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44|回复: 0

三伏天,不要盲目跟“贴”

[复制链接]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oderator 发表于 2016-7-17 16: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三伏贴”源自清代《张氏医通》记载的白芥子发泡疗法。药物以麻黄、白芥子、甘遂等辛温散寒的药为主调配而成,分别在头伏、中伏、三伏的第一天将药膏贴于后背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以提升阳气,最后达到“冬病夏治”之目的。


三伏贴不是“万能贴”

  三伏贴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贴”,主要针对慢性咳痰喘虚寒体质人群,尤其适合预防因为秋冬季受寒诱发的呼吸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盛夏之际,外界暑热骄阳,体内阳气正旺,此时运用中医特色疗法来养阳温阳,更易帮助虚寒患者将蕴结在体内的积寒驱除出去。

  而谈到冬病夏治,很多人首选就是“三伏贴”。其实,穴位艾条灸、穴位拔罐、刮痧、药膳等也是“夏治”增强疗效的重要治疗手段。



六大人群不能贴

  尽管“三伏贴”适合虚寒型疾病的治疗,但这类患者中也有禁忌人群。如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症状严重者、咳血、肺结核、发烧、皮肤严重过敏这五大类患者都不适合“三伏贴”治疗。

  例如咳喘伴有吐黄痰、咯血、发烧的患者,肺结核活动期伴有咯血的人都不能用三伏贴治疗。另外,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的疾病,或患有支气管扩张的患者、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以及孕妇,都不适宜贴三伏贴。

  近年来,儿童贴敷比例逐年增长,“三伏贴”对于阳虚体质的儿童确实有提高抵抗力的功效。但2岁以下的幼儿不宜做贴敷,一来他们的皮肤过于娇嫩,无法耐受药物的刺激;二来孩子太小,不懂得如何表述自己的不舒服,会影响到治疗的安全性。



今年三伏贴有了“五规范”

  与往年不同,今年有4个伏天,即头伏7月17日至7月26日、中伏7月27日至8月5日、闰中伏8月6日至8月15日、末伏8月16日至8月25日。今年的三伏天有40天,多了10天,按照正常的三伏贴的贴法,今年要贴四次。

  据悉,今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对三伏贴有了“五规范”,即规范药品、规范价格、规范病种、规范方法、规范培训。



贴敷期间还需注意啥?

  三伏贴贴敷期间,保养阳气的方方面面都要注意,比如,古人就强调,夏季不要在阴凉地方待太长时间,三伏贴后同样不能贪凉,贴敷后,空调不能太低,风量不能太大直吹,温度应调至27度左右。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敷贴后除了不能受凉,还应注意清淡饮食,忌烟、酒、生冷、甜食、油腻、海鲜及刺激食物。

  部分患者贴敷后局部皮肤现潮红、灼热感等情况,这些均为药物的正常刺激作用,无需慌张。但若出现皮肤破溃、皮疹,水疱等现象,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applogin wechat_login1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