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2-17 09: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春节
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四日,农村称过新年,每日早餐以糕粑或油茶供祖先。晚餐又以菜肴供奉。初一禁扫地、洗衣,兴讲彩话,也不干农活。
拜年
民谚“初一仔,初二婿”。正月初一,上门就亲的儿子,必回老家省亲看望父母,至儿女长大方可替之。正月初一早上,十二岁以下的少年儿童,走出家门,结伴成群,挨家逐户拜年。领头的至院高声呼叫“拜年啦”,主人出迎,见高寿老人须跪拜,一般的合掌抱拳“做请请”,道 “恭喜发财”、“新年大吉”之类的彩话。主人逐一发给“利式”和糖果,“打发”大家。栗木街儿童多组队跳小狮拜年,并由两人抬箩筐收礼物,连续数日,通街拜完为止。1958年后儿童结队拜年减少,至1980年又有所复兴。1985年至1998年间,栗木小狮兴拦车拜年,由栗木街头至马路桥,多时有十来队小狮,1999年受到干预方停。梅山瑶在正月初一要选一利方亲戚拜年,此俗至今未变。初二为女婿回外家拜年法定时间,民国时,新女婿拜年要请人挑礼担,以增体面。此后又带小孩拜年,让其逐步认识道路,熟悉亲戚,在长子十二、三岁以后,才让其带弟妹给舅爷拜年。俗语“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不来也算了”,说明这种姻(血)亲关系亲戚,一般传至第三代终止拜年,俗称:“断吊箩”。农村正月拜年一般按先(近)亲后(远)戚再朋友的顺序进行,亲朋多的要分几拨人外出拜年。过了正月十五,女人开始回外家拜年,住上几天,再由弟兄叔侄送归,月底拜年结束。西岭乡新合瑶人对汉人拜年,奉行“你来我往、你不来我不往”的规矩。有的走往亲戚较多,直到八岩二月初二会期,拜完了八岩“老同”,拜年才结束。城镇居民拜年同俗,至2000年,本家和朋友互不拜年,又约定成俗。
礼物
拜年礼物,时有所兴。1980年以前,女婿拜年以半边或一腿鸡肉送岳父,俗称“送鸡椎”。其它岳伯(叔)则送以一块肉,以及粑果之类的礼物。此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送鸡椎”改为送活鸡,其它礼品数量和质量也渐增多提高。解放前,若来客家有老人的,肉菜只接一半或不接,俗称“回吊箩”。凡带小孩来的必赠封包,以示吉利。观音平川瑶拜年兴鸡蛋、梅山瑶则喜黄糖,均以四为基数,意为“四季发财”。平源区域除一块腊肉以外,必以糕粑相赠。朋友拜年,“礼尚往来”,因人因时而定。
款待
新婿拜年、外家各户必置“十碗”款待,俗称“待新客”。“新姑爷”入席不久,又被另一家拉去,由辰至晚,不知要吃多少餐,故有“做客三日饱,回家冷饭咬”之俗言。每到一家。女婿须送“春筵”请柬,以初四至初六日为期,约众人至家“吃会亲酒”。每有客临,户主必以酒肉款待,并请家族兄弟或村邻作陪。解放前,一席坐八人,多请人陪客,俗称“请年酒”。西岭乡新合瑶拜年,每至一家均燃炮长报讯,户主切肉下锅,打火炉待客,食之必有肠,意为“亲情长久”。又有客来,再添肉入锅。客去,复以炮长相送。民国时,在三江伸家瑶上垌,攀肩唱歌送行,俗称“送客歌”。在瑶山地区,若客人喜欢唱歌,往往以歌待客,男女对唱通宵,西岭瑶语称为“巴聋”。
元宵节
吃汤丸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早餐吃汤丸,并以之供祖,下午杀鸡,再奉祖先。这天,全家休息,不做农活。过山瑶地区不做汤丸,家中有粑即可。栗木平地瑶在粑中加馅,称为“安心粑”。并教育子弟“吃了安心粑,不在家中耍”,从十六开始要下地劳动了。
调龙舞狮
解放以前,一般村庄或姓氏家族,都要延请师傅进村教子弟学习耍狮子和舞龙,并练习一些武功。福建人多有祖传之艺。正月初一和十五在本村调,初二至十四日若有人相请,则到外村调。先有传讯人将“狮子贴”或“龙贴”送到各堂屋,户主燃放鞭炮,引狮(龙)进屋。狮子进堂,先拜香火,而后按套路跳跃。然后挨户调过,再于村中旷坪耍大堂,全套表演一回。各户自觉拉客进家款待。狮(龙)队离归,各户主燃鞭炮送出村外。观音平川瑶于民国时延师进山,此后各村调龙舞狮。1959年以后农村不再 “耍狮子”,直至1977年才又恢复起来,但龙狮数量远不如前。西岭新合瑶从未调龙舞狮,2000年小源瑶请西岭师傅进山传艺才出现舞狮队。最初以草扎龙狮,故谓青草狮(龙)。以后才用布扎狮,以纸扎龙。舞狮只有单人狮,一人扮大脸,一人扮猴子,以滑稽动作,引导狮子跳跃,故称“耍狮子”。1958年西岭艺人朱如天到南宁参加自治区成立庆典,见到双人狮比单人狮“样子威风,比较好看”,回来后开始仿制双人狮,并教朱氏子弟调狮。1978年春节,举行全县庆祝打倒“四人帮”体育运动大会,有狮龙表演。单人狮与双人狮比较,如同一只小狗,很不中看。此后农村狮队逐渐改为调双人狮。以往舞狮皆为男人,1986年西岭周家狮队和圩市狮队改用女姓,更有风采。农村有“求龙送子”之俗,解放前,若妇不育或有女无子,即请求调龙队在正月十五将龙送至其家,置于神龛之上。次年产下子或女,再购买一条新龙,奉还该村,俗称“还龙”。
派赖年
农历正月二十日,广东阳山人过“派赖年”。传说,祖先在广东珠玑巷居住时,正准备过年,忽然元兵杀来,举乡大乱,匆忙外出躲避。元兵退走,已经是正月二十。无菜刀无砧板,就用柴刀在碓头切猪肉,简单地吃了一餐饭,补过了一个年,所以叫“派赖年”。此后,每到正月二十这天,嫁出的女儿,都带着小孩回外家过派赖年。万历年间,广东阳山人徙居恭城,四百多年不改其俗。平安乡北溪村涧山屯阮、吴、陈三姓过派赖年“最热闹”,每到正月二十这一天,不但姑娘姐妹回外家,而且附近亲戚朋友都来慰问。各户象办喜酒一样招待客人,并以来客多为荣耀。
正月最后一天,三江伸家下垌以石口、牛尾寨二村为主体过派赖年。传说在元末明初某年,边关军情危急,全垌所有男人在年前被征去边关驻防。直到正月尾贼兵退去,边境安宁,被征民夫才得回家,与家人补过了一个年。此后,便以正月尾最后一天为派赖年,相沿成习,六百多年未变。
敬鸟节
农历二月初一,民间称之为“鸟仔节”。瑶壮汉各民族敬鸟方式各不相同。三江伸家瑶以草结鸟,以粑封其嘴,意为喂饱了鸟仔就不会再糟蹋庄稼。观音平川瑶砍映山红树枝,串上汤丸插于田头,由鸟自由啄食,意为敬鸟。壮族区域则以竹枝挂羊角纽,插于田头地尾,汉族地区则以树枝挂粑粑,插于门窗,以禁鸟入仓偷食。西岭乡八岩平地瑶于二月初二抬婆王出神,于各村设码头奉神祭鸟,遂变成二月二会期。今此俗已革,但会期仍存。
清明节
从三月清明至谷雨前一天,称清明节,为各姓氏家庭、宗族祭扫祖墓之期。祭扫形式先家庭、次堂屋、再房族或宗族。家庭扫祭于清明做艾粑,早上供香火后再食。男子带小孩挑祭品、带粪箕、镰刀、锄头、括子。按路途顺次、至坟祭扫。先修整茔台,插上香烛摆上艾粑、米饭、三牲酒茶等祭品供奉;割除杂草,挖土添泥,然后于坟顶插上枝条,夹以钱纸。祭奠时斟茶、酒各三次、长辈带幼辈叩拜祖坟,祝愿安宁,祈求庇佑。然后奠酒、泼水饭、化纸放鞭炮。如仪,将家庭祖墓逐一祭扫,晚上于香火前再行祭奉,即算完成家庭祭扫。以后再到堂屋、房族祭扫,以该支始祖为中心,分人往四境扫墓,然后归于一处。于祖墓前会餐,酩酊而归。有的家庭,人口发展较慢,一家一户祭扫祖墓数十坟,往往实行“清扫”,即不设供,只焚香化纸、修坟插标,而后于家堂香火祭供。过山瑶扫墓与汉、壮族无异,但要用草或竹枝扎两个火把,以供祖先照明之用。联宗祭祖或一村或数村,规模不等。解放以后,联宗祭祖较少,至1980年代以后,渐次增多,甚至有跨县、跨省联祭之例。在外地工作的干部职工,过年不归者,则于清明归来祭祖。1990年代以后冥品市场亦渐红火,冥币、衣鞋、电视、冰箱、轿车之类纸饰物件充斥于市。
牛王节
四月八日为牛王节,俗称“牛王公生日”。这天普遍不用牛,要给牛吃好料,到牛栏设供烧纸。不讲蚊子,忌蚊咬牛。过山瑶地区取番树叶和糯米煮“乌饭”,而后混入青草中喂牛,有的将乌饭混入潲水中,让牛喝“乌饭水”。三江伸家瑶、嘉会唐黄瑶还愿奉神,以牛为牲品,师公要祷告一番才能杀牛。至今三江伸家瑶老人仍以乌饭喂牛,据说是“牛吃乌饭容易长膘”。观音平川瑶除在四月八煮乌饭、禁役使外,对牛特尊,老牛死了,挂其头于栏,焚香祭供。养牛之俗特殊,早上放牛吃“露水草”,下午再放牛至晚。立冬以后,牛“放浪”于外,任其自由觅食,至春社日方收牛于栏。西岭海洋山一带过山瑶和梅山瑶亦有牛放浪之俗,于草场四境出入之道设栅并挂草标,将牛群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若行人过路开栅,见有草标,须将栅复原。无草标时,说明放浪结束。
端午节
五月初五日,民间传说为屈原投江纪念日。普遍做粽粑,供祖宗。新婿料节,最兴黄茅棕。民间于大门前挂苍蒲、艾蒿,以驱邪驱蚊。梅山瑶有的于门上挂葛麻藤,纪念迁徙前的史事。观音平川瑶于门上加挂七片荆柴叶,以避霍乱。不少地方以雄黄研末兑酒濆洒房屋四周,防蛇进宅,每人喝一口雄黄酒,以防肚痛。船上人则抛棕粑入河,以敬河神。小孩要剃头,以防生癞子,下河洗冷水凉,可防痱子。民谚“吃了黄茅棕,棉被远远送”,是说端午以后天气转热,不用盖棉被。民国时期,县城三年举行一次划龙船比赛。解放后1950年代曾举行过两次,此后终止。
五月十五,民间称“大端午”。此日杀鸡买肉加菜为主,主要盛行于平原汉壮族地区,山区瑶族无此节俗。
尝新节
六月初六,民间称为“尝新节”或“半年节”,此时若未收获早稻,则于稻田摘几粒稻谷剥皮后与旧米煮饭,早晚上供香火,让祖先“尝新”。梅山瑶则以新玉米与旧米煮饭,亦称“新米饭”。过山瑶则以新饭喂狗,以示永不忘祖。有的地方,则做熟粉粑过节。解放以后,尝新节不一定“尝新”,但仍过节,以菜肴祭供香火。
中元节
节期 民间从七月初一至十五,各民族姓氏都有自己的节期,俗称“七月半”或“祖宗节”,戏称“鬼节”。节期以祖籍而论,广东阳山人,福建漳州人以14日为期,湖南东安人以10~14日为期,江西人以10~14日或13~14日为期,广西壮人以7~14日为期,西岭费姓以7~15为期,杨溪王姓以1~15为期。在瑶族中,各有祖传节期。三江伸家瑶“本地人”以14~15日为期,赵姓以12~14日为期,李、翟姓以7~14日为期,观音平川瑶周、杨、盘姓以10~15为期,李、蒋姓以11~15日为期;栗木平地瑶周姓以1~15日为期,田姓以10~15日为期,西岭新合瑶盘姓以12~14日为期,赵姓以12日为期。梅山瑶以12~14或13~14日为期。
祭仪
一般都有接、款、送三步程序,一日三餐供奉。接祖归堂时讲究文彩的要宣读接祖疏文,列位参拜,焚香上供即罢。款待祖宗,各有定期,菜肴略丰盛一些。欢送祖宗一般在晚上,事前按历代先祖考妣名单,逐一书写冥包,封以宴币,在送祖时再唱名化纸,然后一路插香,燃放鞭炮,于村尾(头)再摆供品、祭奠一轮,再放鞭炮,即算结束。在接、款、送三个时段都要泼水饭、打发野鬼。有祠堂的家族,接、款、送仪式皆于祠举行,其它时间轮留供奉。在家堂,亦如仪祭祀。七月半以“狗舌粑”为“祖宗粑”,民间有“接时孖仔粽,去时狗舌粑”之云。
中秋节
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民间以鸭为牲供奉香火,晚间摆月饼水果、焚香供月神。订婚“女婿”以鸭子和月饼到女家料节送礼,女家以草帽、手巾还礼。过山瑶认为中秋节是“民(汉)人节”,无节俗。穷人认为中秋节是“富人节”,而随便过节。有民歌云“八月十五正中秋,有人欢喜有人愁,欢喜的人吃月饼,忧愁的人吃芋头”。1980年代以后、月饼样式繁多,人们较普遍杀鸭子、买月饼,中秋节逐渐成为县境瑶壮汉各民族统一节期。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重阳节,史载文人骚客有登高之举,民间却认为是“小节”,无节日气氛。1990年代以后,机关单位渐以重阳节为“老人节”,对退休干部,职工进行慰问。
十月节
以十月初十日为十月节,俗称“十月香”。在汉壮族中,早餐要吃“大肚粑”,晚餐杀鸡宰鸭,菜肴较为丰富。各山区瑶族普遍认为是“民(汉)人节”,过如常日。1980年代以后,随流入俗,渐兴杀鸡过节。
小年节
十二月二十三日为小年节,民间有“灶王日”之说,要在灶台焚香供茶祷告一声送灶王上天,到玉皇大帝殿前“述职”,汇报民间事情。栗木平地瑶将红火炭放在碗中、滴入茶酒,以冒出烧气,视为“灶王升天”。此后几日人们拆旧灶砌新灶,打扫卫生。过大年时再焚香请灶王回来。
大年节
以十二月最后一天为节,官方称“除夕”,民间称“大年夜”,“三十晚夜”或“过年”。进入十二月,农民按圩期连续赶圩,卖出货物以后,购买诸如腐竹、粉条、海鲜、香料、香纸、蜡烛、茨菇、马蹄、糖果、饼干以及蔬菜等类“年货”,以备正月拜年和待客之用。给家人购买新衣新鞋以便拜年穿戴。进入十二月中旬以后,陆续“杀年猪”请客吃“老年饭”。然后酿封肠、挂腊肉,做糕粑,磨豆腐等,做好各方面的物质准备。凡欠债的尽量在十二月还钱,收租的也在年前,收齐租债好过年。
祭祀
过年如同清明节、中元节,祭祀祖先较为隆重,早上供茶、供糕粑,下午三时以后先供全鸡、全鱼、猪肉,再以熟菜供奉。同时以三牲供土地、猪栏、牛圈。曾在某庙许过愿的,要进庙酬愿。以石、水、火、木为养娘的,要亲临其地祭祀。
贴对联
过年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换“香火纸”,在大门、灶屋贴对联,在耳门、畜圈贴红条,以祈来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西岭新合瑶无人写联、则于大门、耳门、猪栏、牛栏、水枧、石头、古树上贴红纸以示喜庆。1980年代以后,渐兴买对联回家张贴。
吃年夜饭
晚餐时间要比平日早,再忙也要吃餐安然饭。菜肴也比其它节日丰盛,吃鸡要以鸡椎、胸肉敬老人,小孩吃鸡腿。吃鱼表示年年有余,有的还将鱼尾贴在大门上,吃豆腐、腐竹,表示生活富足。煮饭比平日多,一定要剩一些,称为“压年饭”。过山瑶在吃饭前,先舀饭菜喂狗、表示敬祖,并以狗第一、二口吃的东西预测市价贵贱。大俍人必做一碗米散肉、表示不忘祖先。民谚“过年不洗克膝头,吃饭过餐挨饿肚”,过年这天,一家老少都要洗一个澡,换上新衣过一个“干净年”。
守年夜
晚上,一家老少围坐火炉旁,大人们谈“家常白”,总结一年的劳动成果或经验,商议明年的“阳春”之计。小孩们则希望听“讲古仔”,或猜“秘子”。家长要给每个家庭成员发一个红包,称为“压年钱”。子夜以后以鸡叫为准,到堂屋放鞭炮,迎新年。过年守夜要烧一根大柴,称为“压年柴(财)”。睡觉前,要壅火留“火种”。
关公文化节
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二,系关公庙会日,恭城瑶族自治县成立后又将其定名为“关公文化节”。恭城关公文化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停办,于1995年恢复,自恢复举办以来,每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关公文化节由民间举办,届时,尤其是大祭,数万名群众进行传统民间祭祀活动,同时还举行舞龙舞狮、排灯、桂剧、彩调、戏曲表演及山歌擂台、武术、个人才艺表演和工艺特产商品展示等多种民俗民艺活动,庆典期间,均有5-8万名游客来到恭城,与当地群众一道参加祭祀活。
盘王节
恭城瑶族历来有过盘王节的习俗,各地日期不一,每三年五年一届,举办日期为农历十月十六,全村杀牛宰猪,隆重祭祀盘王,并抬盘王塑像出游,请道师做法事,同时开展演戏、挞鼓、唱山歌、抢花炮、舞龙舞狮等文体活动。2007年农历十月十六广西、广东、湖南等“三省十县(市)”联合在恭城举办第九届“中国瑶族盘王节”活动。活动的内容:有关县代表队文艺表演和游行、彩车游行等,参加活动的人数达数万人次,盛况空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