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288|回复: 18

[美文欣赏] 盘点官方以前不让发表的几幅照片

[复制链接]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4-2-28 15: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桂林市恭城县 电信
本帖最后由 茶江源 于 2014-2-28 16:55 编辑

(一)
《老照片》创办之初,从新华社摄影部的资料室里获益很多。
.......(此处有删节)这些照片要送领导审查,让我回宾馆去等消息。我告诉他们,我已买好了当晚的回程车票,没法再等。那位工作人员想了想,建议我先把所选照片的费用付了,如果审批通过,他们就把照片寄给我,反之,则退款。回到济南的第二天,他们打电话给我,说很抱歉,那些照片领导一张也没批准……结果,那些曾经被大张旗鼓炫示的照片,经过了几十年的岁月尘封之后,竟也变成了“不宜发表”的,其中的奥妙,真是让人难以参悟。
随着审查的步步升级和收费的不断飙升,那个地方也就去得越来越少,后来干脆就不再去了。不过回想起来,当年新华社照片档案馆以其丰富的馆藏和开放的襟怀,还是为《老照片》的成功创办,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持,而十几年前出入、流连其间的光景,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接下来,还是具体谈谈当初从新华社的档案图册里“淘”来的几幅当年“不宜发表”而通过《老照片》披露出来的照片吧。
盘点官方以前不让发表的几幅照片622 / 作者:茶江源 / 帖子ID:100463
  其中一幅,是毛泽东与著名社会学 家潘光旦先生在一起的照片(见图1)。《老照片》刊发这张照片时,随附了吴兵先生撰写的解读文字,其中写道:“1951年10月23日政协第一届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休息时,毛泽东从主席台上下来,与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潘光旦交谈。潘光旦上大学时因体育事故,断了一条腿,行走不便。大概是休息时毛泽东见其他人均离席走动,惟潘光旦端坐未起,故特加顾问。毛泽东与别人在一起的照片,大都位置显要,很‘露’脸,而这一张,却是个背影,且站在一旁……”潘光旦见毛泽东来到自己面前,遂拄着拐杖从座位上欠起身,用握着烟斗的另一只手撑着桌面,微笑着与毛搭话……这幅照片以瞬间的定格,反映了特定时期共产党领袖与知识分子尤其著名知识分子间的微妙关系。解读者从照片上“领袖谦恭的背影里”读到的,是建国之初“国家爱惜人才、尊重人才的殷殷之情”。但作者也对短短几年后知识分子即“厄运临头”有所慨叹:连被毛泽东如此礼遇的潘先生也没能幸免(被中共迫害)!(未完待续)
作者:冯克力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15: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恭城县 电信
本帖最后由 茶江源 于 2014-2-28 15:52 编辑

(二)
就是这样一幅极富现场感与时代意味的新闻照片,却因领袖是背对镜头,而被归入“不宜发表”之列,在通讯社的资料库里沉睡了几十年,直到《老照片》刊布后,始以“历史照片”的面目得见天日。
盘点官方以前不让发表的几幅照片837 / 作者:茶江源 / 帖子ID:100463
  真是无独有偶。后来《老照片》里还刊发过一张1949年初蒋介石宣布“下野”回到奉化老家祭祖时与蒋经国在山间俯瞰家乡的照片(见图2)。据照片的提供者、台湾著名老照片收藏家秦风先生介绍,这张照片也因为是俯角拍摄了领袖的背影,被逃到台湾的国民党方面列为“不宜刊布”,直到蒋氏父子离世后,才得以公开面世。

虽然这两幅照片的基调有很大的不同,前者表现了领袖与知识分子的一度相敬如宾,后者留住的却是蒋氏父子仓皇辞庙的无奈,但以领袖需以正面、高大形象示人的构图标准来衡量,这两张照片无疑是触犯了同样的禁忌。看来,对于照片的取舍,许多时候并不完全取决于党派的意识形态,恐怕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影响在里面。只是这个话题有些深奥,非区区所能尽述,只好仰待高明了。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15: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恭城县 电信
本帖最后由 茶江源 于 2014-2-28 16:00 编辑


(三)
另有两幅当年被归入“不宜发表”后经《老照片》刊布出来的照片,是“三五反”期间上海沪光电影院前即景(见图3)和宣传队员在上海里弄里教唱歌曲(见图4)。拍摄这两张照片,意在反映上海“三五反”运动中强大的宣传攻势。原本张贴电影海报的电影院门前,糊满了巨幅宣传标语和宣传画;
盘点官方以前不让发表的几幅照片625 / 作者:茶江源 / 帖子ID:100463

而一向宁静、温馨的弄堂,也变得人头攒动,群情激奋,男女老少被召集起来学唱“同一首歌”,不过歌名是“两条道路由你挑”,其中唱道:“不法奸商你听着,两条道路由你挑……”听着这般众口一词吼声,住在弄堂里的那些中小工商业者们即使没有做过什么不法之事,怕也要胆颤心惊吧?

盘点官方以前不让发表的几幅照片760 / 作者:茶江源 / 帖子ID:100463
这样两幅如实记录了当年沪上社会风貌的新闻照片,当初为什么未被允许发表?其中的原因,虽然难以尽知,但只要仔细端详一下这两张照片便不难发现,它们与后来习见的那些经过精心设计摆布的新闻照片有很大不同,构图没有那么集中,主题似也不那么鲜明。即如沪光电影院门前即景那张照片,画面里匆匆走过的那几个哈腰弓背、一身疲惫的中年男子,与背景中那些赫然在目的画幅和标语,构成了一种暧昧且不确定的关系,容易让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台湾的摄影评论家章光和,在《住在巴特、桑塔格、本雅明的照片里》写道:“巴特说摄影家科特兹初到美国时照片遭《生活》(life杂志拒绝,是因为他的照片中‘话太多’,会引人遐想,也就是说,在他的照片里有太多的可能性,使得观众在影像的表面(假面)呈现上会胡乱揣测其影像的言外之意。”这两幅照片显然也犯了“话太多”的毛病,而一旦“话多了”,与新闻宣传所追求的“旗帜鲜明”自然就大相径庭——后来“导演摆布”在中国的新闻摄影中大行其道乃至登峰造极,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了。




avatar
  • TA的每日心情
    wl无聊
    2025-6-25 17:38
  • 签到天数: 144 天

    [LV.7]常住居民III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4-2-28 15: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腾讯云
    {:1_477:}{:1_481:}{:1_471:}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15: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恭城县 电信
    本帖最后由 茶江源 于 2014-2-28 16:01 编辑

    (四)
    这几幅当年被列为“不宜发表”的新闻摄影作品,自然让人联想到曾令中国人耳目一新的法国著名摄影家马克·吕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拍摄的那些照片。图5,是1960年代湖南某筑路工地,而照片中低着头、徒手走来的一位戴眼镜的男青年,让画面一下子变得有些扑朔迷离,难以定义。
    盘点官方以前不让发表的几幅照片699 / 作者:茶江源 / 帖子ID:100463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15: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恭城县 电信
    本帖最后由 茶江源 于 2014-2-28 16:01 编辑

    (五)
    下面的图6,是1960年代北京集会游行的场景,喊口号者的激情投入与身边人们的木然表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了观看者对眼前集会的多重想象。不难设想的是,马克·吕布的这些照片,如果用我们那时的标准来取舍的话,八成也难逃被打入“冷宫”的命运。
    盘点官方以前不让发表的几幅照片753 / 作者:茶江源 / 帖子ID:100463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16: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恭城县 电信
    本帖最后由 茶江源 于 2014-2-28 16:01 编辑

    (六)
    说起来,出自中国记者之手的这几幅“不宜发表”的照片,其拍摄的时间,比马克·吕布的这两张照片还要略早几年。可见,并不是我们的摄影记者拍不出有个性的新闻照片来,实在是那些人为的条条框框将他们观察与记录的灵感逐渐扼杀了。新闻的生命在于客观与自由,而在所谓“主题先行”的支配下,我们的新闻摄影难免要自缚手脚、走入歧途了。

    十几年里,《老照片》所征集、刊布的多为当年的新闻照片。无形中,也就从历史的维度为重新认识和估量这些照片,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尺度。哪些照片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在经过了岁月的积淀之后,我们可能会看得更加清楚,甚至有时对同一张照片,今天和过去的观感会形同天壤,就像上面展示过的那几幅照片一样。

    写到这里,我忽然冒出一个念头:假如各个报社或通讯社把当年被“枪毙”掉的那些新闻照片搜寻出来,出版一部摄影集,结果会是怎样?

      我们半个世纪以来的新闻摄影史,会不会要因此做一些改写呢?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16: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恭城县 电信
    本帖最后由 茶江源 于 2014-2-28 17:02 编辑

    盘点官方以前不让发表的几幅照片738 / 作者:茶江源 / 帖子ID:100463
    盘点官方以前不让发表的几幅照片705 / 作者:茶江源 / 帖子ID:100463
    近年来,当局依然在推行愚民政策,美化自己、愚弄百姓。官方的宣传媒体也不例外。本来,保钓人士登上钓鱼岛也是高举着民国政府的青天白日国旗(上图左),但是厦门商报等大陆媒体却篡改为红旗(上图右),试图以此来愚弄大陆百姓。不过谎言和虚假的图片报道最终被知情者揭穿,再一次暴露了大陆官媒百出的丑态。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16: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恭城县 电信
    本帖最后由 茶江源 于 2014-2-28 16:28 编辑

    2013年10月29日,安徽省宁国民政局网站一张疑似该市副市长汪军看望百岁老人的PS照片,引起网友的极大关注。图为有明显的PS痕迹的官员视察照片,领导图像被放大且身体悬空,而百岁老人只能蜷缩一角。
    这则新闻一出来,领导层的作派就值得思考了,有领导能够用PS来伪造慰问老人时的合照,那么也就有领导能够做出PS各项现场考察照片,别的不好说,这类领导悬空的例子也比比皆是而“伪劣造假”也成了大陆官员的惯例,也是历年愚民宣传的例证。
    盘点官方以前不让发表的几幅照片666 / 作者:茶江源 / 帖子ID:100463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16: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恭城县 电信

    {:1_494:}真快,帖子未转完少爷就回帖了。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16: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恭城县 电信
    本帖最后由 茶江源 于 2014-2-28 16:57 编辑

    战争是残酷、悲惨和丑陋的,并不像官方愚民政策和媒体宣传的那么高尚和美好。看看下图:为挽救独裁政权奔赴朝鲜战场的中国士兵惨死异国他乡的情景,被洗脑、被欺骗和愚弄的民众应该醒醒了。
    盘点官方以前不让发表的几幅照片77 / 作者:茶江源 / 帖子ID:100463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4-3-1 01: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恭城县 电信
    神那样的年代,打个屁都是香的{:1_490:}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4-3-1 08: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1_489:}{:1_489:}
    avatar
  • TA的每日心情
    wl无聊
    2025-6-25 17:38
  • 签到天数: 144 天

    [LV.7]常住居民III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4-3-1 10: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腾讯云
    茶江源 发表于 2014-2-28 16:30
    真快,帖子未转完少爷就回帖了。

    {:1_481:}{:1_477:}{:1_492:}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4-3-1 11: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恭城县 电信
    {:1_490:}{:1_490:}{:1_490:}{:1_490:}{:1_49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applogin wechat_login1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