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齐尹孟田 于 2012-4-26 19:41 编辑
为何在中青年中懂古诗词的人不多 田孟 U87--E神 在点评田孟的《诗词(28)仿(钗头凤)步放翁韵致石政财、王勇》中写道:“(此词)讲不丑啵!在XX县这个地方知道钗头凤的人不多,读诗词都好少可能。” 田孟 回复 U87--E神 : 应该有不少的唐诗宋词爱好者吧?那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啊!什么东西都有可能时过境迁,但中国文化的传承从没间断,只是在某个时期被人为地破坏而弱化了而已。在文革十年间把凡是历史的,甚至把在新中国建立之前产生的事物全都归为落后的、反动的、必须破除消灭的“毒草”和“四旧”,尤其是古代哲学、文学艺术、文物古籍以及与其传教、研究的学者,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和破坏,“破四旧运动”造成的损失比秦焚书坑儒时更加惨重,这个传承链几近断毁,造成了60、70年后生这两代人的文化素养人为性地欠缺,这些人作为下一代人的师长又间接地对80\90年后生的人影响,整体上来说,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和理解,普遍不及60年代以前的前辈们.但是,仍有不少的爱好者和精通者。本地方上也有一些做格律诗和填词的能人.我其实对格律诗词知识不甚了解.这一首“钗头凤”也没能完全合律,故只能命为“仿钗头凤”。 文化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文化精神产品中,凡是真、善、美的,必定经得起时间的长河的大浪淘沙考验而沉淀、传承下来;凡经过历史检验而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其中包含了人类的文明和智慧,必定有其不可否认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都是人类宝贵的共同财富。如果反对和毁灭传统文化,就是站在了真、善、美、文明的对立面,必定不得人心;这个野蛮、愚蠢的错误必定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报复和惩罚。 我相信凡是正确的、真正好的东西——真、善、美的,都是与人的天性亲近和相融的,必定会让人们所喜爱、所选择。所以,象喜爱和尊崇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内容一样,喜欢吟咏和填写格律诗词的人也一定会为数不少,且代代后继有人,传承上千年的格律诗词还会继续发展和传承下去。虽然因历史错误的原因告成了中国格律诗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荒废,文革结束到现在,因“文革”的破坏造成传承断链而使这一时期处于恢复阶段,因此,格律诗词创作还显得不那么盛大繁荣,但,比起“文革”时期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再过三十年后低迷期将会结束,我相信到那时会有更大的发展。 再次感谢你的点评和鼓励!欢迎你常来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