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到村口首先看到一座牌坊。它的两面分别刻有“一门双节”和“大清敕建”八个楷书大字,及由“广西按察使何煊、广西布政使潘恭辰、广西巡抚部院苏成额、两广总督部堂李鸿宾看□咨复礼部仪司题奏,道光八年十二月十四日奉旨赐帑建坊,崇祀邑祠”,“广西学政周作揖、广西盐道张文靖、平乐知府俞恒泽、恭城知县傀济远、恭城教谕刘发龄、恭城训导梁秀云给请礼部主政梁保庆,呈请户部主政况澄”等小字。


据杨溪村老人们说,其君公在元末率宗族从广东海康(今雷州半岛)迁来,至今有23代人了。清乾隆后子弟读书出仕,村庄渐发达繁盛,遂大兴土木,兴建祠堂和房舍。至今,村中仍完好地保存清朝中后期的老屋子六七十间。

村里人大多姓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王氏宗祠”主体建构保存尚好。大门内进为两层木楼,再进去为主殿,里面有砖砌的祭台供奉祖先神灵。殿高约,由12根台柱支撑,青砖围墙,朱漆红檐墙脊飞翘,楼殿雄伟轩敞。村人说,清明时节,全村数百人都聚集在祠堂里祭祖吃饭。

让全村引以为荣的是宗祠大门两边的诰封碑。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十月,朝廷旌表时任四川龙安府彰明县知县的王锡之的祖父和父亲为文林郎、祖母和母亲为七品孺人。碑高约1.8米,宽1米,碑文的上端和周围有花鸟兽云等图案的浮雕。年近古稀的村民王赐祥老人说,王锡之为其六代高曾祖,为官清廉颇有政声,家人也得到朝廷的追封。 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的王赐祥家祖屋“贻谷堂”堪称村里古建筑群的代表。其基本结构为“三厅二井”:从大门进去为前厅、天井,两边有厢房,往里是中厅,再进去是“倒天背”的天井和后厅。外墙、屋顶为青砖青瓦,内部为木柱木板。 天井全用大清石砌成,可见家中的殷实。
中厅上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兄弟登科”四个楷书大字和“大清道光十五年乙未、二十年庚子中式四十二、三十五名举人聘之、锡之立”等小字。横匾的朱漆已剥落泛黄。王赐祥得意地说,当年王聘之、王锡之兄弟俩接连登科,这可是祖上的功名荣耀。文革时期,他将匾取下来当床板睡,才躲过一劫。

王赐祥的兄弟王义祥家中也挂着一块寿匾,上面刻有“鹤发双辉”4个大字和“钦命广西提督学院秦为庠生王治歧、治法,童生治朝之父叙之母费氏立”“大清光绪岁次丙申桂月谷旦”等小字。义祥说,他在文革时也将匾悄悄取下放在二楼收藏起来,幸好没丢失,否则就变了败家子。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af001c6001019del.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