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家的香火不朝大门的?在今天,是绝对看不到了,八十岁以上的人能看到也是极少极少的了。殊不知一百多年前生活在高山深谷中称为“过山瑶”的人家,香火多是不朝大门的。原因何在? 过去,过山瑶人处于“山丁”的地位,靠租种“山主”的山地过的是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生活,少则三、五年,多则八、九年,一个地方的地力耗尽之后,便要迁徙他处(租种山地的规矩是“租山还林”)。祖祖辈辈过着“吃穷一山又过一山”的流浪(居无定处)生活。为便于迁徙,住房多为竹木篱笆草棚,进出的门一般开在侧面。于是常把祖宗的神牌(俗称“香火”)装在一个专用的竹篮或竹篓(俗称禾bong)里,大都挂在木棚的一角,没有大门可朝啊!于是,汉人和山主便讥笑过山瑶人的香火不朝大门。这其实是外人对过山瑶的一种误解。 随着社会的进步,上世纪20年代以后,过山瑶人逐步入编户籍,逐步定居下来,特别是解放后,过山瑶人有了自己的山、自己的田地,发展了生产,生活逐年好起来,泥墙屋代替了草棚,再不用背着香火过山了,祖宗神位才正式请上了堂屋、神龛才面朝大门,从此,“香火不朝大门”的历史便彻底结束了。 作者:吴平益来源:《恭城瑶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