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18 10: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四)岭南雨钟的组合形式
从岭南雨钟出土情况看,最多的一处是
七件,如清远马头岗二号墓、博罗大沥散
屋;次为六件,如罗定南门洞一号墓、肇庆
松山墓、兴宁新好鬼树窝,又次为五件,如
清远马头岗一号墓、广州南越文王墓,又次
为三件,如博罗铁场;最少的是二件,如恭
城嘉会墓、宾阳韦坡二号墓;其余都是单件
出土。
清远马头岗二号墓出土的七件雨钟全部
排列在墓室的一端,显然原是成编使用的。
调查者认为,这七件甭钟应是四套,因为每
两件交接龙一起,而且相邻的两件,其大
小、纹饰都比较接近。只有最小的一件是单
个的。
博罗大沥散屋出土的七件甫钟,大小递
减,层叠式堆放,最小的在下层,最大的在
上层,其中三件小的套在三件大的内面,似
乎可以说是三件为编,然后再组合的⑧。
肇庆松山墓出工六件甫钟,形制相同,
大小有别。最大的排在最前,次大的排在第
二,第三大的排在最后。
罗定南门桐一号墓出土六件,从大小和
形制来看,可能每三件为一编,共二编。如
Ml:1、2、4三钟,正背面各十八枚;而
Ml:3、5、R二钟正背面各十二枚。但整个
排列起来,大小递减,仍可凑成一大编。
兴宁新好鬼树窝六件角钟是在崩岗泥土
里发现的,不知是否还有其他器物伴出,从
报道的情况来看,有与罗定南门桐一号墓类
似的地方,也可能出自一座墓葬⑨。
清远马头岗一号墓共出五件,每两件为
一组,唯009号仅一件。此墓的随葬品是事
后收集的,也可能有遗漏。
广州南越文王墓出土五件,组合情况尚
无详细报道。
博罗铁场梅村一次出土三件甫钟,出土
清况不详谈。
恭城嘉会墓二件雨钟形制相同,纹饰相
似,应是一编。宾阳韦坡二号墓二件甫钟,
一件(MZ:1)正面隧部有勾连雷纹,背面
光素,正背两面各十八枚;另一件(MZ:2)
正背两面均设带为界.光素无纹,各十二枚,
可能是杂凑的。宾阳韦坡一号墓只存一件,
原物可能有散失,或可能也是二件一编。
根据中原乐钟多三、五成编的定例,岭
南甫钟也可能是成编使用的。乐钟在使用
时,需要有若干不同频率的乐音相配才能成
曲。每件雨钟只能敲出两个音,一个是正鼓
音,一个是侧鼓音。如二件为一编,一编只
能有四个乐音;三件为一编就会有六个乐
音。从以上情况看,岭南角钟多以二件或三
件为一编,是比较低级的组合形式,在演奏
较复杂的乐曲时就会感到音阶不全。那种每
墓随葬六件或七件者,应是二编或三编的组
合。多编组合,乐音就可成几何数值增加,
使音阶齐备,趋向完善。同时,在甫钟之
外,我们不能排除还有其他打击乐器加入。
其他打击乐器的加入,可以补充雨钟所缺的
乐音。比女q在清远马头岗一号墓中,除了五
件甭钟之外,还有一件句耀(征),在罗定南
门桐一号墓中,除了六件雨钟之外,也还有
一件句镶(征)。尤其是象广州南越文王墓,
除了五件雨钟之外,还有八件句耀、十四件
钮钟和十八件石替,这些句镶、钮钟、石馨
本身自己成编,和成编甫钟配在一起,就会
组成一个阵营强大的打击乐队。
要想证实以上问题,需要对这些乐器进
行逐个测音。这一工作目前还仅仅开始。南
越文王墓的乐器进行了全面测试,每件编
钟、句摧都能发两个音,七个音阶齐全,
可演奏古典乐曲@。恭城秧家钟和南宁那洪
钟也经过测试,据吴钊说:恭城秧家钟与南
宁那洪钟的音高与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
的直筒形钮钟以E‘+33为主音构成的音阶序
列大致相合,尤其是南宁那洪钟的’C‘+28与
恭城秧家钟的奋C4+29,显然是由首律A:+
41用三度生律法产生的低一音差列上的#C‘,
而不是基音列上用三分损益法产生的#C;。三
者首律的律高仅差10音分,其误差还在当时
历史条件所允许范围内,因此完全可以忽
略。由此可见,在岭南地区当时有自己的律
制⑧。假如将岭南地区已出土的青铜甫钟都
作测音试验,对这个问题将会获得更全面的
认识。
零星发现的甫钟,绝大多数是单个埋藏
的,出土时,口朝上,甫朝下,与南方大饶
和铜鼓的埋藏情况类似。这些单个埋藏的雨
钟,可能与大饶和铜鼓分别是先秦越人和没
人的重器一样,不是作为演奏乐器使用的,
而是在举行集会、号召军旅、祭祀山川等庄
重、神秘的场合使用的。这些甫钟在用毕以
后就秘埋土中,所以大都单个出土@。
(五)岭南雨钟与其他青铜
乐器的关系
流传于古代岭南的青铜乐器除了角钟之
外,还有铜饶、铜搏、句镶、钮钟、羊角钮
钟、铜鼓等。它们出现的时间,有的比雨钟
早,有的比甫钟晚,有的则与雨钟同时。弄
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了解岭南地区先秦礼
乐的发展会有邦助。
1、铜饶高至喜在《中国南方出土商
周铜镜概论》一文中详细地论述了铜饶的用
途、年代和产地等问题,指出南方大饶大多
数产自湖南,有的可能产自长江下游地区⑧。
岭南也有铜饶发现,见于报道的有广西
灌阳钟山、广东曲江马鞍山二件。灌阳钟山
铜饶雨残,现存高36厘米、铣间宽28厘米,
重10.5公斤,干上饰乳钉纹、窃曲纹,篆间饰
细线雷纹,并以圆点纹框边,枚作尖锥状。原
报告称为钟,经高至喜考证,名应为饶。曲江
马鞍山铜饶通高37.5厘米,重10公斤,篆间
饰云雷纹,隧上有二个对称的兽面纹,平头
柱状枚助。这两件铜饶形制和纹饰与湖南出
土的有枚大饶十分相似,属南方铜饶发展序
列中的晚期,时代约当西周早期。此外,民
国二十三年修的《贺县志》记载:民国二十
二年(1933年)秋在广西贺县里松出土一件
重21斤的“周朝钟”。其描述日:“上小下
大,扁圆成两楞而尖长,口径纵九寸半,横
七寸,顶柄已缺,全身“万”字纹,中间窿
起如钉昔共三十六枚,日钟乳。”从临绘的
图像看,很象灌阳钟山铜饶,雨上有干无
旋,也应是饶。
这兰处铜饶的出土地点都在五岭南麓。
铜挠显然是在湖南从北向南传播的,到南岭
地区的北境就中止了。从时间上来讲,岭南
角钟的上限充其量是在西周中期,正是大饶
消失的时候,从分布地域看,早期的甫钟也
都接近南岭地区,从雨钟形制看,甫、舞、
征、篆、隧各个部位都与铜饶相似。因此说
“南方的雨钟是从南方的大饶直接发展演变
而来的”⑧,结论是能成立的。
2、铜娜铜搏是大型的单个打击乐
器,在贵族宴飨或祭祀时,与编钟、编磐相
和使用。键与钟的区别,可用郭沫若的意见
概括:“钟有甫而搏用钮,钟枚长而搏枚
短,钟铣侈而搏铣算,钟于弯而搏于平@。”
据高至喜研究,搏的主要产地在湘江流域及
其邻近地区,其流行时代是商代晚期至西周
晚期⑩。岭南地区只在贺县桂岭发现一件铜
搏。这件铜搏通高38.5厘米,架侧有勾形棱
脊,征部上下饰乳钉,原定西周晚期或春秋
时期⑩,高至喜认为是西周晚期。此处是目
前铜搏出土的最南地点。
3、句祖是一种手持的打击乐器,盛
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主要流行于长江
下游昊越地区。清远马头岗一号墓、罗定南
门桐一号墓各出一件,发掘报告原称为“征”。
广州南越文王墓出土八件。这三座随葬句铺
的墓同时也随葬莆钟,可见它们是可与甫钟
合乐的。南越文王墓的句镶刻有“文帝九年
乐府工造”铭文,说明它们是汉初南越国掌
管朝廷宴享、出行乐队并负责采集民歌民曲
的官署乐府监制的⑩。这八件句耀自己成
编,可以演奏;与十四件钮钟、五件角钟、
十八件石磐和漆瑟、漆琴等一起出上,也可
能参与这些乐器的合奏。
4、钮钟钮钟是从甫钟发展而来的,
钮钟出现的时间是西周中期。岭南地区很少
见到钮钟,目前仅在广州南越文王墓中出土
一套十四件。因此可以推测,岭南的甫钟并
没有发展成钮钟。
在广西贵县罗泊湾西汉前期墓中出土过
两件直筒形的钮钟,与一般所说的钮钟大不
相同。这种钮钟形制特异,半环形钮,钟体
似筒,钟口方中带圆,鼓部下端合范线处开
有长方形缺口,钟面无纹饰,但分别刻有
“布,七斤”和“布,八斤四两”铭文。经实
测,敲击钟的鼓部正中节线位置可发一音。
两钟共发两个频率的基音⑩。“布”是布山
的省称。布山是秦桂林郡的所在地。这两件
直筒形钮钟都有“布”字铭文,说明它们是
本地乐器。但这种乐器还没有在别的地方发
现,它的来龙去脉尚不清楚。
5、羊角钮钟是岭南和西南比较特殊
的一种铜钟。我曾在《羊角钮铜钟初论》一
文中对其分布、年代、族属作过初步探讨,
认为已主要分布在西江流域和红河流域,流
行于战国至西汉,铸造和使用的民族有百没
群中的靡莫族和百越族群的骆越族⑩。从目
前掌握的情况来看,羊角钮钟和甫钟尚未发
现共存现象,在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和
西林普驮西汉铜鼓墓中有羊角钮钟而无甫
钟。上述谈到的恭城、清远、罗定、肇庆等处
墓葬,甚至包括广州南越文王墓等则有甫钟
而无羊角钮钟。但从分布地域看,在广西桂
东南、桂中和桂北,羊角钮钟和角钟是交错
并存的;在流行时间上,羊角钮钟比甫钟略
晚,但在战国时期也有一段是并存的。已们
之间看来是前后交错的关系。
6、铜鼓铜鼓是春秋时期由滇西地区
淮人创造的一种大型打击乐器,到战国至西
汉时期在滇池地区发展成熟,并传到岭南越
人地区。岭南地区之有铜鼓应是战国末至西
权初的事,盛行铜鼓则是东汉至唐。铜鼓在
岭南流行的时代正是雨钟在岭南消失的时
代。雨钟是从湖南湘江流域向岭南发展的,
其分布地域,西南界只到广西南宁附近,东
南界只到广东罗定,向南并未越出两广南
境,在雷州半岛、海南岛和越南红河流域都
役有雨钟发现。相反,铜鼓是由西南向东北
方向发展的,进入两广地区,向北并未越出
南岭。这两种铜器在岭南地区的关系可能是
互相替代的关系。黄展岳说:“大约在秦
汉之际,铜鼓由滇中东传,进入今广西西南
部,原先使用雨钟的越人转而改用铜鼓,雨
钟遂趋衰落。大约到西汉末,两广雨钟就完
全被铜鼓所取代因。”这种推断很有道理。
(六)余论
岭南出土的青铜器,时代最早的可
以追到商代晚期。以前论者,多认为岭
南的早期青铜器都是外地传入的,到了
春秋时期,由于楚的势力向南发展将青铜器
带到岭南来。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看,岭南
青铜文化的产生并不晚,至迟在西周时期就
有当地的青铜冶铸业了。1985年冬,在广西
武鸣马头发现一批青铜时代墓葬,随葬品中
有西周铜盘和铜卤,据墓中的木炭碳十四侧
定结果,其年代最早是距今296。土85年(树轮
校正为3110士50年),最晚是距今2530士100
年(树轮校正为2580土102年),正好相当
于西周至春秋时期。墓中随葬的青铜刀、
铱、铁、圆形器等,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无
疑为本地铸造。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不
少墓随葬砂岩铸范。这些铸范能浇铸单斜刃
镶、双斜刃镶、扇形镶、斧、嫉、圆形器等。
同一墓地出土的斜刃铜镶、铜斧和圆状器
等,放回相应的铸范,互相吻合,说明该件
铜器就是用该件石范浇铸出来的⑩。
岭南地区既有自己的青铜冶铸工艺,能
铸造青铜工具和兵器,也就有可能铸造青铜
乐器。岭南出土的雨钟,除部分有可能是通
过正常交往从内地输入外,其它那些有明显
地方色彩的雨钟应是岭南当地工匠铸造的。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岭南地区
的民族主要是百越族群中的越人,他们同江、
浙、赣、湘地区的越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这种联系,在青铜雨钟上也得到反映。
雨钟乐应是百越的音乐。岭南西部受百簇的
影响,居住一些百蹼系统的人。蹼人是使用
羊角钮钟和铜鼓的民族,他们的音乐应该是
铜鼓乐。雨钟在岭南地区没有再往西传,受
阻于广西中部地区,大概同越、簇两种文化
在这一带接触有关。
从甫钟出土的情况还可以看到,凡是随
葬雨钟的墓葬,一般规模都比较大,随葬品
比较丰富,而且大部分都有铜鼎伴出。如恭
城秧家春秋墓,出土青铜器33件,其中有铜
鼎5件,清远马头岗一号墓,出土青铜器25
件,有铜鼎2件;马头岗二号墓出土青铜器
39件,罗定南门桐一号墓,出土青铜器136
件,有铜鼎3件;肇庆松山墓,出上青铜器
108件,有铜鼎5件,等等。钟鼎之相伴存,
说明这些墓主人生前是过着“钟鸣鼎食”生
活的。在我国奴隶制社会里,钟鼎是代表一
定等级身份的标志,随葬钟鼎墓葬的发现,
说明岭南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是地道的
阶级社会。甫钟乐是越人的音乐,但不是普
通越人的民间音乐,而是越人贵族的庙堂音
乐,它只施用于奴隶主贵族的祭祀和庆典。
因此,从这方面来说,岭南雨钟应是越族奴
隶制兴盛时期的产物。
(资任编辑彭适凡
.2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