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东的天气很是奇怪,白天起来的时候,天上顶着很亮很亮的太阳,然后风却不知疲倦的从身旁吹过,给人一丝凉意。太阳的温暖和秋风的凉意结合起来,却给了我一种莫名的温馨。这种温馨把我慢慢拖回到那些记忆中的日子。
这种感觉出现在很小的时候。那个时候爷爷还在,每逢寒暑假父母总会带我回去那个山坳里。小山村里正是这样的太阳与这样的凉意,一样如此温馨。唯一不同的就是被大山环绕着,清幽寂静,多了份闲情逸致。
每逢这个时候父母可以放下手中的工作,一家人呆在一起。可以听对面抽水烟的春阿公说山里的故事,每每都听得我如痴如醉。或者是静静的把板凳藤椅拿到天井,在太阳底下写作业或是看小人书。然后还要分心偷偷的观察周围的公鸡和母鸡,小孩子的天性总会让我突然起身去追着它们跑,听它们“咯咯”叫不停,累了以后再老实坐下。
母亲在那个时候习惯帮我采耳,揪着我说,来看看耳朵。然后惊呼一声,这么脏,非得把它弄干净。可是每每都弄得我很疼,那个时候父亲就会责备一下母亲。
山里也会有很多土特产,有时候父亲经常去弄回来吃。至于什么季节有什么吃,我却完全记不得了。零星能数出来的大概也就这几种了:红薯、花生、玉米、野山菌、竹笋、栀子花等等。总而言之,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特色食品,纯天然无污染。当然除了素的也有荤的。山间的小溪是河虾、螃蟹的聚居地。于是,有时间的时候总会吵着爸妈或者哥哥姐姐带我去抓。老哥老姐在去的路上会教育我,要慢慢翻开石头,那样水是清的,能看到螃蟹。可是一到水边我就耐不住性子,喜欢一下子把石头翻开,结果一窝浑水,螃蟹早消失在视野了。到最后,我自然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帮他们提桶,然后屁颠屁颠跟在后面。河虾、螃蟹这些东西我基本不吃,每次弄回来我就再不理了,端到桌上也不瞅一眼。然后伯妈总说我,你不吃干嘛要去抓。现在想想,原来那个时候我们的初衷就不一样,他们抓是为了吃,我去抓是为了玩,不禁莞尔。
可是这些东西小时候不觉着好吃,长大了在外面呆久了后,回想起那些东西,竟然馋得不得了。市场上去看一下,这些东西尽然还价格不菲了。只能啧啧称奇,默默叹息。
伴随着童年的快乐,日子也一天一天流逝。记忆里,有段时间,父亲母亲特别忙。后来我明白,爷爷不行了。还记得爷爷走之前那几天,我回到那里。爷爷见我说要我抱抱他,然后我躲开了。我看着床上那个消瘦的老人,不自觉的有种害怕的感觉。那个时候的我,不会理解死亡意味着什么。我看天上的太阳还是那么大,山里的风还是那么凉,我以为一切都不会变。甚至,在那个时候还让哥哥带我去抓泥鳅。可是到最后我还是感觉到了不一样的地方,周围的人都很忙碌,脸上带着的表情至少不代表开心。然后,在一天之后,我回到了家里,继续上学,从那以后再见到我的爷爷就是那几寸宽几寸长的照片了。
爷爷去世后,我们回山里的日子就越来越少了。同样也逐渐阔别了那和煦的太阳和大山的清新。父母开始一如既往的工作,然后下岗找工作,换工作。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然后我也就长大了。
也许,说阔别是一种错误。
也许,在我身边一直就有着这样的感觉:温馨和煦的阳光洒在身上,带来温暖的感觉,同时一丝丝凉风袭来,让人倍感清新。只是随着岁月年轮的增长,我丢失了留意它们的心境。
小时候,是因为心是干净的,没有装太多世俗,装的都是纯净和美好的东西,所以那些温暖的场面,让人记忆犹新。可是人长大后,经过社会的历练,心里逐渐装上了许多不该属于我们的东西。于是我们的耳朵受蒙蔽,我们的眼睛受遮盖,我们的心无法去真真实实的感受世界。
我想起大学时候听到的那句禅机: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我之前以为我参透了,我在我大学的时候,总是带着更多的思想去思考问题。有些别人拿起的,我放下了。有些别人抛弃的,我拿起来了。我觉得我就是与众不同的一个。总强调自己要有更多的思想,要有更多的内涵。我总明确的告诉自己,什么我能做,什么我不能做也不会做。
可是,工作后,我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真正参透这些。
但是当一些情景再度出现,让我触景生情的时候。我认为可以抛弃一切世俗,让我陶醉于自我,如痴如醉。
可是,突然有一天,像这样一个早晨,从床上爬起来,心里是空的、透明的的时候。一切似乎又回到了从前。突然觉得,周边发生的一切:生活艰难,工作困难都是浮云一片。
我们只不过是受自己所累,受心境不明所累。
我很怀念我小时候的童真,淳朴、善良、干净。
我以后也要这么活着。
这正是我一生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