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bk303303 于 2012-11-25 10:11 编辑
悠悠邻里情(栗木锡矿散记之十五)
矿山的干部职工家属,除本地人外,不少是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外地人。然矿区的本地人和外地人都能和睦相处,关系融洽,特别是邻里之间,不仅能和睦相处,还相互关爱,相互照应,颇值得称道。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矿山很少有楼房,干部职工住的都是平房,一排平房大多紧挨这住上七八户人。我家最初是住在广富,那是年纪太小,许多事都不太记得了。约在1964年我六岁时,我们举家搬到二区粮站旁的新建的平房,在那里一直住到八十年代初,长达近二十年,我的少年青年时代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当时的许多情景迄今似乎仍历历在目。 确实,那时的邻里关系真个是“满姑娘咳嗽—没得痰(谈)”,不仅是大人的关系相处融洽友好,小孩子的关系也和睦融洽,重情重谊。在我的记忆中,我们那排平房邻居间相处那么长得时间里,似乎没见大人们吵过架更不用说打架,小孩子即使偶尔发生过小矛盾小摩擦但很快又在一块玩游戏时握手言和。因是住平房,打开们便抬头相见,小孩子接触交往的机会特多,小孩子除上学和吃三餐外,大多数时间都相处在一起。没事时,我们常在一块做游戏,常三两个伙伴要上一块外出玩耍,去捡砂头,上山去砍柴,去野外淘鸟窝,小朋友间相互关照,相互帮助,关系融洽及了。而最让我感慨的还是邻里间大人们在工作生活上的相互帮衬和关照。开门七件事,柴,米,油 盐,酱,醋,茶,居家过日子,谁家难免都会碰到拮据的时候。就我们家来说,六兄妹五男一女,男孩子是最能吃的,更何况我们当时都正在长身子的时候,那是我父亲尚未转干部,与我母亲一样拿普通工人工资每月四十来块钱加上母亲的工资也只八十多块,粮食是定量供应的,十多岁的孩子每月定量二十来斤,当时油水寡,又没有其他东西可裹腹,十多岁的孩子每月三十斤米都不够吃。故而,我们家每月都有断炊的时候。每当揭不开锅时,家里便要向亲朋好友和邻居借钱借米,因多是短暂临时性的,故大多还是向邻居借。父亲和母亲大约是向邻居借得次数多了,感觉有些不好意思,有时也打发我们这些孩子们去借。记得有一次没有晌午米了,要等第二天父亲发工资才能买到米。父亲便叫我去向邻居去借晌午和晚上的米。当时我已有十多岁,也感觉到向别人借米不光彩不好意思,我拿着脸盆出去转了一圈,回家时便对父亲说谎道,邻居家也没有米了父亲听我说后,只见他的脸当时就成了猪肝色。好在当时正好邻居杜阿姨到我家串门,当她得知这一情况后,即刻安慰我父亲道,我家还有些米,让孩子快去我家量几斤吧。杜阿姨又说,邻里之间,谁没有个为难的时候。当时我真想给杜阿姨下跪作揖了,多好的杜阿姨啊! 此事过后想起来,我一直感到内疚,我真愧对父亲,父亲每天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工作,全是为全家人的生计,而我已是十多岁的孩子了,不仅不能为父母分担忧愁,还有意撒谎,真是太不应该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