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夏天 于 2017-3-21 16:10 编辑
陵园烈士光辉永,翠柏苍松盛世枝 ——《恭城“1.25”保卫战亲历记》序
能为周翁纪实作品《恭城“1.25”保卫战亲历记》作序,于我来说是件颇感荣幸的事情。几年前,我便有幸拜读了其中的多篇文章。读后常浮想联翩,思绪万千,进入某种沉思,总感觉要写点什么。
德高望重的周翁是我一直非常敬仰的革命老前辈。
早在四十多年前,我作为栗木锡矿一名中学生,由年级组织专程到恭城烈士陵园参加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这也是我第一次到恭城。在庄严肃穆的烈士塔前,聆听了前辈们讲述“12,5”恭城保卫战的故事,便对那些当年为保卫新生革命政权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和幸存者满怀崇高的敬意。后我调县文化部门工作,因工作关系认识了周翁,并常与之交往接触,更多地聆听了他讲述当年剿匪的故事。感觉更是一种缘分,周翁五十年代初任栗木乡区委书记,竟然是我岳父的入党介绍人。再者,周翁早年求学于桂林师范,我亦于恢复高考后次年考入桂林师范,说来周翁还是我的学长。
《恭城“1.25”保卫战亲历记》是一部极富历史价值的纪实作品。
作者本着“拒绝遗忘,正视历史,科学从事,观今宜鉴古”的原则,基于“革命胜利来之不易,瑶乡的沃土曾被烈士的鲜血染红,幸福生活必须珍惜和庇佑”这种老一辈革命者高度思考和强烈的责任感,呕心沥血写这部作品。足见周翁高尚的革命情操。
既为纪实,着墨行文便采用白描手法,不夸张,不渲染,不修饰,不虚构。尤难能可贵的是,通篇作品叙述的人和事多系作者亲历亲为,可谓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多年来,笔者亦从报刊上读到不少关于恭城剿匪的文章故事。然大多文章多为后人或从档案馆里的历史资料中东拼西凑成文,或是听前辈的讲叙堆积罗列整理成章,且多以文学作品形式,难免加上了些合理想象和虚构。其真实性便可大打折扣。而似周翁“恭城解放十天后,由平乐地委来到恭城工作。亲自参与了这场保卫红色政权的战斗,其后又参加剿匪和主持一个区的剿匪工作”,以自己亲力亲为来叙述此次悲壮的保卫战,其准确可靠性可谓难出其右。由此便奠定了《恭城“1.25”保卫战亲历记》不可撼动的真实史料价值。
开篇《恭城“1.25保卫战纪实”》,堪称本书的“洪钟大吕”。
文中首先全面介绍了“1.25”保卫战发生的深刻历史背景和复杂的社会渊源。由此引导我们更清晰地窥探了解到这场惨烈保卫战的来龙去脉。接着,作者浓墨重彩较全面完整地描述了整个保卫战的激烈场景。有点有面,点面结合,互为补充,相互印证,一部悲壮惨烈的恭城保卫战历史画卷呈现在读者眼前:县城区域,围城匪兵达2700余人,枪支近2000,而我守城官兵及工作队员仅百余人,古代著名的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敌我力量玄虚对比莫过如此。县城保卫战,作者主要选择了文岭和老庙两个点。文岭山头,炮火轰鸣;老庙粮仓,枪林弹雨。书记营长,指挥若定;官兵队员,处险不惊。鏖战三昼夜,悲壮泣鬼神。而在乡镇农村,当时全县14个乡,几乎所有的乡亦同时都发生了土匪暴乱。地处县境中部的嘉会,则响起了揭开恭城土匪暴乱黑幕的第一枪。于是栗木,观音,和平,西岭,西江,莲花,势江,狼烟四起,鬼蜮狰狞;炮火连天,弹痕遍地。足见反动残恶势力的组织之周密,发动之广泛,声势之浩大,气焰之嚣张。土匪暴乱后,各乡的工作队员和征粮队员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在当地乡领导的统一组织指挥下,在驻地解放军战士的带领下,与土匪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击。他们有的利用有利地形誓守乡政府,与围攻的土匪血战;有的灵活机动避其锋芒,与顽匪巧战周旋,突围脱险,寻找援军。凡此种种,其场面无不激烈悲壮惊心动魄,其官兵无不机智果敢英勇顽强。县城和乡下的官兵浴血三昼夜,终于等到平乐特别是湖南方向的援军到来,最终取得了这场反击土匪暴乱的决定性胜利。
这正是,撼山易,撼我新生红色政权难!
其他篇章,《暴乱当天往返城记》《嘉会区剿匪记》《血洒莲花蜈蚣岭》《中统特务闵家孝被擒记》《血染丹竹苊》《餐饭失误恨终身》《死里逃生 机智逃脱》《从猖狂到死亡》《从突围---解围》《匪首张兴贵的可耻下场》《恭城镇反第一枪》《一语释惑》,或叙事,或写人,围绕着抗匪剿匪这一主题事件娓娓道来,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我是怎样入党的》更是翔实地记录了作者作为一个青年书生如何成长为一个革命者的人生历程。
《恭城“1.25”保卫战亲历记》作为一部纪实作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其首次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的珍贵的历史史料。如恭城第一任县委书记兼田继舫,副书记贺万华,县委常委公安局局长杜生义,继任县长刘大春等当年玉照,尤其显得珍贵。
作者还以《缅怀故人》和王孟潇的《深切怀念老县委书记田继舫》,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这位年仅15岁便参加革命,参加过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恭城首任书记兼县长的传奇革命经历和辉煌的人生。从两篇文字朴实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田继舫当时虽然年轻,却是位老革命,其具有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丰富的革命阅历,满腔的革命情怀,睿智的指挥才能。在其领导指挥下,守城军民众志成城,视死如归,何惧匪徒的穷凶极恶,何惧匪徒的丧心病狂,人民的正义保卫战何愁不胜利 ?!。
再者,作者摘录于后的《钟祖培的自白—亲笔口供》,土匪暴动的罪魁祸首钟祖培被俘后,其向人民政府交代的反革命罪行实录,更以铁一般事实佐证了反动残渣余孽的狡猾奸诈和疯狂残暴。而书中附录的恭城籍及外县籍“恭城县平暴剿匪牺牲革命烈士”芳名榜,均列有牺牲时间地点,所属单位或职务,大多还列有参加革命时间,一一细读,更激起我们对革命烈士深切的缅怀之情和崇高的敬意。
丰富翔实的史实资料,生动朴实的精彩文笔,由此全方位地展示了恭城保卫战和恭城清匪剿霸,巩固新生革命政权这一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史诗般巨幅画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周翁1986年退休,迄今已三十余年。退休后,曾参与新县志编撰工作和任县老年大学副校长十年,同时潜心于古典诗词创作研究,创作了一大批诗词作品,积极撰写革命回忆录,可谓德艺双馨。这些工作和创作活动,练就了他极扎实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从书中可领略到周翁精彩的文笔和缜密的思维。周翁以耋耄之年,不辞辛苦,查阅大量资料辛勤笔耕,其精神令人感动,令人可亲可敬可佩。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读《恭城“1.25”保卫战亲历记》,不仅让后人了解到那段难忘悲壮的历史,学习革命先烈光辉的业绩精神,亦可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从而使我们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开创璀璨美好的未来。
正如周翁在后记中说的,“余耄龄,看!长天皞日,政善人和民拥党;听!九域欢歌,风清正气梦初圆。余心慰矣”。
笔者相信, 随着时间的推移,《恭城“1.25”保卫战亲历记》势必会越来越显示出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和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陵园烈士光辉永,翠柏苍松盛世枝”,邑人吴萍益在祝贺《恭城“1.25”保卫战亲历记》付梓时这样写到。确如是,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我们珍惜吧。
是为序。
(黄云光 写于2017年3月20日 笔者简介:广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