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北部居住着十多万瑶族同胞,他们制作的一种被称之为中国式咖啡——“油茶”的饮品甘苦香醇深受居民喜爱,其提神去湿的功效也被不少外地游客所知晓。记者带您一同探访这种神奇的美食,在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记者推开一户农家的门。 【现场同期】农家女主人 贝翠萍 (记者:老乡你好,你们在做什么呢?)贝翠萍:打油茶,快请坐一起喝。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 侯巍 莫道醉人唯美酒,一杯油茶更生情。在广西的北部地区人们大多喜爱喝油茶。走亲访友待客之道都是一碗像这样热腾腾的油茶。唐代的陆羽曾经在《茶经》中提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也记载了油茶的用法,可见在一千多年前人们都已经喜欢上了它。 【解说】精选清明时节的本地茶、生姜、大蒜、米花、麻蛋果一字排开,油茶就可以开始制作了。与中国制茶历史的早期阶段类似,油茶还保留煎饮法的传统。生铁铸成的瓢状茶锅,“7”字型的木槌,藤编的滤网,经过清洗、捶打、煎炒、烹煮、过滤等近十道工序,金黄的茶汤远比常用的沏、泡流程来得浓厚。 “打油茶”顾名思义,捶打是关键。瑶族同胞热情好客,油茶从来不缺,一天至少喝三次油茶,捶打茶叶上百次。 【现场同期】贝翠萍 这样不对,你要稍微用力一点点。茶叶锤要动一下,底部不要让它焦了。(记者:不单纯是锤,要揉它一下。)锤着锤着要揉,它底部就不会焦嘛。(记者:这还真不好掌握呢。你看这一戳就戳到外面去了。)所以手的力度要够,可是也要温柔。 【解说】油茶难打,耗时费力,茶具又颇有讲究。可无论离家多远,瑶民们都要带上这份烙上家乡印记的美味。 【同期】瑶乡村民 周荣军 不喝油茶浑身都不舒服,每天都要喝三餐的油茶,出去打工的时候也带(油茶器具)出去打油茶喝。(记者:买不到茶叶怎么办?)叫家里面帮寄一点过去。 【解说】恭城人爱喝油茶与地理环境多有关系,地处大瑶山的恭城,山地丘陵占据70%,阴暗潮湿水土寒凉的天气使人容易生病,本草纲目记载,“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此茶之功也。”于是,从千家峒瑶胞祖地迁移至桂北地区的恭城人就开启了1200多年历史的油 茶文化。 【同期】恭城瑶学会秘书长 莫模林 为什么我们这个地方流行喝油茶?与我们这个地域是山区,山区里面瘴气比较重,是其中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我们恭城人民热情好客,老百姓过去的文化生活,比较少,他除了白天要喝油茶以外,早晨喝有些人中午回来也喝也要打一餐喝,晚上没有什么文化生活的时候,晚上通过打油茶(交流),一家打油茶邻里之间,都拢过来坐在一起聊聊天,谈谈生产生活这些事,能够起到一种融合邻里关系这种作用,所以他就慢慢形成了油茶的一种文化。 【解说】现在恭城人婚礼上还保留着开茶仪式的传统,男女双方各持红纸包好的茶叶,供奉主家香火案前,用瑶语向先祖禀告成婚之事,祈求幸福安康。这些文化的传承,一则则古代的传奇故事正是推手。前有宋朝监察御史周渭用油茶给当地百姓治疗痧症的神奇,后有清朝乾隆皇帝御赐恭城油茶为“爽神汤”的荣耀。如今“恭城油茶”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小饮品成养生时尚。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 侯巍 您看喝油茶是有讲究的,我没有拿筷子也没有用勺,晃一晃,把汤底的原料晃上来之后,香气四溢。果然就像老外说的这是中国式的咖啡。入口有点苦,但是非常的香醇,并且不涩。几口下肚以后感觉特别的暖胃。而且听说这有提神和美容的功效。 【解说】恭城人习惯把食品与油茶同食,名曰“送油茶”。传统的有炒米、排散、饭锅巴、还有柚子叶粑、羊角粽等。请客人喝油茶摆上一桌的小吃,看起来就像请客吃饭一样隆重。 【同期】恭城瑶学会秘书长 莫模林 过去我们老百姓家里面打油茶配油茶的东西是很简单的,除了米花以外红薯、芋头这些可能家里面备得比较多一点。粑粑这种糕点,逢年过节才会有。现在不同了,现在社会进步,现在菜桌上你看这么丰富的东西都有了。 【解说】逢年过节走进瑶乡人家,一碗碗油茶好待客。如果客人吃饱了而不把碗筷扣上,热情的主人就会一直往碗里添油茶。在恭城,家家户户会打油茶,一个家庭主妇打的油茶好喝,才是贤惠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