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齐尹孟田 于 2012-5-17 10:52 编辑
ZGY 对我的日志《随笔(122)石头村旧事》评论道:
“田先生您好!我准备做一部关于石头村古村落文化的专题电视片,想向您了解有关石头村的宗族、人物、历史、风俗及建筑等等,盼您赐教!可发表在您的博客上,我会关注的,谢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故乡的零碎记忆鳞片 田孟 谢谢关注我的故乡和我的博客.我在石头村生活了十四年,我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那度过的.对村上过去的事情听老辈人讲过,也亲眼见过几座很漂亮的庙宇祠堂炮楼等古建筑物在文革期间被拆除.我父亲是解放前在省城桂林上的中学,算是当时村上几位有文化的少年之一吧!他对石头村的历史知道的比我多得多。 我家的旧居也是当时村上的“大宅院”了.就比现在村委的老办公老宅子(民国时期的乡长田帮教的宅子)要大要讲究.现在里面还住着八、九户人。我想,你要是拍这个村的古建筑,不用别人向导的介绍,你们就凭外观的面貌也会被它吸引而收入你们的镜头内的。 石头村有不少的独特风俗,老一辈人讲究的礼仪很多很儒雅,据说这是瑜公当初从山东青州带来的,那是孔孟之乡盛行的周礼.可惜现在的年轻人已对它不屑了,渐渐失传了。 石头村史上也曾辉煌过.那树在村口那“夹官石”碑就是它的一个证佐。听家父说,他见过这种“夹官石”有好几十对,从村口一直延伸出一里外的马路两旁.那可是一种荣耀和威仪.民国以前,外来的文官见它要赶紧下轿步行,武官至此下鞍牵马而走的.由此可见这村上的田氏曾出过朝廷的大官要员,而且还不止一位.清代出过一武状元,他使的铁杵大刀重达成80斤,一对练臂力的石钟(铃)足足有160斤。这不是吹牛的,那刀一直由族长保管,我在少年时听年老们人说他们亲眼见过,直到"文革"时就不知所踪.抗日时,日本鬼子进村,村中有一身材高大的前辈会武功,他组织一些村民对进村抢掠的鬼子发起反击,日伪军发现他是头目后,十多个对付他一人,他的功夫了得,在村中的巷子中,两手一撑,嗖就上了屋背过了另一条巷子.他还边撤边开枪还击.引鬼子往事先设计好的险要地好一举歼灭之.日伪军紧追不舍,遇到一条一丈来宽的深沟,他嗖一声飞了过去,那日伪军追到沟边傻了眼,他们过不去,只好在那放了几枪,眼睁睁地看着那我的前辈不慌不忙向山上走去..... 这些都有是真实的,家父那时从桂林回乡避鬼子的飞机轰炸,他亲历了"走日本鬼子",他唯一的弟弟我的叔叔就是在那时被日本鬼子枪杀的,当时年仅5岁.所以我奶奶恨鬼子,支持我爸参加抗日童子军组织...... 我小时候在石头村生活时经常听那些上山砍柴割青的人唱山歌,这边山上的男子见到对面山上有女子在劳动,他就亮起嗓子唱开了,那调子很优美,有长有短急时如倒豆子,慢调如缓缓的河水;有时高亢激越,有时低沉轻柔.词大多数是现编的生活上的事,出口成歌真佩服那些人.他们又是调侃又是诙谐,让人忘了劳累和寂寞,有一对唱一两小时不间断,唇枪舌箭,不知他们哪来那么多的词儿,当今的一些"急智现场编唱"的歌星与之比,那是小巫见大巫了.我记得有一位男民间歌手是我叫慈姑婆的老公,他是上门女婿,人们都喊他矮子老德仔.不知此长辈尚健在否,若还健在也是快八旬的老人了. 石头村的故事还有好多,你随便进哪家屋,他们都有会用油茶热忱款待你,并会给你讲一个个关于村过去和现在很土却很有味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