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284|回复: 9

[茶城人文] 从恭城孔庙和程阳风雨桥 看儒侗和谐审美观的差异

[复制链接]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1-12-17 19: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从恭城孔庙和程阳风雨桥
看儒侗和谐审美观的差异
李东泽
内容摘要 从整体上说,古代的审美理想就是和谐,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上所
产生的和谐审美观又是不尽相同的。本文试从儒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恭城孔庙与侗族文化的代
表性建筑程阳风雨桥所体现的和谐美进行比较,阐述儒家的和谐观是以“礼”求“和”的“中和”而侗
族的和谐观是平等协同的“协和”的观点。
关键词 儒家 侗族 和谐 中和 协和
学科分类号 I
作者李东泽 本名李启军,广西师大中文系文艺学硕士生;桂林市育才路 541004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9: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桥面饰以云纹浮雕,寓“青云直上”。泮池两侧有托碑亭,东碑刻孔子赞并序,西碑书
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四配之赞。碑亭之后是厢房,东厢房是“忠孝祠”和“更衣所”,西
厢房是“省牲斋”和“宿所”。
过泮池登石阶上一平台,便到了大成门。大成门状似屏风,前面四条石柱,后面四根
砖柱,两侧砌有砖墙。门并开五间,由二十二扇门页组成,“大成门”竖匾高悬门头,两边悬
挂有清代八位皇帝御笔题词匾额。大成门东侧依次有乡贤祠、东庑房和昭文楼,西侧依次
有名宦祠、西庑房和尊径阁。
大成门后是杏坛,从杏坛拾级而上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殿堂横开五
间,进深三间,正面是雕绘满眼的十四扇门页。殿内供奉巨型孔子塑像一尊,设神龛一个,
龛内刻大龙九条,小龙九十九条,殿顶绘饰藻井,五彩缤纷,耀眼夺目,殿脊上有“二龙戏
珠”、“鲤鱼戏水”等彩塑。整座大成殿金碧辉煌、溢光流彩。
过了大成殿还有后殿,是供奉孔子五代祖先的地方,名启圣祠。
建筑总面积达一千三百多平方米,占地三千六百多平方米的恭城孔庙各建筑体间主
次分明、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节奏鲜明、比例和谐,有机地构成一体,不仅恰到好处地表达
了从孔、尊孔、敬孔、颂孔的建筑主题,而且极其巧妙地昭示了孔子的中庸、中和思想。冰
冷的石头、厚重的砖瓦和朴素的木头的组合,却是翻开在我们面前的孔儒思想的形象的教
科书。
首先,恭城孔庙建于县城西山南坡之上,可谓适得其所,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
体,十分和谐。西山东西走向,南北成坡,自然唯南坡适合建筑孔庙。从山象上看,西山的
东西两条山脊逼窄、险峻,北面山坡也过于陡急,都非建筑之所,只有南坡坡势平缓,胸怀
开阔,而且坡体微微凹缩,形成“丹田”,整座山的重心落在南坡之腰,山的灵气也集于此
处。从八卦象位来看,北为乾而尊,南为坤而卑,因此古代宫廷建筑莫不坐北朝南,孔庙也
当如此。所以恭城孔庙顺势建于西山南坡,坐北朝南,是最佳选择。西山山体的的大小高
矮与孔庙的建筑规模搭配合适,一方面孔庙借山势更显雄伟壮观,一方面山因孔庙而更具
灵性,山体对建筑不形成压迫感,建筑立于山坡也不生突兀感,两者相依相靠,各自恰到好
处。西山顶峰居中不偏,其南北中轴线恰是孔庙建筑群的中轴线。这样孔庙建筑层层上
升,几至顶峰,然后化入云天,使顶峰成了孔庙建筑气韵的自然延伸,给人山和庙无分你
我、完全融合的感觉。西山古木森森,境界幽秘,气氛肃穆,恰与孔庙的庄严神圣相一致,
且极为有利于强化祭拜者对孔圣人的敬仰情绪。
其次,恭城孔庙各建筑间的安排、搭配也是很得“中和”之妙的。孔庙的核心建筑大成
殿位于西山南北中轴线的正中点,其他建筑主次分明地层层相托、环拱,使这个中心十分
突出、显著,形成统领从建筑之威势。处于中轴线上的状元门、棂星门、状元桥、大成门、杏
坛犹如剧中的开端、发展、连续而紧凑地把剧情推向高潮,也把观赏者的欣赏情绪推向高
峰,接着高潮———大成殿迅速到来,使人惊喜若狂,最后是短促的结局———启圣殿,令人感
慨和思索。中轴线上的这些建筑相对于大成殿而言是陪衬,相对于东西两边的建筑而言
却又是中心,如礼门和义路就是以状元门为中心,左右护卫。中轴线两旁次一级的建筑相
对更次一级的建筑来说又成了中心,如状元桥下的泮池有石栏相围,泮池两边的碑亭又有
厢房相衬。就这样,整个孔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的中心,可以划分出许多个层次来,
70
多民族聚居的社会历史带来了广西地域文化的特异和多彩,既有和中原文化相通的
汉族文化,又有相对封闭的少数民族文化。这种文化特点既反映在各种文化遗风遗俗上,
也反映在各种文化遗物上,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传统建筑物就鲜明地印记着其特有的文
化精神。可以说,每一处传统建筑都是通向特定历史文化的桥梁。这里,我们试从恭城孔
庙和程阳风雨桥的和谐美分析入手对儒侗和谐审美观作一番考察和比较。
一、恭城孔庙的和谐美
恭城孔庙也叫文庙,座落在恭城县城西山之麓,背枕西山,坐北朝南。
孔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后曾多次重建、重修。现存孔庙是清道光二十
二年至二十四年(1842-1844年)间仿山东曲阜孔庙而建,解放后经过全面维修,是广西
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也是全国现存三大孔庙之一。
孔庙依山坡逐级筑台而建,愈进愈高,成梯形排列。正大门是“状元门”,东西两侧分
别设“礼门”和“义路”,礼门外立一石碑,上刻“文武官员至此下马”,以示对孔圣人的恭敬。
状元门本是要等恭城出了状元之后才能开放让新科状元进入的,但随时代发展,为了方便
群众,解放后就已将门打开。
从状元门进去是“棂星门”,青石结构,门顶正中为阴刻“棂星门”三字,侧翼为“双凤朝
阳”、“二龙戏珠”浮雕与“封候拜相”、“百鸟朝凤”图案,支撑门坊的六根石柱各于顶端托一
尊石狮,神形毕肖。
棂星门再进是泮池,因形如月牙,又名月池。池周树立石栏,池上架设石桥,名状元
69
上一层次与下一层次相引相连,相衬相接,步步上升,环环推进,因而既相互独立和区别,
又相互关联和统一。四周的围墙,既把孔庙与关帝庙等建筑隔离开来,又使孔庙各建筑更
加凝聚,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孔庙建筑群体的完整统一性。恭城孔庙的“中和”特点不仅体
现在各建筑体之间的结构组织上,也体现在建筑颜色的协调上,孔庙的主要用色有黄、红、
青,黄的是瓦,红的是墙,青的门窗,这三种主色的错杂配置有如重彩画一样,恰到好好处
地渲染出了一种庄严、宏丽的王家气派,极具象征的意味,凸现出了儒家宗师的地位。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9: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石为墩,木板铺面,木柱支架,木柱为梁,铆眼相接,上下抵
撑,纵横牵连,直穿横套,勾心斗角,虽不用一钉一铁却稳若磐石,而且就是这样的顽石粗
木竟在设计师和工匠们的手中营造出了极强的节奏和韵律,可见其建筑技艺的多样统一
之“和”。程阳桥的建造既合乎真,又合乎于善,还显现出美,达到了真、善、美三种功能的
完美统一。“真”是指其设计、建造合乎建筑规律,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它巧妙地运用了
力学原理,使桥体看起来既轻巧秀丽,又沉稳坚固,正如郭沫若题诗所言:“桥长廿丈四层
高”,“金瓴联阁怡神巧”,“竹木一身坚胜铁”。这样高超的建筑技艺是很值得现代化建筑
设计师借鉴、学习的。“善”是指它使天堑变通途、供人乘凉歇息、遮风避雨、谈情说爱等实
用价值,相对于其他功能单一的桥梁来说,其“善”值显得尤为巨大。“美”是指其富有审美
观赏价值。首先,其形式符合形式美的规律,给人以形式美感。其桥廊、亭楼相隔相承、一
起一伏、流动变化,犹如游龙;其梁柱纵横交错、直穿横套,形成有规律复现和有节奏变换
的空间序列,犹如一曲凝固的音乐;其色彩以黛白相间,不假雕琢,不着粉饰,却清雅无比。
其次,其合乎真与合乎善的内涵通过其宜人的形式表现出来构成为自由创造的美。再次,
其高超的建筑技艺与侗族民间建筑设计师的伟大创造精神和力量相对应,构成才智的美。
最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侗族民间建筑的基本审美特征,构成民族性的美。程阳桥
的科学性(真)、实用性(善)、观赏性(美)同物共象、同形共态,均衡而合乎比例,达到了自
身的高精度、高质度、高量度的和谐。
二是桥与自然景色、村寨建筑的和谐。程阳桥飞架林溪之上,呼青山为朋,引绿水为
友,唤稻田为伴,召水车为侣,与山与水与田还有那古老水车构成一幅清雅、秀丽、古朴、幽
远的田园风光画。程阳桥与村中的民居、鼓楼里应外合、参差错落、序列组接,构成部落印
记鲜明的建筑系统,实现了与村寨建筑之“和”。它的桥栏、桥廊与民居结构同形,它的桥
亭、桥阁与凉亭、鼓楼同构,它作为村寨副中心与“诸山来朝,势若星拱”的村寨核心———鼓
楼相互呼应,凭此,达到了与村寨建筑的高度和谐统一。在程阳桥的协调下,程阳村的民
居以鼓楼为中心,以程阳桥为边缘,次第排开,错落有致,谨严有序,具有巨大的内聚力向
心力,同时由于程阳桥的通透能产生一种外伸外延的向力,使整个村落又具有一种以鼓楼
为波心环环向外扩张的力量。内聚向心的力可以防止过分外扩的松驰和解体,外扩离心
力可以避免一味内聚的板结、僵硬。既内聚又外扩就维护了村落的动态平衡与和谐。
三是“桥和”象征着“人和”。这是程阳桥和美的象外之象。据民国版《三江县志》记
载,程阳桥的修建,是三江县程阳、马安等八个村寨团结互助的结果,甚至是三江县和湖南
通道的侗胞们团结互助的结果。为了修建程阳桥,程阳村及附近侗寨村民“供财不分贫
富,服工不计日月,男妇老少,唯力是尽,绝不推诿而终止”。程阳、马安等八个村寨的侗族
兄弟在五十位建桥头人的带领、发动下,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有料出料,有钱出钱,有粮出
粮,有工出工,但就是这样还难以把桥修好,于是派人募捐到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很多
村寨。十分感人的是两位头人桥未建成就累倒去世了,他们的儿子勇敢地担起父任,继续
完成老人未竟的事业。程阳桥就是这样靠每一个侗民的一颗热心,靠侗族人民的团结互
助精神,4年凿石、备料、砌墩,3年拉木、架梁,5年竖亭、盖瓦、装饰,前后历时12个春秋
寒暑方告最后竣工。从程阳桥修建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侗族人民的团结互助精神,而
从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中我们又更进一步看到了这个民族能始终维护民族的和谐生活并
72
二、程阳风雨桥的和谐美
风雨桥是侗乡特有的文化景观,它和鼓楼一样,是侗族居住区的标志,是侗族文化的
象征。只要你见到风雨桥横溪卧波的身姿和金字塔般挺拨耸立的鼓楼,那就一定是身在
侗乡了。在风雨桥和鼓楼的古朴、雅致、精巧、苍劲、崇高的身躯里浓缩着、凝结着侗民族
历经的沧桑和苦难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思想、情感、性格和意志。因此,要准确、深刻地
理解侗民族,就要首先理解风雨桥和鼓楼,而破译了风雨桥和鼓楼的文化信息,就是解开
了弱小的侗民族何以能战胜严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而不断繁衍生息下来的谜底。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广西境内侗族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也堪称风雨桥和鼓楼之乡。据
调查,三江县共有风雨桥108座,鼓楼158座。其中风雨桥以林溪程阳桥和独峒琶团桥为
代表,鼓楼以马胖鼓楼为代表。下面我们主要以程阳风雨桥为主体来探讨一下侗族的和
谐观。
程阳风雨桥原名永济桥,始建于1911-1924年间,“石砌大礅五,上架四丈余长盈抱
之杉树,凡三层,横跨江流。桥上设亭24间,中亭作塔形,祀关帝,两头建八角亭,置栏杆
板凳,供人游息”(民国版《三江县志》)。后程阳桥两度被洪水冲毁,两度重修。
今所见程阳桥是于1984-1986年间修复的。修复后的程阳桥既基本上保持了原貌,
又更为雄伟壮观:桥墩五个,青石砌成,中间三个呈六面柱体,迎水角68度,两岸桥墩为方
形。桥墩上先铺设两层托架梁,再在托架上铺设两层大梁,托架和大梁均是粗大圆木,梁
上铺设木板便是桥面。桥面上立柱支梁造成廊、亭、栏、阁。
程阳桥上有亭阁五间,中间三座像亭,两头两座如阁,各布于桥墩正上方,均为四重
翘角檐面,檐角饰以鲤鱼跳龙门圆雕,桥头阁之顶檐面呈为宝葫芦造型。桥亭之间以桥廓
相连,廊顶“人”字脊上亦有葫芦形攒尖和鲤鱼跳龙门圆雕。此外,还有桥栏十九间,栏台
可供人坐卧休息。
程阳桥全长27.26米,总高20.22米。分桥墩、桥面与廊、亭、栏、阁三大部分。各部
分既各具特征———桥墩厚实、凝重,桥面质朴、简约,廊、亭、栏、阁雅致、飘逸,又相辅相成、
珠联璧合、完美统一。正如秦似《程阳桥序》所言,“其建桥技艺之超卓,世所罕及”,又如周
霖《永济桥修复记》所赞:“……奇桥伟梁,横亘绿野,峥楼嵘础,倒掩碧空。负砥强似灵龟,
承梁胜于螭龙。黛白相间,酿清新为素雅;横竖义列,蕴隽美于会融。不堆不砌,无缺无
冗。和谐得体,稳健从容。有谓,美在宜不在妆,雅在清不在艳,信矣。”
程阳风雨桥首先呈献给我们的是一种清雅的和谐美。
一是它自身从外观形式到内部构造再到功能结构的和谐。程阳桥集桥、廊、亭、栏于
一身,既显出灵动变化之韵,又具有协调一致之气,形成独特别致、优美秀巧的民族外观形
71
不断走向自强的民族灵魂———那就是人和。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7 19: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三、儒侗和谐观的差异
从恭城孔庙和程阳风雨桥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儒家和侗族都是讲究和谐美的。
但是,在对恭城孔庙的凝神观照中,我们不仅能够发现儒家的“中和”精义,也能感到
儒家等级观念的浓重。等级秩序就是儒家所谓“礼”的具体含义。孔儒提倡“中和”其要义
正在于“以礼节之”,“礼”是人的的处事准则、立场、原则和方法。也就是说,孔儒“中和”思
想的主要意义不在审美学上,而在政治伦理学上。
孔庙的建筑形制、规模、装饰、色彩是不可随意而为的,必须与孔子的“级别”相符合。
孔子生前虽然不被重用,但死后被赐谥文宣王,因此在后世统治者眼中,他是相当于王候
一级的。孔庙的建筑必须以此为参照。且看恭城孔庙,其形制是宫殿式,其色彩可谓富
丽,其规模可谓宏大,其装饰可谓繁复,这是为一般的寺庙所不及的。但是和真正的帝王
宫殿相比,它就虽有宫殿之形而无宫殿之神了:形制比宫殿简单,规模比宫殿小,装饰比宫
殿粗陋,色彩比宫殿少。因此,一方面它能使人产生庄严感、崇高感、神圣感,另一方面却
又不能让人感到至高无上,雄视一切的气势。而这恰恰是孔儒所强调的最高的中和,所谓
“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周礼·地官·大司徒》)。总之,儒家的和谐观偏于礼,执
于中,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和谐观。这种和谐观在恭城孔庙建筑中体现出来就是严格的等
级秩序,突出的对称结构,鲜明的王家气派。
侗族人民的和谐观虽也强调人为规范,但并不过度。侗族内部实行合款制度,不同于
封建礼制。其目的不是序等级,列尊卑、别贵贱、分智愚,而是为了既求得个体内在情志的
和谐,又实现社会群体生活的和谐,既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又使自由的人性得到发展,一
句话,为了达到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人和”。经共同商议制定的款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
习惯法、自治法,大家互相监督、共同遵守,在款规面前人人平等。由公众推举产生出来的
款首不领薪俸,没有特权,义务为大家服务,和大家一样要接受款规的约束。如款首办事
欠公道,将依款规给予处罚。现存的马胖鼓楼碑刻就有“头人偏袒不公,罚钱三千六百文”
的记载。
侗族人民的和谐观既重人为的规范、社会的有序,又重个体情态的和谐、个性的自由,
这就体现出把儒、道之“和”加以融合的精神。儒家过分重视社会理性,强调等级秩序,实
际违背了他们所倡导的中庸之道,走向了扼杀人性的极端,道家倡奉的自足自乐、无为而
为,标举自然天放、纯任天性,则又走向了蔑视社会理性的极端。侗族人民追求的和谐,是
既着眼于村寨之和,又不妨碍人性的发展,既求得村寨的安定团结、有序发展,又适性养
性、心和气顺,这样就把理性与情感、群体与个人协调起来、统一起来了。侗族人民的这种
独特的和谐观在程阳风雨桥中体现出来就是,既讲究秩序、对称等法度规范,又显出自然
质朴、灵动活泼,民间作风尤为突出。
总之,虽然同样是和谐,恭城孔庙建筑的和谐布陈体现出的是儒家学派的和谐观,而
三江程阳风雨桥和谐结构体现的是侗族人民特有的和谐观。儒家文化讲究的“和”,是在
中庸哲学指导下的“中和”,“中”就是不偏不倚,就人伦而言就是合乎“礼”,说到底是以
“礼”求“和”。侗族文化中也溢出浓浓的“和”韵,但与儒家和谐意识不同,其核心是平等协
73
同,是一种“协和”。前者施于人伦关系上,虽能求得群体的按部就班的和谐,却往往要以
牺牲个性的自由为代价。后者施于人伦关系上,既能求得群体的多样统一的和谐,又能保
证个性的自由舒展。
儒家和谐审美观与侗族和谐审美观之间之所以会存在这的分野,原因可能是多方面
的,但是,其中一个原因恐怕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和侗族思想的民间根柢。我想,儒家
思想在还没有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的时候,在还没有被官方意识形态化的的时
候,它同样会葆有侗族和谐观一样的开放姿态和灵动气质。而侗族和谐思想一旦上升为
官方话语,被系统化、理论化以后,虽然会像儒家和谐观那样变得深广宏富起来,但同时也
会像儒家和谐观那样变得板滞和不尽情理起来。也许每一种思想成熟化尤其被官方化的
命运都是如此。一样富有生命灵性的思想只有被作为官方意识形态传扬的时候才能成为
大多数人的思想,但一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又会被官方意识形态同化而失去自身的本真。
这就是每一种有价值的思想的悖论性命运吧!
责任编辑 乙丁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1-12-17 19: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soso_e134:}脑壳都看昏。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2-1-27 00: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 电信/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soso_e121:}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2-1-31 16: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soso_e179:}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2-1-31 16: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南省永州市 电信
{:soso_e132:}
avatar
  • TA的每日心情
    kx开心
    2023-8-24 15:29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1-19 09: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从恭城孔庙和程阳风雨桥 看儒侗和谐审美观的差异135 / 作者:浅小墨 / 帖子ID:6339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3-11-19 10:43: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重庆市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儒家文化的代表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applogin wechat_login1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