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中,提到了两种讨好行为,一种是“积极讨好”,一种是“奴性讨好”。
积极讨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主动讨好别人或者为了获得宽松舒适的环境,避免被攻击而采取的生存策略。
我们提到的推广扫,其实就是一种积极讨好。
当我们带着自己的目标,去做一些“讨好行为”时,显然会更加地贴近内心,对于讨好行为也会更加坚定,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些推广扫的朋友能够百折不挠。
而另一种,奴性讨好,则是一种病态的讨好行为,是指未经过自己思考,对他人想法完全听从,就像奴隶一样,对于主人的话言听计从。
那些奴性讨好者,很难拒绝他人,因为他们认为拒绝就是自私。但其实他们混淆了自私的概念,我们首先应该自我尊重,才有可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自私是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而完全不考虑他人的权利,自我尊重则是以积极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利益,不被他人所左右。那么我们来看看,“奴性讨好者”都有哪些症状:
责任感是我们最应该具备的一项品质,值得所有人拥有。但是奴性讨好者则将责任感过分放大,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由他一肩来扛。
但,实际上,我们的社会是充满分工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职责,这样才能让整个社会顺利运转。而那些奴性讨好者一方面喜欢大包大揽,一方面又不愿意拒绝,于是就成为了那个人人欺的“好好先生”。
人最可贵的是认识自己。
责任感过强意味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工作,当能力极限被冲破时,好好先生得到的评价不是好,却是坏。
但好好先生,又不愿意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怕被别人说,“他不行”。
这种获得外界正面评价,逃避负面批评的渴望,会促使好好先生继续大包大揽。
当通过自己不分主次地乐于助人,听到一次次正面的评价之后,好好先生便会逐渐丧失对于自己能力的判断,于是更加无法接受哪怕一丁点的质疑。
这就是过于敏感。
因为害怕被人质疑,所以不论是否超出自己能力,一切大小事情都由自己一人处理,于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越是在乎别人的想法,越是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
当我们收到别人的帮助请求时,一定会做一个权衡,帮还是不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意愿,二是能力。
但奴性讨好者的行为模式中,会努力将自己的意愿压制起来,同时也不去评估自身的能力,想的更多的是,别人是否会对自己满意。
于是,内心的矛盾挣扎会促使自己迟迟无法做出决断,或者说总是在做一些违背内心的恶事情。
其实,以上三点,归根结底还是不敢表露真我。为了避免挫败感,所以总是带着一副面具,对领导、父母、爱人等等的无端指责、无理取闹,都只能戴着面具疲于应对。虽然迎合了别人的需求,但却给自己带来了太多的负面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