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山古民居位于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朗山村中心,因背倚朗山而得名。其山为高大的石灰岩石山,山上树木葱茏,山北麓为30度左右的缓坡,整个村子依缓坡逐级上升。目前,村中仍存有大量的木质雕花、彩绘壁画。
郎山村的起源
▲古民居大门 郎山古民居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原为周姓祖业。目前,村中共有200余户900余口,其中周姓人家约占总人口的一半。
▲整个古民居建筑均为清水砖墙 据村民介绍,家谱上记载着周家先祖归仁公于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从山东青州迁湖南。弘历公后人大约在明万历初年迁来朗山,至今有18代了。清代共建有8座宅院,其中有一座是爱莲祠堂,可惜已毁坏。 古民居的结构与意韵
▲以前大户人家放谷子的地方 目前,6座古民居在村中向西依次排列,坐北朝南,形成一个长200米,进深100米的扇状古建筑群,每座古民居占地约300平方米,其中有4座基本保存完好。
▲石敢当 建筑为清一色的清水砖墙,砌筑工整细致、硬山风火山墙高低错落有致,艺术构件花饰繁多,显示了往昔主人家的富贵、儒雅。各户独门独院,都是三进三开间带厢房或跑马楼一至两层的建筑,一般是首进为三开间正大门,两层楼高的清水砖硬檐,拾级而上进入一字大门,两侧为厢房,跑马楼,中留天井。
▲正堂屋顶是八卦图形的藻井形式 过天井到第二进两层高的主楼,楼下为敞厅(俗称堂屋),两侧为厢房。穿过敞厅后面又留天井。天井较窄,主要是为解决第二进与第三进屋面排水而设。
▲墙角石,上面还刻有花瓶,寓意出入平安。 第三进为厨房。厨房后面有一条自东向西流淌的溪流,小溪水出自东端的龙眼泉,各户从溪流分出一条小支流引入户内,饮水在溪流中提取,其它用水则在分出的小支流进行,科学利用水源是朗山古民居的设计特色之一。
▲浮雕花窗 6座古民居有院墙相隔,并有侧门和巷道相通连成一体。村中老人说,这种建筑,是老祖宗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样的结构在发生火灾时邻里不会受到殃及,遇盗匪行窃抢劫时各房又可相互联防共同御敌。 古民居的文化氛围
▲别具一格的窗棂格扇 6座古民居的窗棂格扇多为雕花,连挑檐梁上的托峰都刻有麒麟瑞兽,花鸟虫鱼之类的雕饰,多数堂屋置有做工精细的神龛,供奉先祖神。个别堂屋楼顶还置有斗八藻井,绘以太极图饰,古朴大方。更为别开生面的是,雀替雕花刀法利削,层次分明。
▲集中的十幅山水花鸟壁画 各宅院墙上留有内涵丰富的彩绘壁画100余幅。除福、禄、寿、喜诸多吉祥图饰外,还有很多题词题诗、书法和神话传说人物故事。书法有正楷、行书、篆体、隶书、魏碑,还有“反书”——将字体反面书写在檐下墙上,颇有意味。
▲图为“周文王访姜太公钓鱼” 比如“姜太公垂钓渭水”、“三顾茅庐”、“八仙过海”等图画,画旁有题诗:“梦卜殷勤矣,旁求渭水中。垂竿来独钓,车载著车中”、“三国纷争日,南阳卧草庐。可吟春日迟,尔愿朝登车”、“高士卧明月,林下美人来”还有《李白与韩荆州书》等古文,都饶有意趣,可见住宅主人的风雅高致。
▲惜字炉 此外,村中还有一座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惜字炉”。该炉为塔式建筑,塔分3层,6角形。朗山村历代都出文人雅士,舞文弄墨者甚多,常将不成器之手稿焚于塔内,从不乱扔乱丢,养成了良好的惜字风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