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25 13: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南宁市 电信
南宋时,由于宋廷对边远少数民族实行一些不平等虐待,激起了恭城瑶民的心里反抗,盘李王之后,顺应民心起事举反首领化名“秦孟四”,盘李王为了保留忠良之后,令一些亲随把后人迁居到深山高岭中居住,这个居所位于今加会乡与湖南江永县相交界的高山中,在白沙界至朝天龙岭之间,这些人为了表明自己的来历,以及对先祖的铭记,取姓谢唐二姓,号唐皇瑶。同时年年赶会期,纪念盘瑶王(李皇妻),因唐皇瑶所纪念的盘王婆,是唐皇妻,又名“婆皇”。宋元时期,进深山高岭的入谷口处,名:明源。明源分大小明源两处,为了纪念婆皇生于平地,在加会乡的九板桥村建有一座圣母婆王庙。
唐皇瑶的入山口地,为何取地名为“明源”,这是否表示唐皇瑶的先祖与“明”有关,源出于明,这个“明”决不是出自后来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的明。既这个“明”是唐皇瑶预示着先祖某种信息信念,那它就与古时的明教有一些附会牵联,与古明教瓜葛关系。
唐朝李皇家族信佛教,天下人皆知,信明教可从来没听说过,但在唐初,建有天下第一豪华宫殿“大明宫”是事实。那么恭城原古老唐皇瑶进山入口处,取地名:大明源,小明源。又是什么念义呢?住地最高山峰取名“朝天龙”,是唐皇瑶表明自己的心迹吗?怀念先古天子?唐氏怀念唐皇天子唐皇婆可理解,谢氏怀念的先古天子又是哪位,除了唐皇婆,唐皇天子外,应当还有一位,那就是与“古明”有关联。
谈到了古代明教,什么叫明教呢?明教起源于何时何地呢?
众多学者,历来认为,中国的明教是由国外传入中国的,在公元三世纪,于海湾的波斯由摩尼始创,后传入中国的西域民间,活动范围有限,在唐时以合法身份与佛教盛行于中土,因摩尼教崇尚“光明”,人们就称其为明教。宋代释志磐所撰写的《佛祖统记》也曾记述,人们就认为摩尼教应是在唐武则天延载元年或稍早一段时间传入中国,即公元694年或稍早一段年代。
明教来源于波斯,似乎已成“定论”,然而,中国古时的“白莲社”,又作何种解释呢?自古以来,人们公认白莲社白莲教是明教,白莲社合创于江西东林寺,其宗旨崇尚“净界”“净国”“净土”。东晋太元六年(公元382年),慧远在江西庐山东林建寺,邀请僧俗两道明人,集聚于该寺,而合创“白莲社”,在佛门的僧明人称“净土宗”,也称“莲宗”,在民间俗家教派明人称“明教”,也称“白莲教”。
把两种明教的教义宗旨及其他们所创立的年代和传播途径时日对比,就可从中发现破绽,发现问题。
从教义宗旨来看,摩尼崇尚“光明”,而白莲教崇尚的是“净土”,“净界”“净国”,以“净”为要义,崇尚的宗旨不同。摩尼教于公元三世纪在海湾的波斯由摩尼所创,它的产生到成熟,应需一段时间才能被当地波斯人所能接受,然后再向外界传播。在古时从海湾的波斯到中土可说为遥远至极,加上道路交通不便,传播的时日应是漫长的,它传至中国西域同样需当时的当地人能接受才能再向内地传播渐进入中原。如要传至江南时间需更长些。如佛教的传播时间,佛祖释迪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而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初年(约公元25年前后之间),佛教传入中国,用了近五百年的时间,那么摩尼教就算用佛教传入中国的一半时间,也就是在公元五世纪中叶以后的事了,照前的《佛祖统记》,摩尼教是在唐武则天延载元年或稍早一段时间(即约公元650年)传入长安中土,而白莲社合创于东晋太元六年(公元382年),白莲社的成立,比摩尼教传入中原早约二百年左右,并且白莲社是由僧俗两道明人合创,两种明教宗旨截然不同,显而白莲社未成立之前,中国已有了明人明教,也就是说,中国的明教(白莲社)不是由国外传入中国的,而是中国本身早有的一种古明都明人神秘教派,一种民族宗教之一。
白莲社未合创之前的明人来自何方呢?我们只有从东晋以前的实际社会状况去分析寻找,晋朝之前是三国,汉,秦,战国,春秋,这千余年时间,可谓烽火连天,金戈铁马,大地腥风血雨,人们难以安家乐业,多想有个安静的家,有一片净土,这片净土在哪里,有谁能带领他们步入这片人间净土呢?然而中国的九州之内,就有这么一片净土,净界,人间的“净国”。那就是人间仙境,世外桃园。世外桃园的人民已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辞别了奔波劳苦不休的征战,过着与世隔绝的安乐日子,他们向外传颁着本民族谢沫的往事,歌颂“净”的生活,他们这种“净”的生活来源先古“明都”功绩。江南的百姓及天下寒士们听到这些古老往事传闻,是多么渴望过上天下太平的日子,梦寐以求盼望天下能成为“净国”,足下之土是“净土”。由于人们强烈的盼望,宣传世外净土的典故就更激昂。白莲社因此而产生,东晋诗人陶渊明也就写成享誉古今中外的《桃花源记》名章。一千多年来,虽有人责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不存在的“乌托邦”,是诗人虚构的产物,但也有人认为《桃花源记》是湖南远古时期切切实实的社会真实写照(古明都在南交,即州界处)。
《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景象是诗人笔下艺术加工的产物,现实社会自然界中不可能有那种洞中美景,但是那种自由快乐,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社会生活图景,在远古时期荆州南疆的州界之地,瑶人聚居处,地名“千家洞”,的确存在,这个瑶洞与陶渊明笔下所描绘的山洞不同,诗人指山上石洞,千家洞指一大片田洞,是古老盘申瑶的发源地。盘瑶称其为世外桃园,有二千余年时间。(尧舜禹至东晋),有了盘瑶这个古老的二千年世外生活典故及谢沫掌故,陶渊明才能在这个原型基础上,写就《桃花源记》。
盘瑶又称为盘申瑶,在《千家洞》曾讲到盘申进观音乡狮塘洞一事。盘瑶原住地又为申家洞,《千家古本》述:立满上下十二寨,为申家洞。怎样去理解“申”的含义,申:讲述或是说明的意思,盘申瑶就是盘(明)瑶了。西周初期,楚蛮之首是申人,也就是盘明瑶人。申(明)是原盘瑶于商周时的别称,盘瑶在表明自己的身份,故而,唐皇瑶入山谷口地名取“明”,是表示原古老之明,非李氏皇室“大明”宫之明,平乐二塘镇洞心村,李锦留与后代的族谱排辈有“东林学芝新”,显而与江西庐山东林学社有关联,也就是说明进入恭城北乡的“唐李真僧”没有传入摩尼教,而是讲传佛道经义。枧头太平村清时期之碑“晋明”,也就是发扬光大盘瑶深意。湖南江永县,在宋朝曾取县为“永明”,这也标志着谢沐河畔的这些随盘申瑶谢沐的瑶族后人,永远铭记先祖是盘申瑶,是西周初期申(明)人之后,是远古五帝时以前明都申人之后。故而,中国古老的明教,不是由海外的波斯传入,而是起源于古老的湘桂边境的盘申瑶,源出广西的恭城——《尚书尧典》记:申命羲叔宅南交日明都。
恭城盘申瑶之“明”,到底有多少年代,有《尚书尧典》记载:“申命羲叔,宅南交,日明都”说明是夏以前的舜末南征之前,就有明都了。《楚辞章句》《天文志》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太一何许人也,即东皇太一,东皇太一即伏羲,伏羲,女娲的兄长,盘古开天地,伏羲女娲始创人类,盘申瑶供奉的“盘王”,“明”有多少年代,每个人自己可开动脑筋想一想洪荒遥远无尽期的渺荒岁月情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