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光绪十五年版恭城县志》载,银殿山本名兼山。又因横视兼山壮如银锭,也有人称兼山为银锭山,锭殿二字音近,后来便叫成银殿山;再因山顶常有白云复其上,有山石白如雪,远望如宫阙,宛若银殿,故曰银殿山。其主峰海拔1885米,东连三江,北接湖南江永。主峰高插云端,气雄势挺。冬季积雪银光闪耀,成为本县八景之首“雪飞银殿”。
该山地形险峻,沟谷割切,渊峡比比,急湍溪流呈放射状分布。因银殿山峰常聚白云,如戴白帽,附近居民常以银殿山“戴帽”与否以测晴雨。该山气候变化无常,较多雷电,唯金秋季节,气爽天高,山峦毕现。巍巍雄姿,可一览无余。
银殿之巅,孤高挺秀。正面朝南,绝壁千丈,如人微垂双臂,正襟危坐。西北面山形陡峭,怪石嵯峨,无法攀登。唯东南坡度较小,乍一看去,仿佛悬崖峭壁,若仔细探寻,随处皆有大小不等的石台。幽径曲折盘桓,若隐若现。石台之上,长满密不透风高仅齐胸的蒙山竹,因长年经劲风吹刮,竹顶平整如人工修剪。游人登山,攀竹附石而上,需经一块长约2米,宽仅能容一人通过的石条,人谓“天桥”。桥的内侧离地约6米,呈弧形渐起势与山腰衔接,外侧临空万丈,眩目惊心。人由桥面俯伏而过,莫不神呆意紧有如绷弦。迎面有一巨石,从石壁往外朝下伸出丈余,恰似一巨鹰从悬崖幽洞间探首振翅欲飞,人们叫它“鹰嘴石”。无人敢从鹰背探视。有的石崖稍可往下看,只见千年古树虬枝横斜,龙钟古拙,怪状奇形。
登顶后一座崩塌残存的小庙遗址呈现眼前。据现状可判断,墙基是用灰浆砌成,木板盖顶,占地面积约14平米。庙中四面放着几块石板,像似碑刻而字迹难辨。此庙传是地母庙,地母为何神?就是上古神话中的西王母,此小庙地处高山之巅故传相当灵验,因此香火旺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