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17 19: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石为墩,木板铺面,木柱支架,木柱为梁,铆眼相接,上下抵
撑,纵横牵连,直穿横套,勾心斗角,虽不用一钉一铁却稳若磐石,而且就是这样的顽石粗
木竟在设计师和工匠们的手中营造出了极强的节奏和韵律,可见其建筑技艺的多样统一
之“和”。程阳桥的建造既合乎真,又合乎于善,还显现出美,达到了真、善、美三种功能的
完美统一。“真”是指其设计、建造合乎建筑规律,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它巧妙地运用了
力学原理,使桥体看起来既轻巧秀丽,又沉稳坚固,正如郭沫若题诗所言:“桥长廿丈四层
高”,“金瓴联阁怡神巧”,“竹木一身坚胜铁”。这样高超的建筑技艺是很值得现代化建筑
设计师借鉴、学习的。“善”是指它使天堑变通途、供人乘凉歇息、遮风避雨、谈情说爱等实
用价值,相对于其他功能单一的桥梁来说,其“善”值显得尤为巨大。“美”是指其富有审美
观赏价值。首先,其形式符合形式美的规律,给人以形式美感。其桥廊、亭楼相隔相承、一
起一伏、流动变化,犹如游龙;其梁柱纵横交错、直穿横套,形成有规律复现和有节奏变换
的空间序列,犹如一曲凝固的音乐;其色彩以黛白相间,不假雕琢,不着粉饰,却清雅无比。
其次,其合乎真与合乎善的内涵通过其宜人的形式表现出来构成为自由创造的美。再次,
其高超的建筑技艺与侗族民间建筑设计师的伟大创造精神和力量相对应,构成才智的美。
最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侗族民间建筑的基本审美特征,构成民族性的美。程阳桥
的科学性(真)、实用性(善)、观赏性(美)同物共象、同形共态,均衡而合乎比例,达到了自
身的高精度、高质度、高量度的和谐。
二是桥与自然景色、村寨建筑的和谐。程阳桥飞架林溪之上,呼青山为朋,引绿水为
友,唤稻田为伴,召水车为侣,与山与水与田还有那古老水车构成一幅清雅、秀丽、古朴、幽
远的田园风光画。程阳桥与村中的民居、鼓楼里应外合、参差错落、序列组接,构成部落印
记鲜明的建筑系统,实现了与村寨建筑之“和”。它的桥栏、桥廊与民居结构同形,它的桥
亭、桥阁与凉亭、鼓楼同构,它作为村寨副中心与“诸山来朝,势若星拱”的村寨核心———鼓
楼相互呼应,凭此,达到了与村寨建筑的高度和谐统一。在程阳桥的协调下,程阳村的民
居以鼓楼为中心,以程阳桥为边缘,次第排开,错落有致,谨严有序,具有巨大的内聚力向
心力,同时由于程阳桥的通透能产生一种外伸外延的向力,使整个村落又具有一种以鼓楼
为波心环环向外扩张的力量。内聚向心的力可以防止过分外扩的松驰和解体,外扩离心
力可以避免一味内聚的板结、僵硬。既内聚又外扩就维护了村落的动态平衡与和谐。
三是“桥和”象征着“人和”。这是程阳桥和美的象外之象。据民国版《三江县志》记
载,程阳桥的修建,是三江县程阳、马安等八个村寨团结互助的结果,甚至是三江县和湖南
通道的侗胞们团结互助的结果。为了修建程阳桥,程阳村及附近侗寨村民“供财不分贫
富,服工不计日月,男妇老少,唯力是尽,绝不推诿而终止”。程阳、马安等八个村寨的侗族
兄弟在五十位建桥头人的带领、发动下,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有料出料,有钱出钱,有粮出
粮,有工出工,但就是这样还难以把桥修好,于是派人募捐到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很多
村寨。十分感人的是两位头人桥未建成就累倒去世了,他们的儿子勇敢地担起父任,继续
完成老人未竟的事业。程阳桥就是这样靠每一个侗民的一颗热心,靠侗族人民的团结互
助精神,4年凿石、备料、砌墩,3年拉木、架梁,5年竖亭、盖瓦、装饰,前后历时12个春秋
寒暑方告最后竣工。从程阳桥修建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侗族人民的团结互助精神,而
从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中我们又更进一步看到了这个民族能始终维护民族的和谐生活并
72
二、程阳风雨桥的和谐美
风雨桥是侗乡特有的文化景观,它和鼓楼一样,是侗族居住区的标志,是侗族文化的
象征。只要你见到风雨桥横溪卧波的身姿和金字塔般挺拨耸立的鼓楼,那就一定是身在
侗乡了。在风雨桥和鼓楼的古朴、雅致、精巧、苍劲、崇高的身躯里浓缩着、凝结着侗民族
历经的沧桑和苦难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思想、情感、性格和意志。因此,要准确、深刻地
理解侗民族,就要首先理解风雨桥和鼓楼,而破译了风雨桥和鼓楼的文化信息,就是解开
了弱小的侗民族何以能战胜严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而不断繁衍生息下来的谜底。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广西境内侗族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也堪称风雨桥和鼓楼之乡。据
调查,三江县共有风雨桥108座,鼓楼158座。其中风雨桥以林溪程阳桥和独峒琶团桥为
代表,鼓楼以马胖鼓楼为代表。下面我们主要以程阳风雨桥为主体来探讨一下侗族的和
谐观。
程阳风雨桥原名永济桥,始建于1911-1924年间,“石砌大礅五,上架四丈余长盈抱
之杉树,凡三层,横跨江流。桥上设亭24间,中亭作塔形,祀关帝,两头建八角亭,置栏杆
板凳,供人游息”(民国版《三江县志》)。后程阳桥两度被洪水冲毁,两度重修。
今所见程阳桥是于1984-1986年间修复的。修复后的程阳桥既基本上保持了原貌,
又更为雄伟壮观:桥墩五个,青石砌成,中间三个呈六面柱体,迎水角68度,两岸桥墩为方
形。桥墩上先铺设两层托架梁,再在托架上铺设两层大梁,托架和大梁均是粗大圆木,梁
上铺设木板便是桥面。桥面上立柱支梁造成廊、亭、栏、阁。
程阳桥上有亭阁五间,中间三座像亭,两头两座如阁,各布于桥墩正上方,均为四重
翘角檐面,檐角饰以鲤鱼跳龙门圆雕,桥头阁之顶檐面呈为宝葫芦造型。桥亭之间以桥廓
相连,廊顶“人”字脊上亦有葫芦形攒尖和鲤鱼跳龙门圆雕。此外,还有桥栏十九间,栏台
可供人坐卧休息。
程阳桥全长27.26米,总高20.22米。分桥墩、桥面与廊、亭、栏、阁三大部分。各部
分既各具特征———桥墩厚实、凝重,桥面质朴、简约,廊、亭、栏、阁雅致、飘逸,又相辅相成、
珠联璧合、完美统一。正如秦似《程阳桥序》所言,“其建桥技艺之超卓,世所罕及”,又如周
霖《永济桥修复记》所赞:“……奇桥伟梁,横亘绿野,峥楼嵘础,倒掩碧空。负砥强似灵龟,
承梁胜于螭龙。黛白相间,酿清新为素雅;横竖义列,蕴隽美于会融。不堆不砌,无缺无
冗。和谐得体,稳健从容。有谓,美在宜不在妆,雅在清不在艳,信矣。”
程阳风雨桥首先呈献给我们的是一种清雅的和谐美。
一是它自身从外观形式到内部构造再到功能结构的和谐。程阳桥集桥、廊、亭、栏于
一身,既显出灵动变化之韵,又具有协调一致之气,形成独特别致、优美秀巧的民族外观形
71
不断走向自强的民族灵魂———那就是人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