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bk303303 于 2012-11-17 16:54 编辑
看电影(栗木锡矿散记散记之八)
自从有电视机,再后来有了电脑,便已近20年没去电影院看电影了。而青少年时特喜欢看电影,看电影的黄金岁月是在栗木锡矿。 最初接触电影是六十年代初,当时我家住在水溪庙土岭边的工人属舍。那时刚三十出头的父亲是个电影迷,每逢星期六晚上便去矿区看电影。父亲庝爱我喜欢我,去时总把我带上。从广富到矿区电影院来回七八里路,每看一场我便要兴奋好几天。迄今还清楚的记得,有次父亲晚上带我去看电影,回来时走到五选厂山边的小路时,因天气下雨,天黑小路滑,我一脚踩空被跌下几米下的稻田里。父亲已走出几十步脚后才发现我没有了踪影。好在田中较平坦,我没有受被摔成什么重伤,我使出吃奶的力气呼叫着父亲。父亲费九牛二虎之力将我从稻田里背上路来。当时年纪不大,对这次跌跤我自己根本没当成一回事,可却吓坏了父亲。之后竟有好长一段时间没带我去看电影。
六五年搬进矿二区宿舍住后,离电影院近了,看电影的机会更多。当时看电影是矿山人精神文化娱乐生活的主要形式之一。电影院门前每天都门庭若市,热闹非凡。电影院每当月头便用水牌预告下个月的影片,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到时提前买票,若是新片子,便要提前一两天买票。新电影买票常要排队,有时挤得要命。票价不贵,一角至两角钱一张,学生场五分。迄今还清楚的记得当时看过的许多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南城北战》《小兵张嘎》,《平原枪声》,《平原游击队》,《草原英雄小姐妹》《鸡毛信》,《打击侵略者》,《铁道卫士》,《满意不满意》,《今天我休息》,《三进山城》,《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等,不仅记得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其中多部那优美动人的旋律和那激昂催人奋进的主题曲都还能哼上几句。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许多精彩优秀的影片被贬为封资修“毒草”而被禁演。取而代之的是没完没了的纪录片,领袖在天安门八次接见红卫兵,“红宝片”一时间把荧幕搞得红红火火。接下来便是革命样板戏,最初是京剧《海港》,《龙江颂》,接着便是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和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杜鹃山》,一部接一部推出。革命样板戏是作为政治片来观看的,看后大多要写观后感,故对样板戏的印象极深,许多经典台词和唱段至今仍记得。直到七十年初特别是中期后,电影才稍有放松,一些新拍的故事片陆续上映,但那时的电影很强调为政治服务,如《决裂》,《战船台》,《春苗》,当然也不乏值得一看的片子,如《创业》,《青松岭》,《艳阳天》,《金光大道》,《南海风云》,《海岛女民兵》等等。再后来《秘密图纸》,《黑三角》,《侦察兵》,《渡江侦察记》等一些侦探破案的片子也纷纷问世,影院更是热闹起来。与此同时,外国片也时有开放,越南的《山村女教师,》南斯拉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印度的《流浪者》,《大篷车》,《地主》,朝鲜的《卖花姑娘》,《金达莱》,特别是日本的《追捕》,《生死恋》,《血凝》更是给影迷们耳目一新。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是上演朝鲜片《卖花姑娘》,还在上演之前,广播喇叭便大加宣传,造成强大的声势,观看时,几乎人人满脸泪痕泣声阵阵。之后,每人都要写一份“触及灵魂深处”的观后感,还开专题会讨论。当时学校也经常组织看专场电影,一般是选择有“教育意义”的片子,看后大多要结合作文写观后感。 颇有些让人费解是,近些年也看过不少电影和电视剧,注重看贺岁片。贺岁片还未上演前便全力包装,媒体大加宣传,谁知常常是大失所望。于我而言,除八十年代拍的四大名剧和近些年拍的《康熙王朝》《大宅门》,《大染坊》,《亮剑》,《潜伏》外,其他的均无什么印象,而六七十年代看过的电影有许多至今仍记忆犹新,大概是由于本人思想成旧观念老化的缘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