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辩(43)——————————————————————————————————————————
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说明了什么? 田孟 温总理说:“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侯,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平乐人 问:“说明什么呢?” 我想这个现象说明了: 1.城乡收入差别大。相当部分农民生活还较困难、高中和大学收费高,使得好多农家子弟读不起高中,所以考入大学和考上大学能负担起的农家不多。 2.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重城轻乡、从师资优势配备到教学硬件建设投入向城镇倾斜。所以,乡村的农家子弟无法竞赛过城镇里的孩子。农家子弟自知无法与设在城里的“重点中学”的同学竞争,即使读完高中,高考时还是比不过城镇中学的同学,与其浪费六、七年时间和数万元的学费辛苦去读高中和大学,还不如上完初中就外出打工,这样他就一方面可以早日贴补家用;另一方面用这读高中和大学的六七年时间,学到技术和打下经济、事业基础,从经济上、职位上,还优于那些大学毕业找工做都难的状态比,不知强多少倍。权衡这利弊后,多数家境不富裕的农家子弟就放弃考大学了。 3.由于受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和社会上涌起的“重关系、轻能力”用人理念观的影响,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又有抬头,使得农家子弟不得不权衡读大学的成本与就业收益两者的关系,又因他们家庭经济并不富裕,逼他们不得不做出放充读高中和大学的选择节省时间和学费,只上到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贴补家急用了。当然,国家放宽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进城务工就业的政策,也为破过去农村户口的人要跳出“农门”只有通过考上大学这唯之路的限制,这也让农家子弟千军万马挤考大学这“独木桥”的热情有所冷落下来。 4.社会上对知识和人才重视不够、宣传误导。一些媒体不思社会影响,炒作“北大毕业卖猪肉”“大学生竞聘掏粪工岗位”,这个负面影响远大于对大学生就业引导的积极作用。使得社会上对大学生和知积分子的轻视,也使大学生和知识分子产生自卑心理而不重视深造学习。一些企事业单位受其宣传影响,在招聘、安排岗位、职务晋升与薪酬制度、福利待遇等方面有轻知积分子的倾向。这些都会影响到青年学生报考就读高校的信心和积极性。 从以上的情况看,我们不能过分相信已层层加码拔高了的、有关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小康水平水指标的统计数据,ZF还需重新审视农业农村工作,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改正农业普查方法,弄准摸清农业农村的实际家底,在这个基础上,针对性地调整政策,继续实行对“三农”倾斜支持的政策,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的经济收入,要把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的成果,公平地惠及到农民,努力缩小与城镇居民在公共基础设施、养老保障、就学、就医、就业等方面的差距,切实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平衡、科学发展,以利实现建设普遍安定、富裕、和谐社会的目标。 同时,ZF还要对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上,调理政策,改变过去“重城镇、轻乡村”的做法,在师资配制、教学基本设施及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上,实行对乡村教育的倾斜政策,以利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农村教与学的积极性。在继续实行“免费普及九年教育”的基础上,试行过度到“免费普及十二年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素质偏低的问题。 要解决农家子弟轻学厌学的问题,ZF和全社会各界各单要重视知识和人才。要把“尊重知积、尊重人才”的号口,落实到人员聘用、职务晋升、荣誉和福利待遇等实际工作中去,让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得到应有的地位和优越的待遇,从而形成人人尊重知识,个个向往做高素质公民的良好的人文环境,好学之风就自然盛行起来;舆论宣传上,在做好引导大学生树“劳动光荣”、“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职业之分”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的同时,鼓励大学生尽可能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以利尽大可能发挥其专长,减少知识的浪费。切忌炒如“北大学子卖猪肉”、“多名大学生竞争掏粪工”之类“新闻”,防止误导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认识,正统舆论机器应及时纠正和打击那些助长“读书无用论”之歪风的错误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