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bk303303 于 2012-11-7 11:09 编辑
捡砂头(栗木锡矿散记之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矿山可谓既“吃山又吃水”。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矿山子弟大多数都捡过砂头。“捡砂头”即捡砂,砂者矿也,本地人将锡矿钨矿说成锡砂钨砂,故曰“捡砂头”也。捡砂头既伴随着我们少儿时代的生活,亦给当时困难的家庭增加了些经济来源。
我第一次捡砂头是1964年家里还在广富住的时候,当时我才五岁多,那次是我大哥带去的。大哥带我摸进一个黑古隆冬的窿洞里,只见里面黑暗暗阴森森的,窿洞上面不时有水滴下,一股呛鼻的硝烟味,那情景颇有些令人害怕,其实那时我还根本不懂得捡砂头。65年搬进二区住后,捡砂头便是家常便饭了。星期天,寒暑假,有时是放学后,一个人或邀上一两个小伙伴,屁股后头“蹩”一个瓢瓜一个小铁锤,便去捡砂头。香坑,广富,宝成,开发,河发桩,老虎头,人形岭,牛栏坪,新木选场,凡认为有砂的地方都去捡过。
捡砂头的活计看似简单轻巧,其实也颇有讲究。首先要认得砂,比如常说的“烟子”,与钨砂就很相像,有的砂结在烟子中,而有的烟子结在砂中,要辨认得出。最初,我就将不少烟子捡回了家中。捡砂时,先将含有砂粒或感觉里面有砂的石块捡拢一处,然后找一略平整的石块用铁锤将砂慢慢提出,即将烟子和废石剔掉,剔得越精细越好,叫“剔砂”,剔选出来的便是“砂头”。回家后再将砂头捶碎成粉粒,待积攒到一定数量后,便请洗砂师傅将砂筛洗出来,(有的自己筛洗,我大舅会筛砂,我家的砂大多由他筛洗),这样便成了精砂,就可以去卖了。最初时是卖给民窿站,后来也有私人收砂。砂的价格视质量而定,一般分三等,依稀记得最低等也可卖到数元钱一公斤。捡砂头亦有多种捡法,一种是翻老宝石,即到以前开采的废矿石堆去捡,这样获得砂头的概率稍小,但也不乏瞎眼猫碰上死老鼠也会遇上好家伙;更多的是到刚开采出的矿石堆捡,当时除公家窿洞外,还有许多民工开的窿洞,民工们将刚开采的矿石(他们早在窿洞里选过)挑出来,倒成一堆,一般都可让随意人捡。因是刚开采出来的,民工选时难免遗珠,故常有好家伙。还有的是到放桩洗砂的桩边及洗枧的枧边捡,水平高点的还去打龙骨,即寻找有砂的龙脉取砂。捡砂头有时也有一定的风险性,特别是进废弃的窿洞里检。有次,我与我隔壁的一个卵仔到人形岭摸进一个废窿洞捡砂,正捡得有瘾,突然蜡烛被一阵风吹灭,当时我们没带电筒,火柴也不知搞到那去了,我仔,挨卵了!里面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好在我们进去不太深,加上岔巷不多,我们胆战心惊的左摸右摸,费吃奶力气终于摸了出来,出来好久两条腿还在打颤,好险伙!,那时,我们曾极羡慕住富源和利源两条街的孩子,因他们生活在矿区采场和坑口窿洞便,近水楼台,捡砂的水平也高。曾几何时,矿区也不知何故,曾有一段时间禁止捡砂,于是耐不住寂寞的矿山子弟便又涌向附近的山上砍柴。
迄今想来,捡砂头这种看似轻松而简单的活,其实给矿山子弟带来诸多益处。首先,无形中培养了孩子们人热爱劳动和勤劳耐于吃苦的良好习惯;再者,给当时并不宽裕的家庭增加了一定的收入。不少孩子,就是靠平时和寒暑假捡砂头,弄到了全年的学杂费和零花钱。能干些的,还可因此添些新鞋帽新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