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是每一位公民都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对于致残致死性疾病的认识有待提高,突发急症往往病情进展迅速,稍有疏忽拖延治疗,预后就大打折扣,甚至危及生命。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以“突发下肢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血管外科疾病—急性下肢动脉栓塞。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是源于心脏或大动脉脱落的血栓或斑块等随血流向远端动脉流动,造成动脉管腔堵塞,导致肢体缺血以至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因发病急骤而得名,是常见的急症之一。及时、快速复流是治疗该疾病的最终目标,若因各种原因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则会导致肢体不可逆的损伤、截肢甚至死亡。症状持续时间与缺血的严重程度及就医的早晚有关;缺血的严重程度是选择处理策略和影响其治疗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  那么急性动脉栓塞究竟有多急,看看高大爷的就诊经历,就可一清二楚。身子骨一向挺硬朗的高大爷就诊前凌晨突然感觉右下肢麻木(Paralysis),右脚冰凉,一向坚持晨起到小区里散步的高大爷,晨起下地出现右下肢无力、感觉异常(Paresthesia),疼痛(Pain),小腿和足部皮肤苍白(Pallor),家人发现后用风湿膏对其疼痛部位进行揉搓,还采取了热敷、热水泡脚等方法,疼痛不缓解反而加重,不能忍受,而且发现左下肢的皮肤颜色苍白加重并发青,手触皮温特别凉。随着疼痛症状加剧,高大爷已经无法动弹,还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家人立马将他送往我院急诊科。急诊给予患者基本的支持治疗后,紧急请血管外科医生会诊,查体发现患侧肢体远端动脉无搏动(Pulselessness),加之上述症状,患者有典型的“5P”症状,且下肢动脉彩超和CTA表现(附图1)确诊“急性动脉栓塞”的诊断。血管外科立即给高大爷做了急诊取栓术(附图2),手术很顺利,5公分的切口,取出25公分长的条状血栓(附图3),术后高大爷患肢症状完全消失,胸闷、气促也没有了,激动的给我们血管外科大夫竖起了大拇指。看到这场景,作为一名医生无比的欣慰。  我们再来详细的认识一下该病的前因后果: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病因是什么呢? 大约有80%-90%的下肢动脉栓塞的栓子来源于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原因是房颤,随着动脉硬化患者发病率的增高,由冠心病导致的动脉栓塞比例在逐渐上升。另外,医源性栓塞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有什么表现?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最常见的表现有5个征象:1.无脉:就是触摸不到栓塞部位以下的动脉脉搏;2.疼痛:栓塞部位出现突发而剧烈的疼痛;3、苍白:栓塞部位以下组织颜色呈现蜡白色;4、感觉异常:出现皮肤的麻痹、感觉减退;5.运动障碍:表现为肌肉僵硬、坏死,不能活动。即5P症状。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对身体有什么严重危害? 动脉栓塞,会迅速阻断栓塞远端肢体的动脉血供,造成肢体缺血,短时间内引起肌肉、神经、皮肤等不可逆的坏死,随后大量的坏死组织产生的毒素播散到全身,引起全身酸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大脑意识的改变,最终威胁生命。 怎样的人群应当特别留意下肢动脉栓塞呢? 中老年人,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液)粘度、高烟瘾的人,特别对于有冠心病、发作心梗的人、房颤的人、动脉粥样硬化和腹主动脉瘤的人是高发动脉栓塞的人群。另外,动脉损伤、恶性肿瘤和心脏粘液瘤,也是发生动脉栓塞的原因。{C}{C}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应该怎样治疗呢? 鉴别血栓形成还是栓子栓塞,对于是否采用取栓手术干预至关重要。因为单纯的血栓形成特别是新鲜血栓,用球囊导管取栓往往不尽如人意,而栓子用球囊导管的效果很确切。一般而言,急性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在病因和临床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动脉栓塞在发病前没有动脉机能不全的症状,有明确的栓子来源(心房纤颤、心肌梗塞等),突然发生组织缺血临床表现,常常对侧肢体脉搏正常,没有慢性缺血的体征;血栓形成在发病前有间歇性跛行史或静息痛,没有明确的栓子来源,发病缓慢,病史长达数日或数周,缺血较严重,常伴有对侧肢体脉搏消失,具有慢性缺血的阳性体征。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预后怎样? 下肢动脉栓塞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栓塞部位越高、发病至治疗的间隔时间越长,患者死亡率越高、肢体存活可能越低。由于肢体缺血坏死,受损的肌肉细胞分解出的代谢产物扩散至全身,造成肾小管堵塞、肝功能不全、心脏衰竭、肺水肿等多脏器衰竭,是危及生命的重要原因。因此一旦发病要及时就诊于血管外科。 附图: (图1):发病时急诊下肢动脉增强CT(红色框内为血栓)  (图2):取栓示意图:  (图3):手术取出的血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