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桂林恭城火了!
为神马?11月初,全国第二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将在这个美丽的县城召开。
这是全国人民都要来学习的节奏啊!
凭什么要学习恭城?恭城为什么这样红?我们往下看↓↓↓
理由一建筑美
别小看恭城,恭城可是个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哦!这里保存着迄今广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式明代建筑。
没错,这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式明代建筑就是位于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故宫”——盘王阁。
盘王阁作为恭城县瑶族村民祭祀祖先和举行盘王节节日庆典活动场所,以缅怀盘王先祖,充分展示该县瑶族文化底蕴,彰显瑶族文化魅力。
盘王阁历经岁月洗礼,现在已经重新修缮。现在的盘王阁气势恢宏,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讲述一段历史。
▲远观盘王阁气势恢宏,雄伟壮观。
▲盘王阁是仿唐建筑群,建筑物对仗工整。
还有极具古风的长廊↓↓
▲周渭祠内的长廊
以及精美雕花的窗户↓↓
▲精美的窗户设计
恭城不仅有气势恢宏的盘王阁,还有古色古香的文庙。恭城文庙始建于1477年,整座庙宇气势恢宏,俯视茶江,背靠印山,依山而建,逐层布置,显得庄严肃穆。
直接上图!美得可以拿来当壁纸!
▲文庙大成殿
看完了文庙,对没错,还有武庙。恭城武庙始建于1603年,曾先后进行三次重修,现逐步修葺,恢复原状原貌。整座建筑重檐歇山,翼角飞翘,人物花鸟,栩栩如生。有图有真相↓↓
▲武庙后殿,是拜祭关帝的处所,殿中关公雕像。
▲进入武庙的小门
▲武庙内的鼎
理由二环境美
近年来,恭城先后获得“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2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这20多项国家级称号不是白得的,整洁的卫生环境、齐备的配套设施、浓郁的民族风情给恭城添了一分美色。
下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黄竹岗村。
▲富裕起来的黄竹岗村民盖起了楼房。
黄竹岗村原是一个无人居住的山岗,上世纪60年代修筑兰洞水库,位于库区的桥头村村民整体搬迁至此形成村落。在村民共同努力建设下,目前村落已开发种植月柿等水果2000多亩,集体月柿果场收入达到了40多万元,农民的年人均收入也突破了15000元。
如今,黄竹岗村不仅成为广西第一个库区移民培训示范基地,而且还是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世外桃源”。
▲黄竹岗村房前屋后山头上种满了柿子树,柿子的当地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
吃货们,看着这漫山遍野的柿子,是不是口水都要流了呢?
别着急,日报哥马上带你吃柿子!
理由三民俗美
每年10月,恭城都会举办月柿节。成熟的柿子挂满枝头,整个县城载歌载舞。
在黄竹岗村,柿子是整个村的主要经济作物。山头种满了柿子树,金黄金黄的柿子成为桂北小县城最“软萌”的食物——柿饼。
但是,你知道一个柿子是如何变成柿饼的吗?下面来跟日报哥一起看看“软萌”的柿子是怎样“炼成”的吧!
首先,要把“软萌”的柿子从柿子树枝头上采摘下来。
▲兰洞村支部副书记在黄竹岗村一山头上采摘自家种的柿子。
然后,柿子们就开始被工人们分拣和装载运输啦!
▲加工厂的工人在分拣收购来的柿子。
鲜嫩可口的柿饼,离不开工人师傅的精心“雕琢”——削皮。而在恭城,工人们削皮有妙招,你看!
▲使用削皮机,工人平均两秒内能将一个柿子削好皮。
接下来,就到了柿饼成型的关键步骤了——晾晒!
▲削皮后,柿子被放在太阳地上晾晒。
柿子晒到外干里软时,就要捏饼了。工人们说了,捏饼不可心急,每隔一两天捏一次,逐渐捏成饼状。
▲捏成饼状的柿饼就可以打包出售了。
没想到吧?吃到嘴里的这个小小柿饼,竟然经过这么多精细的步骤……
柿子不仅成了村民们的致富之路,也成了恭城的一张美食名片,相信不久后,要吃柿子,就一定要吃恭城的!
这回你知道去恭城旅游理由了吧?
那么……
恭城那么美,还不去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