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城 隋末。
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在隋大业年间多的像星星一样的造反家中,大梁黄帝萧铣并不算起眼。 他出身西梁皇族,幼时家贫,以抄书为生,但对母亲极为孝顺。 后来因为姑母做了皇后(就是隋炀帝杨广的那位萧皇后),混了一官半职。天下大乱时,因为出身和仁厚之名,被人拥戴自立为王。但是,因为自己终无服人之能,又多猜忌之心,势力越来越薄弱。
而后在和李渊的战争中,萧铣又错误的估计了形式,以为自己必败。为免城中百姓受涂炭,主动投降唐朝。
李渊一见到他,就破口大骂,力数其过。李渊这通念叨,也许只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一种嘲讽,是一种姿态。 但萧铣却一昂头回答说:“隋失其鹿,英雄竞逐,萧铣无天命护佑,故被陛下擒获。正如田横南面称王,难道对不起汉朝吗?” 萧铣很骄傲,李渊很生气,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少废话,做特伊! 当时萧铣年仅39岁,在帝位仅3年。 他称梁帝的时候,是公元618年。就在这一年,萧铣意气风发,加冕建号,设桂林郡,恭城这个小城也正式被设立为茶城县。此为恭城建县之始。 他死的那年,是公元621年,在这一年,茶城县被大唐王朝正式更名为“恭城”。 也是从这时起,史料中开始有了关于恭城油茶的记载。 2打茶
中国盛产茶叶的地方很多,嗜茶如命的地方也不少,但以茶城命之的,却凤毛麟角。
别人爱茶,是以茶为品。但恭城人爱茶,却是以茶为食。 茶对恭城人来说,不是生活的调味品,就是生活本身。早上要吃,晚上也要吃,有时一日三餐都是它。待客要吃,过节要吃,闲来无事更要吃。 恭城人爱用“打油茶”来形容自己吃茶的做法。 茶,一定要用恭城自产的老叶红茶,最好是采自谷雨、清明之前。先用热水泡过5分钟,使茶叶松散柔软,然后滤除茶汤。取小块生黄姜拍碎待用。 然后铁锅内放少许油,入茶叶、姜片,用油炒至为微焦而香。再用特制的木锤不断捶打,此时,已可闻见茶香混合姜香的独特香味。 而后加水煮沸,加少许盐,即是一锅满浮着茶多酚,香气四溢的油茶了。恭城的油茶,还会加入磨碎的花生粉,在茶味的涩甘之外,更增一道香醇。 油茶打好,却不能盛起贸然就喝——关于味蕾的挑逗,这才刚刚开始! 喝油茶,必得搭配各类小食。这就好比名花须得倾国才能两相欢,四大美人的故事,若无君王带笑看,怎么美都不够份量。油茶的香醇涩甘,与小食的厚味油脆,真真就是绝配。 小食花样繁多,有油果、花生、排散、米花、芋头条、各类粑粑……取自己偏爱的脆果入碗,淋上油茶,再佐以葱花、香菜,未入口,已沉醉。
油茶也可成为大菜,用来煮鸡、煮鱼,便成了油茶鸡、油茶鱼、油茶火锅。 如果到了恭城,主人家竟没有请你在家里喝碗自己打的油茶,那不是主人太懒,就是交情未够。如果他竟然没有请你在街上油茶馆里喝上一碗,那这朋友,也可以不用交了。 3不变喝好油茶,可以在不大的恭城县城随便走走。你便知道,这儿,不是一个只有美食没有故事的地方。
这里有全国四大孔庙之一的恭城文庙。这文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道光年间扩建,咸丰年间重修。 这其间,山头变幻大王期。很多传统别摒弃,很多文化被鄙夷。但,这个文庙,竟然出乎意料在时代的浪潮中,存留了下来。
一起存留下来的,还有旁边有400年历史的武庙。 恭城,全称是恭城瑶族自治县,却意外将儒家的文化传承保留至今。 这或许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企图和野心,没有那么擅长于批评和自我批评。 祖上逃难而来的家族历史,让他们更踏实更感恩的面对脚下的土地。 对他们来说,生活就像他们家家户户几乎每天都要打的油茶,苦中带涩,涩中有辣,但一锅一锅的煮下去,就变成了“一杯苦、二杯涩、三杯四杯好油茶了”。
“咣咣咣咣”的打油茶声
不管你岁月怎么变迁
都是这么一下一下的敲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