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享有“中国月柿之乡”的美誉 ,柿果实色泽鲜艳,味甜汁多。柿子“进化”成柿饼后,更以白里透红、皮脆柔软、清甜芳香享誉全国。 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河畅摄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一座柿子加工厂内遍地金黄,一派丰收景象。 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河畅摄
金秋十月,是恭城柿子大丰收的季节,也是果农们最忙碌的季节。 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河畅摄
果农们往往在柿子未完全成熟时就进行采摘运输,将柿子送到加工厂,这样才能保证柿子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 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河畅摄
给柿子削皮之前,首先得“摘”掉柿子的“绿帽子”。 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河畅摄
让柿子“晒太阳”之前,首先要把柿子皮剥掉。 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河畅摄
使用“手摇削皮机”,削一个柿子的时间只用1-2秒。 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河畅摄
为提高削皮的效率,勤劳智慧的恭城人自制了“手摇削皮机”,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河畅摄
柿子皮不是无用之物。据当地果农介绍,晒干后的柿子皮可以用来泡水喝,有清热解毒、润肺止渴和健脾化痰的功效。 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河畅摄
恭城人民对柿饼品质的追求可以说是苛刻的,一名果农告诉记者:“在天气晴朗的北风天里,最容易出极品。” 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河畅摄
刚刚开始晾晒的柿饼。据果农介绍,糖分含量足的柿饼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暴晒后,会有糖从果顶满溢而出。 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河畅摄
当地果农介绍:“晒柿子和晒被子一样,不能只晒一面。”每过一天,果农们就就要给柿子翻一面。 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河畅摄
晒柿饼讲究“天时”,一旦下雨必须及时收回。 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河畅摄
柿子要“进化”成柿饼,需要在阳光下经过7-10天的“锤炼”。 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河畅摄
谈到捏柿饼,一名果农很有心得。“捏柿饼时要捏得均匀,不能留有硬块,捏时用食指和中指按果顶,拇指按果蒂,旋转果实稍加压力,慢慢把它捏成扁圆形。” 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河畅摄
“直接到加工厂选购柿饼更实惠,喜欢哪个拿哪个。”不少来厂里买柿饼的消费者认为,直接选购第一手的柿子,更具“主动性”。 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河畅摄
选购柿饼是有技巧的,当地果农介绍:柿饼色泽橘红、皮薄、蒂部分没有呈现黑色即代表品质较佳。 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河畅摄
包装完毕的柿饼整装待发。 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河畅摄
广西新闻网恭城10月22日讯(记者 黄河畅 杨郑宝)提起恭城柿饼,不少吃过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其:“甜过初恋”。那么这些甘柔如饴的柿饼又是如何“炼”成的呢?10月22日,广西新闻网记者来到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的一家柿饼加工厂,进行了一番探访。 金秋十月,正是柿子大丰收的季节,加工厂内遍地金黄,一派丰收景象,十余名果农正忙着加工柿子。“天气好了,干活也有劲。”一名果农对记者说。近日,恭城天朗气清、烈日当头,正是晒柿子的最好时机。 柿饼加工需要经过刨皮—晾晒—挤捏—捂霜4个过程,看似简单,但是做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当地一名果农向记者介绍:一块“极品”柿饼的制成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只有空气干燥、光照足的时候才最适合晒柿子,而柿子糖分是否充足则要看种植地土壤养分是否充足,而捏柿饼就更需要加工者的技巧和经验了,初学者常常一不小心就会捏破柿子。 记者了解到,被称为“中国月柿之乡”的恭城目前已把月柿多元化产品深加工作为主攻方向,在抓好种植的同时着力做强加工,力争通过加工让产品升值,把月柿产业做成生态农业增效、恭城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