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乡下宋村委下莫自然村有一个天坑。该天坑开口基本呈椭圆形,最上端长径约200米,短径超过100米,垂直深度起码也超过100米。天坑内部四周都是刀劈斧削似的悬崖绝壁,形成一个巨大的竖井。人站在天坑边往洞内俯视,不由有点头晕目眩。 天坑边有一个缺口可以进入天坑内部,发现天坑内的石壁如同人工修砌而成,外形非常像靖江王城的石砌城墙,一层层地垒叠而成。这些石头大部分约60厘米厚,每一层都基本呈水平状,让人称奇。
大块的片状石头将天坑底部堵塞,基本成漏斗状。乱石上面生长着一些爬山虎、杜仲等植物,也有几丛当地村民种植的田竹。在天坑底部的层状石头上,有许多珊瑚、贝壳等古生物化石。 在洞底有许多较大的裂缝及小的洞口,但无法看到下面的地下河。据当地村民说,人们雨季在洞底,有时能听到洞底地下河流水的声音。 一只雄鹰在天坑上空盘旋,并不时发出鸣叫。向导说:“这鹰就住在天坑悬崖边的石洞中,我们的到来,已侵入它的领地。它在向我们示警呢!” 出了天坑,我们在坑口周围转悠了一个多小时,附近又发现2个规模与前面天坑差一点的落水洞,深度一个约40米,一个只有约20米,已被大量泥土填充,上面种了许多桃树。它们成品字形排列,估计它们的下面是同一条地下河。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张继淹高级工程师说,天坑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廓等非凡的空间与形态特质,发育在厚度特别巨大、地下水位特别深的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大于100米,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的一种特大喀斯特负地形。天坑的成因分塌陷型和冲蚀型两种,大多是塌陷型。 “2001年,天坑作为一个专门的喀斯特术语被中国桂林的岩溶专家提出,2005年获国际喀斯特天坑考察组认可。”张继淹说,“‘天坑’这个术语从此开始用汉语拼音‘tiankeng’通行国际。这是继峰林(fenglin)和峰丛(fengcong)之后,第三个由中国人定义并用汉语拼音命名的喀斯特地貌术语。” 天坑是一种旅游资源 “世界天坑在中国,中国天坑在乐业。交通方便的天坑,是一种旅游资源。中国目前已开发多处天坑旅游景区。广西乐业天坑群旅游景区,目前已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张继淹说。 据介绍,目前,全世界已经被确认的大型天坑约80个,其中有超过50个在中国,大部分分布在桂西、渝东和黔南。按天坑分级原则,深度和宽度均超过500米的为超级天坑,全世界仅有3例,全在中国;深度和宽度在300米到500米之间的为大型天坑,全世界有16例,中国有9例;深度和宽度在100米到300米之间的为标准天坑。 恭城下莫天坑所在的位置,交通便利,四周都是桃园,已经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成为了恭城春季夏季旅游的好去处!
曾经很帅的他,你还认识吗?三年前的今天,520的网友们在下莫天坑玩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