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每天早上,家家戶戶都會架起鐵鍋,將茶葉、生姜、油放進鍋裡,捶打出一碗碗蛋黃色的濃湯,配上點心成為簡單的一餐,配上各式菜肴成為待客盛宴,這就是廣西有名的小吃——恭城油茶。今年9月,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幸運地拿到了“中國長壽之鄉”的牌匾,曾經以“打油茶”而被大家熟知的恭城,現在又增加了“長壽”的新頭銜。那麼,“打油茶”之鄉到底有什麼長壽秘訣呢?請大家跟著本報記者一起到恭城去探秘。 長壽湯 油茶為飯 月柿當果 走進恭城,記者發現,當地人早上必不可少的就是那一碗油茶。恭城人喝油茶源於瑤族,有近千年歷史。古代瑤族人大都在山地上種植紅薯、芋頭、玉米,這些主食既難吞咽、又難消化,聰明的瑤族人發明了油茶,喝后可以提神,故油茶又被譽為“長壽湯”、“爽神湯”。1980年,油茶在恭城城鄉全面普及,油茶攤點、油茶糕點漸次上市,油茶餐館逐漸增多。2010年,恭城油茶被列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恭城人還發明了油茶魚火鍋、油茶三鮮火鍋、油茶雞火鍋等。 恭城人認為,油茶具有消咽化食、健脾暖胃、祛風去濕、預防感冒等食療和保健作用,很多百歲老人都有喝油茶的習慣,油茶待客還是恭城人的傳統禮俗。在恭城蓮花鎮,記者見到了102歲的老人李玉珍,她清晰的思維和有力的步伐讓記者都感到驚訝,和老人交流起來沒有一點困難。原來,老人年輕時和丈夫在鎮上開了一間照相館。“我每天必做兩件事,做健身操和喝油茶。”李玉珍說,她最愛的就是早餐喝的那碗油茶,以前都是自己做,現在年紀大了,就讓小輩來做。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油茶的制作非常講究。首先要選本地谷雨前后採摘的茶葉,不粗不細味道純正﹔茶具要用一種生鐵鑄成、形如瓢狀、帶咀的鍋﹔還要一把形如“7”字的木槌,再加一隻用竹或藤編織的茶葉隔。在打油茶之前,要先用開水或熱水將茶葉泡軟、洗淨,然后將茶葉、生姜、花生等放入茶鍋內,置入爐火之上,用茶槌錘打﹔鍋熱放食用油,繼續捶打至茶漿沾鍋,再放入適量開水和鹽,用茶葉隔過濾去渣,一碗濃郁噴香的油茶即成。吃的時候,要搭配蔥花、芫荽等香料,米花、花生、麻蛋果等配料﹔紅薯、玉米等傳統產品,以及各式糕點、面條、米粉等。 不僅恭城的油茶享譽廣西,恭城的水果也是名聲在外。記者到達恭城,正值月柿豐收季節。而蓮花鎮,由於盛產柿子,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採集、加工柿子。恭城水果種類繁多,以月柿餅、沙田柚、柑橘為主。柿餅有止咳、降血壓、止腹瀉、減肥之功效,被中華果品流通協會授予“中華名果”稱號﹔柚子具有養顏、潤肺、利便、降低膽固醇之功效,享譽“天然水果罐頭”的稱號,並榮獲“全國柚類商品評比金杯獎”﹔柑橘富含蛋白質及鈣、磷、鐵等人體必需的營養微量元素,經常食用可降低膽固醇,清除體內的有害物質。 當地人常年喝油茶,食用月柿、沙田柚、柑橘等水果,也許就是長壽原因之一。 長壽風 “招郎入贅” 敬老孝老 恭城瑤族還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以歌傳情,以歌會友。記者了解到,恭城本地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經常舉辦盤王節、花炮節、婆王節、河燈節等民族節慶活動。絢麗多彩的瑤族文化造就了恭城民眾熱情好客、性格開朗、心胸豁達、樂觀向上的長壽品格。 不僅是歌舞,敬老愛老也是恭城的良好風俗。恭城老人大多與兒孫們生活在一起,四代同堂乃至五世同堂不稀奇,老人們受到兒孫們的悉心關懷照顧,一家人在一起喝油茶、聊聊天,其樂無窮。敬老愛老還表現在其獨特的婚姻形式——“招郎入贅”上,體現了男女平等、敬老孝老的文明風尚,但歸根到底還是為了更好地承擔贍養老人的義務。 縣裡還每年舉行“五好文明家庭” 評比,目前共表彰了1029戶,有2戶獲全國“五好文明家庭”,孝敬父母、尊重老者在恭城蔚然成風。 長壽屋 特色生態家園隨處可見 近年來,恭城堅持生態立縣,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三大產業,推進城鎮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同時大力實施縣城風貌改造工程,建設獨具特色和魅力的城鄉人居環境,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在縣城,記者看到很多房子都是統一規劃,井井有條,如紅岩、黃嶺、橫山、鄧扒、社山、黃竹崗等20多個新農村,以及散布在恭城瑤鄉各具特色的富裕生態家園,每天都吸引著中外賓客前來參觀田園風景、品恭城油茶、聽瑤鄉山歌。由於水果產業的迅速發展,農民家庭收入大幅提高,記者觀察到,這裡的農村家庭,家家有電視、摩托車等現代電器和交通工具,相當部分家庭還擁有了小汽車。 小資料 恭城瑤族自治縣 恭城史稱茶城,地處湘、粵、桂三省要沖,置縣於隋末唐初,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1990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恭城瑤族自治縣。全縣轄6鄉3鎮,境內主要居住有瑤、漢、壯等12個民族,其中瑤族人口佔總人口的59.03%。2013年底,恭城全縣60歲以上老年人5.6萬人,佔總人口的18.72%﹔90歲以上老人1205人,佔總人口的4.03?﹔百歲及以上老人有33人,佔人口總數的比例為10萬分之11.03。(記者 黃靜 實習生 趙秀蘭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