恭城瑶学会 发表于 2013-11-24 12:51:12

恭城地名中的历史与文化

恭城地名中的历史与文化莫纪德 恭城自隋大业十四年(618)建县,已有1394年历史。现辖9个乡镇,117个行政村,2285个村民小组,1489个自然屯,28.3万人口。地名包含有山川田园和村落名称两个方面,其名称由来既记录了恭城瑶、壮、汉三大世居族群的历史,也反映了恭城的地理特质,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一、地名分类地名特别是村名,它是一定区域的地理标识和符号。其称谓是名与称的组合,一般情况为名在前、称在后,但也不乏倒称情况。(一)以“寨”、“堡”而称1、以寨而称“砦”,一指栅栏,二指驻兵的地方。恭城于宋代曾设数砦、至元明时期改写为“寨”,表示为村庄。以寨而称的村庄大致有:观音乡的前门寨(关口),矮寨;栗木镇江边寨、横岗寨、朱家寨、镇峡寨、山下寨、欧寨、狗头寨、码头寨等;西岭乡的西岭寨、双溪寨、河头寨、螺丝寨、麒麟寨、老寨等。恭城镇有门楼寨;平安乡北垌寨、回头寨、虎头寨、杉木寨等;三江乡的松木寨、俸头寨、新寨、牛尾寨。莲花镇南坪江流域曾有“三湾六堡九寨”之说,“九寨”为东寨、西寨、矮寨、更寨、营盘寨、白马寨、站面寨、葫芦寨、南山寨。一般来说,凡是明代及其之前的村落多数使用“寨”称,但并不意味全部如此,如栗木的石乐、岭尾、大合、田心等村人氏均在明初及之前落居该地,却没有“寨”字。2、以堡而称明永乐二年(1404)以后至明万历十七年(1589),恭城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兵堡。计开,东有草坪堡、燕子堡、城池堡、县后堡、关厢堡、漫滩堡、马湾堡、镇东堡、三旗堡、马屎堡、老君堡、罗带堡、风凰堡(万历十七年建)、庄子堡、黄堡、三门堡(白羊堡)、黄泥堡、清水堡、石口堡、茅塘堡、黄竹堡;北有六岭堡、水源堡、桥头堡、北军堡;西有柳枝堡。(二)以山形地貌而称1、以山而称古人择地而居,多靠山近水(井泉),故其地貌形象,多为村名。以“龙”而称的有:平安乡有龙头、盘龙、龙肚、龙颈、迴龙;莲花镇有蟠龙、龙围、龙眼;嘉会乡有盘龙、大龙、龙头窪;西岭乡有龙角山、龙岗、龙岩、独角龙。以“凤凰”而称的有栗木石头的凤凰、上灌的凤凰、莲花凤凰岩、风头岩、西岭乡杨溪的凤凰,八岩的凤凰坪(刘家厂)。以山的形貌而称的有观音的观音山,栗木的狗头寨,嘉会的白羊、大山、绵羊脚、白燕山、麒麟山、豸游豸头、校椅山、小山,西岭的龟山、马山、峻山、羊角山、猴子山;平安乡的马鞍山,莲花镇的笔山、白马山、凉纂山。恭城的山大多有洞,故而有一些“岩”称的村庄,例如莲花的岩口、凤头岩、下棚岩,嘉会的上岩、岩头,栗木的岩口、老虎岩,西岭的八角岩、盘岩、岩底、鹿岩、川岩。对于三面环山的村庄,又多用“湾”、“窪”称。2、以岭而称在恭城,人们多不知大的山岭,如县东的萌诸岭花山,县西北的都庞岭海洋山,故而其山岭多指某村境内的小岭。例如平安乡的黄岭、大岭;莲花镇的坪岭、大岭、崇(松)岭;三江乡的洗(试)脚岭、十八岭;栗木镇的六岭(堡)、高岭;西岭乡的大岭山、岭脚、大源岭、小源岭等。(三)因水而称恭城东西北三面环山,河江溪涧纵横交错,井泉塘坑遍布各处,其地名称谓有江、河、源、川、涧、冲、洲、滩、湾、井、塘等等。1、以江、河而称恭城有茶江、势江、澄江三大河流,其下还有不少称“江”与“河”的地名和村名。莲花的南坪江,泛指从红岩以上至岩口沿河两岸区域;势江则指枧头以进,直至势江村一带;茶江发源于三江(乡)古木源,而后过湖南江永,再流回恭城境内,故分三段称谓为龙虎河、嘉会河、恭城河;澄江又称西江。平安乡境内有北垌源河,南、北假河、路口河。嘉会境内有上蕉河、白燕河、龟山河、苏陂河。西岭境内有八岩河、下宋河、朝川河、龙岗河、西岭河、费村河,还有川江、茶江、桃花江等。恭城镇境内有苦竹河。莲花镇境内除势江、南坪江外;势江支流有平溪河、南江河、安冲河(合称三江)、西岭江、黄泥江、小势江、丹江、梅江等;南坪江支流有蓝垌河、蒲源河、桑源河。栗木境内主河有栗木河(古称平川),其支流有淌江、上涧江、平川河(源)、泉会村的戽斗江、长靖江流入灌阳。以江而名的村庄,有莲花的势江、小势江,舟江、梅江、桃江等;栗木有老江(厂)、墨江、淌江;西岭境内有茶江、香江、川江口等。2、以源、涧而称势江源,泛指莲花镇势江村以进的杨梅、东科、龙围、坪冲、黄泥岗等村和三江乡十个村委范围,其境还有双源、兵开源、谷母源等小地名。平川源泛指观音乡全境,以涧里源为界,上称上涧、下称下涧,亦称上、下垌。境内有狗头源、冷水源等称。澄江源由今峻山以进,包括德良、岛坪、营盘、椅子、东面村委会,其上游为白马源(灵川境内)。嘉会有苏陂源、大明(木)源、小明(木)源;苏陂源内含西江源、南江源等小溪。西岭境内新合村旧由瓮塘源、大源、小源、芹菜源共四源组成一村,有的源是一个屯,有的源包含有多个自然屯。介于源和涧之间还有一种以“冲”为称的。莲花的坪冲、黄泥岗两村旧有坪冲、银冲、牛路冲、槽碓冲、黄泥冲之名,号称“五冲瑶”。三江乡有老屋冲、石弄冲、安冲、腰子冲等。西岭乡有德良冲、鹿岩冲等。3、以洲、滩为称“洲”指河岸的沙洲,以此为称的有:栗木六岭的大碛洲;棉花洲、瓜籽洲;嘉会的鸭塘洲,龙虎的麻篮洲,莲花的独石洲,恭城的同乐洲、洲塘等,平安有迴龙洲、新洲。以滩为称的为数不多,主要有龙虎的李家滩、江西滩,西岭的黄滩,莲花的长滩。4、以井、塘为称以井为称的村庄有:栗木大枧的白沙井,观音的井头,西岭乡的凉水井、芦荻井、水井山、大井塘,恭城(镇)的杨柳井。以塘为称的村庄有:平安的塘边、观音塘、蚂蟥塘、马塘厂;莲花的高塘、社塘、八角塘、紫荆塘、野鸭塘、蛟津塘、山岜塘、上塘;嘉会的鸭塘、牛屎塘、五海塘、老坝塘;龙虎的野鸭塘;栗木的陀塘、佛塘、科第塘、台塘;观音的狮塘;西岭的科第塘、泥鳅塘、马鹿塘、湖塘、瓮塘。5、以渡、桥而称因水架桥,以桥而称的村庄也不少:平安有上桥头、竹搭桥;莲花有竹山桥、桥头;三江有黄板桥、大桥源;龙虎有狮子桥,栗木有大石桥;西岭有高桥、山下桥、寡婆桥;嘉会有秀才桥。因水设渡,恭城旧有一些渡称,如东门渡、燕子渡、西水渡、环浦渡、永安渡、犀牛渡、西乡渡、鲤鱼渡、穿岩渡、樟水渡、石螺渡、卢家渡、江西渡、鸭塘渡、马岭渡、秧家渡、山狮角渡、同乐渡等。(四)以姓氏而称以姓而称的村庄,一般是“姓氏十家”作名,有的在其后添以如厂、坪、村(屯)等类的称呼。如恭城镇的黄家圳、蓝家厂、孟家、廖垌等;平安的李家村、陶庄、林家埠;莲花的周家湾、廖家楼、盘家;嘉会的蔡家洼、王家厂、刘家、林家、张家、邓家村等;栗木的欧寨、朱家寨、江家;西岭的杨家洲、殷家垌、伍家坪、韦家村、费村、下宋、下莫、莫家坪等。在山区以姓而称的地方还有很多,此不多述。(五)以物产而称1、自然物产动物类:平安有老鼠冲、蚂蟥塘、鸭鸭村、野熊村、狸子尾;莲花有野鸭塘、蛟鱼口;嘉会有狍子山;龙虎有老虎垒、蚂?垒,西岭有油鱼井、鳅鱼坪、马鹿塘、泥鳅塘、山猪窝、鱼田,恭城镇有燕子岩。植物类:平安乡的杨梅,莲花的杨梅、白竹、紫荆塘、崇(松)岭、芹菜塘、绵竹庄;三江的松木寨,嘉会的松树林,栗木的白芒岭、毛栗洼,观音的杨梅山、黄茅岭,西岭的杉树林、枫木林、吊藤、丹竹坪等。2、人工物产糖类:嘉会有怡隆榨、正隆榨、豆腐榨、半边榨,西岭有糖榨坪等。油类:西岭有水油榨、桐油坪,平安有(油)茶垒。其它还有如栗木的瓜籽洲、棉花洲,西岭的香粉厂、蓝靛厂、红术山等。二、地名探讨恭城有117个行政村,近1500个自然村屯,每一个村落范围之内其山川田园,不分大小各有其名,作为地理标识,曾在各族群的发展史上打下深厚的烙印。(一)地名的风俗性1、图腾崇拜图腾是发生在远古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植物有特殊的关系,该物即成为图腾而受到崇拜和保护。由于人与物(特别是动物)之间的特殊关系,逐渐成为各人群联系的精神纽带和识别标志。例如汉族的龙凤图腾,壮族的牛图腾,瑶族的狗图腾。在恭城以龙和凤为村(屯)名的较多,以牛、狗为村屯名的偏少的事实,既反映了汉文化的主导性,又体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狮乃百兽之王,是备受民间崇奉的灵物。狮舞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多种功能,一是驱邪赶鬼。舞狮总是和放鞭炮联系在一起,以达到驱除邪恶秽气,使人吉祥安宁。二是增添喜气,人们通过观摩狮舞,陶冶心灵达到愉悦。三是促进交往。春节期间,各村寨狮队互访,促进交流,联络感情,增进团结。恭城凡以狮为名的村庄,除以山形为标识之外,其潜意识在于兽王崇拜。2、社神崇拜“社”,指土神。社神崇拜从部落时的盟主就已开始祭社,故而“社稷”成为国家的代名词。社神管理土地之上的万物,人的生产、生活和繁衍都离不开社。大凡古代村落,都有“村头土地、村尾泰山”的设置,每年举行春秋二祭。而且还聚有社田、社山之类的公产。举行祭祀时,大家聚集一处,形成“社会”,进行游艺活动则称为“社火”,分享祭品称为“吃社”或“分社肉”。“社”还影响到民间组织,元代曾规定每50家为一社,其时还首创了社学。恭城以社为名的地方,西岭还有下立社,平安还有社山、社堂(塘)。不少地方还遗存有社庙和社址,反映出村落兴衰或变迁状况。在师公经文中每个社都有名称,成为查寻某一姓氏祖籍的依据。恭城的每一主户,都设有“三司香火”,正(中)坛香火主敬人之祖先,下坛香火敬的是土地,大门之左的“天坛”香火主敬的是天神,天、地、人即是“三司”。土神不但被请进“香火”,而且在小孩睡觉的地方,还有“床公”“床婆”主管着儿童的安宁和成长。社神文化对中国人影响至深达远,它从远古传来,又潜移化在我们的行为之中。(二)地名的人文性地名是人文活动的反映,它真实地记录了历史,反映了各时段的文化特点。1、军事历史凡称“寨”的村庄,在本邑算是年龄最大,有400到1000年的历史,这“寨”总与人群来历联系在一起。恭城立县之时原居民应该是壮族中的“乌浒”,汉族中的楚人,然后随历史的演进,这些人群消失了,最早且见于民间史籍的是周姓的“六弘”,多于唐初。自楚而来据说,北乡的周弘利后裔,初时,在栗木与观音交界的地方居住,地名周家塘,大约在宋代才移居今之上宅,人口发展后,曾建立了上、中、下三寨,民国时立村名号为上宅。栗木街周围曾经有六寨,至今耋老们仍能娓娓道来。西岭的周姓,为周弘意后裔,从唐代至今一直居于西岭寨,可谓千年未动。莲花的南坪江流域,在明代曾有九寨,考其历史,可能与“九甲”的称谓有某种联系。关于“堡”多发生于明代永乐至弘治年间,设立最迟的是莲花的凤凰堡,也有423年的历史。本人在2011年曾撰写了《恭城壮人与明代军事》一文,并刊载于《恭城瑶学研究》第七期。堡役(兵)多用壮人充当,故而壮人散布于全县各地。通过考析壮人的分布情况,大略可证有明一代的军事历史与民族关系。明万历48年,西乡壮人闭嗣魁曾在岛坪源带领矿夫造反,后来虽遭镇压,却也留下不朽的地名,例如营盘、天子窿、银厂坪等。人们传颂闭嗣魁,他的祖山被称为“黄帝岭”(西岭龙岗境内),种过的田被称为“天子田”,甚至包括峻山、马山、军竹坪也有与之相联的地名故事。2、劳作历史恭城人的水稻种植可谓历史悠久。种田靠水,起初多为一屯一姓在小冲、小涧筑坝引水灌田。最早见于史籍的是建于宋代的河头堰,位于栗木石头村的岩口,后来改称为合同坝,坝分两渠,西渠可灌今之石头、上宅等处水田;东渠则经东村至大合。明代修筑的有栗木良溪的千家堰。在民间各处均传有大小不等的坝名、圳名,不胜罗列。以水车吸水灌田的不少,据老人传说,民国时从龙虎到吉山的沿河两岸曾有36乘水车,西岭的岭脚到费村一段曾有16架水车。以车为名的村庄,栗木有车田,恭城镇也有车田,莲花有竿竹车,平安有车筒湾、车头厂等,这些地名,记录了各区域稻作农业的历史。茶江东岩,嘉会乡境内的几个行政村,在龙虎渠修成之前,即在1964年之前多为旱区,曾广种旱地作物,诸如红瓜籽、黄豆等土特产曾辉煌一时。在唐黄瑶居住的十三村(屯),每处都可引井泉水灌溉100至200水田,占有相当的地利条件。恭城的汉族人群主要可分为湖南人、江西人、广东人、福建人等四大人群,在清代同治年间至民国初曾在恭城街建有四个会馆。这些人群为恭城的工商业和农业推动极大。首先说工商业,湖南人除部分从事商业以外,主要从事手工技艺,从弹棉、纺线、织布、裁缝,到铁工、木工、篾工、砌工,再到磨瓦、烧石灰、补锅头等等,满足了城乡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湖南会馆的建筑技艺,就是历史的见证。民间俗言“江西口岸,湖南手艺”,既是一种评价,也是一种记忆。明末时期,江西人进入恭城,多数从事商业,或坐商经营,或担贩下乡,在一定程度推动了城乡间的物资交流和商业活动,明万历年间文庙的重修、武庙的初建,皆为佐证。清乾隆时期,广东商人进入恭城,或经营食什百货,或利用水路交通做“口岸”生意。到清末和民国时期,除观音、三江乡以外,各乡镇都先后开圩立市。福建人迁入恭城,多在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他们多在沿河两岸搭厂而居,开发田园、种植甘蔗。恭城各地先后出现了不少的糖榨,民国时期恭城黄片糖成为大宗特产,名列广西第二。同一时期,湖南保庆人落籍恭城,在各山区大面积种植杉树、桐树、油茶树,拉动了恭城早期的“生态农业”的发展。许多桐子山、茶山的地名,桐油坪、杉木坪等村名永存民间。(三)地名的民族性恭城地名用汉字记录,以文字表意,故而恭城地名“汉化”程度较高。本人经多年考察,发觉亦残留着部分具民族语言特点的地名。1、平地瑶语的“垒”平地瑶把山冲称为垒。如今龙虎乡有麻鸡垒、老虎垒,栗木镇有白马垒、黑石垒,观音乡有水源垒、垒里等这些地名和村名的存在,其实地记录了平地瑶语的影响范围。尤须说明的是,恭城古分东西北三乡而治,县志记载东乡范围是从龙虎到伸家瑶的广大地域,实际上在清代之前今龙虎乡的狮子和龙虎两村属于北乡所辖。嘉会乡白燕村九板桥与狮子村山岭相连,两地民众同操桂柳话,但语音有别,风俗习惯迴然相异。龙虎村陈家厂人至今仍说“土话”,其户籍直到1969年才从栗木转到嘉会公社。2、过山瑶语的“根”莲花龙围村有个桃子根,三江洗脚岭有栗子根、李子根的地名称谓。2001年本人初到桃子根调查时,感觉很奇怪,一个村落怎么会建在树根下呢?带着疑惑,我特询了当地瑶民,原来过山瑶语的“根(gén)”指的是山或岭。“桃子”翻译成汉语了,而“根”却只记录了原音。桃子根实是桃子岭,居住在该屯的凤姓虽然改说官话了,但他们原操语言,从“根”字也可作些许解释。另外莲花还有一个“堕恶口”屯,屯名因“堕恶庙”而来,但“堕恶”是什么,由于瑶语的消失,永远是个秘。3、壮语的“陂”平安乡有土陂村、里陂屯,嘉会乡有苏陂源、苏陂村,西岭乡有毛陂(双溪)、黄陂冲。查字典读bēi音的,义一指池塘,二指水边,三指山坡。读pí音的,指地名,在湖北。读pō的,义指不平坦。恭城人虽也读pí,但对“陂”之义谁也解释不清。在恭城的地名中,有栗木上枧村的布结,莲花的门等,罗带等村民,也只能从壮语中寻找答案。地名作为标识,因人的活动而产生文化,因此,地名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沉淀,我们不能因为其名土俗而随意改动,也不能因为说来不便而信口省略。我们应当尊重历史,尊重祖先,实事求是地记录地名,保留地名,让后辈分享先人的文明成果。                              2012年5月3日

罗少爷 发表于 2013-11-24 13:06:23

{:soso_e179:}{:soso_e157:}{:soso_e142:}

爱迩美全屋定制 发表于 2013-11-24 13:19:03

{:soso_e179:}

茶江源 发表于 2013-11-24 22:27:09

佳帖,谢谢分享!

翠峰紫阳 发表于 2013-11-24 22:48:35

感谢分享

秋天的风 发表于 2013-11-24 23:06:26

老师你好 ..老师再见 ..

家有良田 发表于 2013-11-24 23:27:56

{:soso_e179:}{:soso_e181:}

恭城人66 发表于 2013-11-25 06:53:14

{:soso_e179:}

爱迩美全屋定制 发表于 2013-11-25 09:01:46

{:soso_e148:}木有我村那个凤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恭城地名中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