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起本不该发生的暴力事件。
事件的起因,在于砖厂的“污染”。砖厂给村民造成的污染,只是村民根据一些初步现象得出的结论,比如水稻减产、柿子树叶出现斑点。在一切没有弄清楚之前,按理双方最应该做的事情,是请权威部门来进行鉴定,看是否造成了污染,如果有污染,那污染程度如何,对村民带来损失多大,等等。赔偿也好,增加对村里的公益金也好,都应该基于权威部门鉴定结果之上。
但很遗憾的是,我们见到双方谈了好几次,但始终没有请来权威部门鉴定。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没有污染,该怎样赔偿,自然各执一词,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村民一定要先赔偿,而砖厂执意要开工,双方的交涉失去了耐心,失去了信任。接下来事态的发展,于是就开始脱离了正常的渠道,双方的愤怒越积越多,非理性行为也越来越多。最后,终于导致了砍人暴力事件。
当然,这一事件之所以滑向如此结局,还基于一个更大的背景——— 在资源约束趋紧、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一些地方工业污染事件频发,诸多乡村成为无助的受害者,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不少所谓的癌症村。得益于信息传播的进步,即使是地处边远的乡村村民,也对工业污染抱有极大的警惕和焦虑,并且具备了强烈的维权意识。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一点可能存在的污染,都可能会点燃这种警惕和焦虑。而“污染方”的拖延和不作为,只会加大村民的愤怒,使纠纷朝着恶性方向发展。
所以,我们希望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砖厂和村民尽快回到合法的渠道,平心静气进行协商。尤其是砖厂一方,应该拿出更大的诚意,该赔偿的赔偿,该整改的整改。暴力说服不了对方,理性才能达成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