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20-7-23 21: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南宁市 电信  
 
 
 
      少年时代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已经是消逝甚远了。 
      在少年时代里所经历的事,我也太多遗忘,可唯有一件事,现在每每想起,都令我依然是刻骨铭心。 
       
      我的故乡在瑶山。 
      我少年时代的瑶山要较现在封闭落后太多。 
      那时,山里的瑶人把稻谷糙米变成米粒的过程,是用一种叫“碓”的物件,完全人力来完成的。 
      那时,山里人的一日三餐用的大米是真成问题。 
      稻谷种出来后,就得碾成米粒才能下锅。也不知从何年开始,更不知是谁最先的发明,总之,在我少年时代的山里人家,已是家家户户都配备有家碓的。 
      其实,这种叫做“碓”的物件,它制作起来也是蛮简单的。 
      在一根七、八尺长、二尺圆径的原木的一头,在尾距二尺来长处,就用木工凿横凿一方孔,在方孔中穿过一根横条;在横条的两头各立有一木埻种于地上作支撑。 
      在原木另头尾进一尺处,从下而上穿有一小圆木,在圆木的下末端嵌有铁圈。这根小圆木叫碓心。 
      碓心在碓身昂起后,向下舂入地上埋设的石凹中,石凹用来盛稻谷糙米,碓心自上而下的冲力,使石凹中的糙米在碓心的摩擦下,脱壳成精米。 
       
      用家碓舂米其实是件很辛苦的事。 
      为便于稻谷早成米粒,当时的瑶人家家还备有谷磨;这谷磨能把稻谷磨成糙米后,再倒入家碓去舂。 
       家碓一般的重量在百十来斤。碓身越重,舂谷成米的速度就越快,只是人腿蹲的力量要求就越大。 
      另外,碓的两个支点设计越后,人力就要求越大,但因了碓心处重量加重,舂谷成米的速度就越快。 
       
      我在家是次子,当时山里人的生活是相当的艰难。父母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早累得焦头烂额,自然,在家磨谷、把糙米舂成米粒的活计,就落在了哥哥和我的身上! 
      记得,我刚开始学习舂米的时候,由于腿的力量还不能把碓尾蹲下,我便在父母的指点下,用一绳索套住碓身的那一头,这边腿蹲的同时,上方手抓的绳索就往回拉。这样,碓在“双力”的作用下,便能昂起舂下。。。 
 
      这是向如今年轻的一代人在讲古了! 
      昔日闭塞落后的瑶山,现在早已弃稻改种了果树,就连日后瑶山架通了电流,用碾米机碾米这些事,也早成了历史了。 
      如今的瑶山人,在种果创收后,连稻谷也不沾,直接就从市场上购回精米,那致富后的心情,已是文字无法言表的。 
      “还是新时代好。” 
      每次村中的老者偶然谈论过往,内心就由衷的感叹!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