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加上寒假——“每逢假期胖三斤”是大人孩子的假日通病,不过,贪吃贪玩外加走亲串友,往往会让孩子正常节律被改变。随着假期结束,“假日病”便慢慢浮现: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负担过重”或“消极怠工”,出现咳嗽、咽痛、腹泻、便秘、甚至气管异物。怎样避免上述问题,合理安排假期后饮食呢? 
给宝宝吃这些很有危机 1.盯紧孩子,警惕那些触手可及、容易“病从口入”或造成呛咳及气管异物的小零食和小玩意儿:花生仁、瓜子仁、瓜子皮、水果核、硬币等。 2.乳牙萌出较多的孩子,咀嚼力和消化功能都不够成熟,应避免吃成人餐盘中较硬的饭菜或零食。 
3.避免在嬉笑、哭闹时喂食,也不要在他们嘴里含着食物时逗他们说话,避免呛咳或噎食。 4.少给年龄小的孩子吃汤圆等粘性较强的糯米类食物。 零食健康且限量 限制零食摄入次数,避免小嘴不停地吃,小肚子不断地塞,不让消化道长时间“过劳”。 选择健康零食,少许水果、鲜奶、酸奶、蔬菜沙拉、坚果米糊等,都比蛋糕、奶糖、薯片要强的多。 
无论零食是否健康,都要限量,不能喧宾夺主、影响正餐的食欲及饭量。市售的零食大多营养单一、高糖高油,会在正餐基础上增加孩子热量、脂肪、糖类等的摄入,同时容易因营养素摄入失衡而造成免疫力降低,给病毒和细菌以可乘之机。 大人要带头“管住嘴”,不当着孩子的面前享受不适合他们的零食,比如:膨化食品、巧克力、糕点、以及可能呛咳的花生、瓜子等。 作息规律多动少坐 不可因为节假日社交活动多、或不用早起,就纵容孩子晚睡,容易导致三餐省略或延后、以及零食增多。 早睡早起,不忽略早餐,不早午餐合二为一。否则会致使长时间空腹后胃酸堆积、以及猛然大量进餐给胃肠带来更大的消化压力,进而影响免疫力。 
日间和晚餐后要有一定的活动量,不能吃完就守着手机、pad及电视,对视力、消化、体重等都没有益处。 集中补会适得其反 上学的时候比较辛苦,家长容易在假期给孩子集中补,生怕孩子吃不够吃不好。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样做的结果,会让孩子的体重也集中猛增。体重超标,是当前幼儿及学龄儿的重要健康风险,会为成人期健康埋下隐患。 
避免海参、燕窝、保健品扎堆。健康均衡的饮食结构是综合健康的重中之重,不要迷信保健品,没有单一的功效营养素可以全面解决问题。 
刘遂谦,临床营养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临床营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澳大利亚营养师协会(DAA)认证执业营养师(APD),曾就职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现就职于北京和睦家医院。 具有多年丰富的儿科及孕产妇临床营养经验,长期受邀作为专家团队成员,为多家母婴杂志、网站及新媒体供稿、审稿、答疑、访谈、撰写专栏等,并参与多本营养学专著及教材的编著、中英文翻译及校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