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恭城武圣庙会兼油茶节(之一)
(参观文庙武庙)
诗 曰
节日恭城武圣家, 关公庙会饮油茶。
游人不继江湖义; 仕宦深谙锦上花。
世上官僚忙政绩; 民间苦众恨浮夸。
百年终未行民主, 迷信盲从误正邪。
5月26——28日,是恭城县武庙庙会兼油茶节的最后一天,又是平乐县二塘镇的传统五月十三佳节。朋友邀请几位好友去恭城观赏庙会和品尝油茶,下午顺便去恭城西岭乡的下莫村山上拍照天坑。拍摄完天坑,又去八岩村拍摄建于大跃进年代的高架渡槽。这一个渡槽总长大约一华里,最高处应有8——10米,这在大跃进的年代,应该算得上是一个颇费劳力的大水利工程,因为当时没有工程机械参与施工,几乎完全依靠农奴人工土法建造。工地实行军事化管理,其劳民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恭城是一个山区的瑶族自治县,1950年还发生过“土匪”暴动,可见治理之难。剿灭“匪患”之后,经过“清匪反霸”和“暴力土改”,杀、关、管了一大批民国遗民。但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限制,长期难有起色。因为交通不便,城镇发展缓慢,所以老城区能够保存文庙武庙和一些祠堂会馆古老建筑。我在十多年前曾经与朋友去过恭城,专门参观过这些难得一见的清民时期的建筑遗迹,文化大革命也并未造成大的破坏,留下了“幸存”的印象。
不像我的老家,原明清时期是永宁州,民国年代是百寿县。但在“解放”时,所有的庙宇和祠堂会馆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后来在1953年又将百寿县撤县改乡,划归永福县管辖。现在仅仅保存下永宁州古城墙,成了国家级的文保单位。如果原州城的古建筑不是被日寇烧过,不被“解放”拆过,不被“文革”破坏过,不被城镇建设和民间彻底毁坏过,那么现在应该是一个适宜旅游开发的名镇热土。
后来恭城县政府组织发展果树种植,民生才有了一些改观。现在该县成了桂北的水果种植基地和自治区级的沼气建设示范区域。还发展了农家乐旅游产业,兴办了多届“桃花节”“柿子节”“油茶节”以及文庙武庙庙会,城镇建设因而有了发展。近年恭城县境内又修通了高铁,经济随着有了一些发展,因而我此次重游,已经对县城感到生疏了。因为时间不够,我们就没有去寻访老街的会馆祠堂了。
下面先发一组照片,展示一下这一个山区瑶族自治县的新变化。



这是正在维修的文庙,但香火也很旺盛。

这是刚刚结束的节日会场。

这是武庙的外观。




武庙内景及其廊柱对联。




武庙内戏台前的古老石刻。


前殿两侧的武士塑像。


正殿前天井里大量的香火灰烬。


天井左厢的菩萨与对联。

天经右厢是一个圆形拱门。

供奉着关公武圣菩萨的正殿。


正殿两侧墙壁上镶嵌的信士捐款功德碑石刻。

后殿的楼上也供奉有菩萨神位。



后殿正厅以及两厢供奉的菩萨。

从后殿看到前殿后墙上的“义”字,武圣就是民间的义气之神。

在去吃油茶的途中拍到的小巷石牌坊。 来源:http://weibo.com/p/2304185123ddc00102vlnw(好文章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