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四渡赤水 于 2011-12-23 22:08 编辑
每个寻常百姓家,都对王谢堂前燕充满渴望,只是此燕并非彼燕,市场上充斥的种种“特供”产品,不过是迷惑消费者的标签罢了。“特供”,在权力的光辉下具有品质保障的意义,但实际上已逐渐演化成相关机构敛财的工具。中央四部门联合下文,全国各地齐齐出击,一时之间,各式各样的“特供”似乎就此消失了,但“特供”的土壤依旧肥沃,问题仍未解决。 探寻“人民大会堂”光环下的商业运作 究竟有多少“特供”人民大会堂的商品?在搜索引擎上,相关的产品搜索结果达10余万条,种类无所不包,从猪肉、火腿、啤酒、汤圆到毛巾、台布、沙发、开关,以及宣称能治疗老年痴呆症的保健品、宣称能强身健体的香烟等等。甚至一种叫“三维天然码”的汉字输入法,也自称“人民大会堂指定产品” 早上喝杯牛奶,里面可能有三聚氰胺;中午来块猪排,里面可能有瘦肉精;饭后来块甜点,里面可能有反式脂肪酸;晚饭去吃顿火锅,里面可能有地沟油;再来块西瓜解腻,里面可能有膨大剂……这些似乎都无法令人安心。那领导怎么办?国宴怎么办?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里面都吃什么,喝什么?还好,它们在市场上推出了形形色色的“特供”、“专供”产品,与老百姓们共享。 商业品牌似乎只要与国家机构或有象征性的政治场所一沾边,就立刻显得安全、高端,于是,商家们对“特供”、“专供”这样的金字招牌趋之若鹜。但这两个月,鲁花花生油、三元牛奶、燕京啤酒、椰树椰奶等众多品牌在产品包装上,都用一张简陋的“创可贴”遮住了“人民大会堂”的荣耀出身。这一切都源于国家工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四部门联合开展的全面整治滥用“特供”、“专供”的专项行动。四部门联合发通知称:“一些经营者使用含有‘国家机关专供’、‘国家机关特供’的包装及标签,严重损害了国家机关形象。”一纸令下,全国各级工商局以“人海战术”开展大规模整治行动;一夜之间,形形色色的“特供”、“专供”仿佛就此销声匿迹。 然而,高层此次重拳出击能否真正杜绝“特供”现象? 今年5月,鲁花食用油在浙江温州乐清的一家大型超市外做了一幅大面积的墙面广告,写着“鲁花花生油,人民大会堂宴会用油”及“你知道吗?送国宴油更体面哦!”,就是这两句广告词引起了乐清清江工商所执法人员的注意。 工商部门执法人员表示,商家在产品上打着“人民大会堂国宴用品”、“专供××机关”等名义,利用消费者追求高档、稀缺的心理,这种做法违反了《广告法》。 事件引来更多的媒体关注,环球网刊发“人民大会堂能否用于商业宣传”等系列报道,引发一场讨论,其中的一个调查显示,93%的网友认为人民大会堂不能用于商业宣传,因为人民大会堂是一个神圣的场所,不应被“浸染铜臭”。 业界认为,浙江查处鲁花广告的行动拉开了一场四部委联合打击“特供”的序幕。“近期,部分商品的生产经营者在商品的包装及标签上滥用‘特供’、‘专供’等标识内容,大肆炒作‘特供’、‘专供’概念,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特别是一些经营者使用含有‘国家机关专供’、‘国家机关特供’的包装及标签,严重损害了国家机关形象。”8月25日,工商总局、工信部、商务部和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专项行动通知,决定从9月1日至10月31日进行专项打击行动。四部委分工明确,工商部门负责市场,查处虚假宣传、虚假违法广告行为;工信部负责行业管理;商务部负责流通管理;质检部门则负责生产企业。通知要求,9月1日至5日为摸底排查阶段,9月6日至10月7日为督促整改阶段,10月8日至25日为集中检查阶段,10月26日至10月31日为总结阶段。打击的重点是酒类、茶类、乳制品、饮料、水果、大米等日用消费品,超市、市场零售店及饭店等销售场所,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广告发布媒体。“我们用的是人海战术。”广东省工商总局广告处处长林阳说。据该局提供的报告,专项行动期间,广东全省工商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16286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主体37551户,检查超市(商场)、集贸、批发零售市场等各类销售场所7427次,发现滥用标识的商品8种,责令撤除违规标识645件。 作为一个直观的结果,鲁花食用油、三元牛奶、王老吉凉茶等产品用一张“创可贴”贴住了“人民大会堂”等字样,并纷纷表示,新包装不会出现违法宣传。 鲁花花生油包装的“创可贴”上印着“鲁花5S压榨专家”的字样,揭开后下面还有一行字“人民大会堂宴会用油”——这曾是该企业最引以为自豪的荣誉之一。而如今,这个荣誉被悄悄地隐藏起来了,其广告语也被替换成“滴滴鲁花,香飘万家”。 北京三元牛奶身上的“人民大会堂”五个大字则被“用时间丈量新鲜”、“中国驰名商标”这样的字样所遮盖,而一些新出厂的产品上已经没有“人民大会堂”的标签了。 在这次整改中,鲁花、三元这些品牌也有些冤屈,觉得是“被连累”的。因为他们的确都获得人民大会堂下属一家广告公司的授权,并每年为此花费数百万。 “特供”如何炼成 他们所说的广告公司就是华堂国际广告公司(以下简称“华堂国际”),这家注册资本仅有200万的公司,却有着惊人的能量,因为它是“人民大会堂”系列商标的唯一授权单位,负责对“人民大会堂”商标字样和人民大会堂建筑图形及人民大会堂宴会专用称谓在商标、广告及产品包装中的使用进行统一规范管理。 华堂国际是人民大会堂管理局于1992年注册成立的。多年来,人民大会堂早已涉足商海,荣誉称号成为明码标价的商品。1994年,“人民大会堂”五个字的汉字图形,被注册为商标,注册单位为人民大会堂管理局下属的综合服务开发中心。3年后,商标易主,被转让给同为管理局下属的纪念品服务部。不过,人民大会堂的金字招牌并不只印在纪念品上。在商标注册时,该商品涵盖了数十种商品。这也为日后的“指定产品”不断涌现埋下伏笔。 究竟有多少“特供”人民大会堂的商品?在搜索引擎上,相关的产品搜索结果达10余万条,种类无所不包,从猪肉、火腿、啤酒、汤圆到毛巾、台布、沙发、开关,以及宣称能治疗老年痴呆症的保健品、宣称能强身健体的香烟等。甚至一种叫“三维天然码”的汉字输入法,也自称“人民大会堂指定产品”。 记者查阅新闻发现,近年来,仅茶叶一项,管理局官员实地考察、赞扬并认可进入人民大会堂的品种已经超过5种。有地方ZF官方新闻可查的产品种类,也早已超过10种。某些商品类别也并非完全与宴会相关,地毯、木门、大理石等建筑装潢产品也在特供产品之列。这些官员的表态也大多一致:“××产品已经达到了最好的品质,具备了进入人民大会堂的条件。” 这些产品的身份真假难辨。东北一家食品公司的老总告诉本刊记者,几年前,他曾通过中介,参加了一次在钓鱼台组织的会议,拿到一个荣誉证书,然后交纳一定的赞助费和免费供应部分食品,就可以在其产品上打上“钓鱼台国宴饮品”、“人民大会堂宴会指定饮料”的字样。2006年,河北省海峪长城葡萄酒公司曾因在包装上使用“人民大会堂会议指定专用酒”字样而被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告上了法庭。因为“人民大会堂”文字(手写体)注册商标专用权系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所有。该公司的负责人之一马先生告诉本刊记者,2004年,一家公关公司主动找上门来,称可让产品印上“人民大会堂”字样,条件是公司为一项会议提供赞助费和酒水产品。后来,该公司与全国ZF采购论坛组委会等单位签订合同,成为会议合作单位之一。作为回报,公司得到了一份证书和一块牌匾,并被组委会授予“人民大会堂会议指定专用酒”称号。两年后,他们被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告上法庭后才得知,所谓的荣誉证书并不合法,“人民大会堂”商标授权早已有专门的公司代理,其他机构无权授予。 2007年,时任《名牌》杂志记者的周筱赟曾以毛巾厂老板的身份给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打电话咨询。一位自称是“郝总”的人说,现在仅有的十几种真正的人民大会堂指定产品,都是和宴会有关的用品,如白酒、啤酒、茶叶、味精等等,通常一个类别只指定一种产品,特殊情况有两种。而要成为“指定产品”,必须是省级以上优质产品或驰名商标,向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提交企业三证(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和优质产品证书,经过3到6个月审核期,才能确定是否成为“指定产品”。 在工商人员的执法讨论论坛——红盾论坛上,各地执法人员经常为鉴别“人民大会堂特供”的真伪而烦恼,有经验的工商人员往往会指点,“向华堂国际发函,他们说是就是”。作为人民大会堂的下属企业,在许多签约环节中,都可看到华堂国际高层的身影。2007年9月7日,人民大会堂管理局一行数人来到广东,当日,王老吉荣获“人民大会堂宴会用凉茶饮品”称号。签字仪式上,负责签约的是华堂国际广告公司的总经理郝建忠,而仪式后开启香槟庆祝的是管理局的副局长于涛。——下篇(特工究竟是如何练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