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怡儿妖妖 于 2017-3-1 16:32 编辑
“过年嘛,就是要端端正正的,才叫过年。”奶奶这样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瑶家人,奶奶对于过年这件事,向来是严肃而认真的,就像其他执着的老一辈的瑶乡人一样。 我的家在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这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生活在这里的人,大多都是瑶族或者壮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瑶乡人是最虔诚的自然信奉者。逢年过节的仪式,是务必要足够严谨,足够庄重的。一丝一毫,都一定要表现出自己对先人和自然的尊崇。 瑶乡食 瑶家有很多瑶乡人代代相传的美食,做法与配料鲜少有文字记载,但是却一代代的手把手流传了下来。 年前的几天,村子里的人会聚在一起做年粑。蒸一大笼米饭,用机器捣成米糊,趁热揉捏成圆形病状,晾到一旁,硬了之后,就垒成一摞一摞的,回家后用水浸泡,吃的时候再拿出来下锅煎,家家户户屯的粑能吃到二月份。 恭城最有名的还是油茶,“一杯苦,二杯荚,三杯四杯好油茶。”清明谷雨是采茶时节,新鲜的茶叶经过一系列工序制成干茶叶,防潮避虫要药吃上一年时间。油茶是瑶乡人的必备,早上必定要喝上一碗“黏”的油茶,一天才有精神。年节的时候,油茶是待客的上品。客人来了,捶一锅油茶,配上炒米、排散、麻蛋、葱花,味道好极了! “十八酿”是瑶乡最隆重的菜品。包括豆腐酿、苦瓜酿、辣椒酿等十八种酿菜。家家户户的年夜饭上都少不了几样酿菜,否则,便不算过年!这些菜式,真的是我们这些瑶乡游子在外,从来未见过的,又怎能没有别样的情丝呢! 瑶乡庆 恭城有着中国第三大的文庙,祖祖辈辈逢年的祭祀也甚是隆重。 城里有专门的舞狮队,大年初一每一条街敲锣打鼓的全游遍,街道两旁的树上挂满了灯笼,满城喜庆。人们嘴里互相说着恭喜,满脸笑容的跟着舞狮队走,人头攒动。到了文庙,舞狮要按照礼节一步一叩首的往里走,在殿前舞弄一番表示庆贺,又恭恭敬敬的退出来。从文庙,到武庙,盘王阁,湖南会馆旧址,老街,恭城这座古城,在喜庆的日子里,异样的鲜活。 在家中,堂屋的祭祀也是丝毫不能马虎的。精致的菜品,可口的酒品,一一要在饭前准备好,请祖先“食用”。晚间,要留一碗饭“倒夜岁”,祈求家人平安。 在瑶乡大年初一是不拜年的,也不能打扫屋子,所以街上就格外的热闹。恭城的大年初一,可以说是人数最多的一天了。街旁开店的,会有舞狮挨家挨户的去“拜访”、欢祝,店主们会象征性的给一个红包表示感谢和同贺。在这一天,人人都是欢喜的。 过了大年初一,大家就开始走亲串戚的拜年了。 瑶乡情 借着春节寒假,我去走了走家乡的一些地方,好像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乡变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不过半年的时间,我又需要拿橡皮擦把记忆中的某些楼阁擦掉,又补上其他的色彩。 瑶乡的年味随着寒假的推移慢慢的变浓,浓得发粘,又慢慢的变淡,如同鞭炮的硝味儿一点点的消失于鼻翼。“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我又随着故乡的年轮长了一岁,好似从小到大,我的脚步就是行走出故乡的旅途,离故乡越来越远。而我,就真正的变成了一个故乡的“游子”。 到大学,经历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忙碌、学习、工作,但始终有一个叫家乡的地方割据着我的血脉,无论到哪里,都步步紧跟。在春假的时候,我跟着实践队回到了我的母校,看到的学弟学妹们就像看到一年前的我。他们仍在这一方净土里埋下理想,用自己的努力为它浇水施肥,等待着它开花结果。春节这样的日子,在高三的同学心中,好像也非要用来学习一把不可。 故乡不是一坛浅尝辄止的酒,春节不是一本仓促翻阅的书,它们是一种生生不息的记忆,早已印上邮戳,要寄往在外漂泊的自己。 浓情淡酒随风流,且把春歌当玉瓯,万里铁道扬眉意,不似之问近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