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bk303303 于 2012-11-3 07:47 编辑
儿时 欢欢喜喜去拜年(矿山生活散记之四)
我国自古是文明礼仪之邦,春节拜年,华夏民族的传统习俗。各地虽拜年的方式各异,但拜年其主旨就是给人送去新年美好的祝福,寄予和展望新的一年里美好的希望。
儿时在矿山,春节期间我们都要欢欢喜喜的去拜年,主要是给长辈和亲戚朋友拜年。那时候拜年,虽然也有封包,但我们决不是为了封包而去拜年,更多的是表示出晚辈对长辈敬重和关爱,送去真诚美好的祝福。 拜年是很虔诚颇有些讲究和有程序的。大年初一一大早便起了床,穿上新衣服。父母反复告戒,见人一定要讲吉利彩头的话,决不能说脏话,我们自然一一记在心里。首先是给邻居家拜年,挨家挨户给邻居长辈作个揖或鞠个躬,真诚的说几句“恭贺新年”、“恭喜发财、”“万事如意 ”之类的祝福语。长辈们也同样高高兴兴的回赠些美好祝福和寄予美好希望的彩头话,并给予个“小利息 ”,一般是几分钱一毛钱的小封包或几颗糖饼。之后我们便欢欢喜喜的返回家,再准备跟大人去外婆家拜年。外婆家在离我们家十多公里的农村,每年的大年初一,这是“法定 ”要去的。那时去外婆家是没有车坐的,走路自然比较辛苦。然而在我的记忆中,去外婆家拜年是一件最快乐的事情。去外婆家拜年虽然得不到什么封包(一般只得到外婆个的一个几分钱的小封包,舅爷姨娘的封包略大些),但外婆家极好玩,首先,那里有许多城里见不到的新鲜事。那里的山很绿,水很清亮,田野很宽敞,那里的小朋友很热情好客。我常常跟那里的小朋友去看舞狮舞龙,去放鞭炮,去做各种极有趣的游戏。外婆家真是一片乐土,我常常拜年“拜”得不愿回家。回到家里还常常做美妙的梦,盼望着来年再去外婆家拜年。 那时拜年,我们是不在意封包钱的。大人们说,封包钱只是图个吉利和彩头,是个意思罢了,不必去计较它大小。那时我们似乎像是很懂事的孩子,决不是为了讨封包钱而去拜年。正月里跟大人走在大街上,遇见熟悉的长辈,毕恭毕敬的给长辈作个揖,鞠个恭,祝个福,大人们便要给个封包,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说什么也是不要的,除非父母开了口。迄今想起来,比起现在的一些孩子有意识的去向大人讨封包钱,那时我们可乖多了。 一个正月下来,几乎给所有的亲戚朋友家都拜了年。然而得的封包钱却并不多,这自然是由于当时的生活条件所至。我还清楚的记得封包钱得的最多的那年也只有七八元,跟现在孩子数百元上千元的封包钱相比自然显得太寒碜了。而我们即使得那极少的封包钱也是绝对不乱花的。大多的人把封包钱如数交给父母保管,要用时跟父母商量,征得父母同意后再花,而封包钱一般都花在开学时买学习文具上。 迄今想来,儿时拜年,是一种融融的乐趣和欢喜,图的是吉祥如意,玩得欢快愉悦,封包钱在那幼小的心灵中并没有多大的位置。那一幕幕情景确实纯真美好而美好,令人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