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慧红8月28号,我从南岬回京,暂别田野。早晨与下山源华哥就一篇推文简略交流,文中关于南岬仙姑庙的介绍颇为潦草,对仙姑庙主神仙姑娘娘刘三姐尚有误读,心中多有感触,情起于心,于是写文。我在南岬调研一月有余,仍不能穷尽其历史面貌、文化意蕴,且以此文致敬历经四百余年历史沧桑的仙殿、歌仙与歌节。
南岬仙姑庙坐落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银殿山脚下,这里山环水绕,四季宜人,庙址位于平安乡以北南岬河畔,隶属于下山源村第四支队,距县城约四十公里,始建于明朝,具体年月不详。庙宇厢房的墙壁上镶有历代古碑,其中一块约嘉庆年间的石碑记载“刘氏仙姑娘娘一庙创自前朝”。2008年重修仙姑庙时刻碑曰“坐定详查南岬仙姑庙始建于明朝末年公元1608年”,然我在仙姑庙调研期间,尚未看到这一推论的确凿史料,但可以推算庙宇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清光绪年间恭城县志中对本县仙姑信仰及祠堂庙宇等有诸多记载,彼时人们的仙灵信仰风俗之盛可见一斑。县志第一卷中,第二十八页壇字章有记载曰:“南【土叚】仙始庙在城东三十里树木清幽俨然仙境天旱祈雨屡应”。古碑中,最早有康熙五十三年的碑文中记载,康熙四十七年六月时高温天旱,黎民百姓虔心斋戒,准备了三牲(鸡、鱼、猪)酒礼前往刘三妹仙姑娘娘殿中求雨,神灵感应当日赐雨,百姓有所依,有信士钟世英组织集资于壬辰年十二月重修仙姑庙。
目前仙姑庙保存完好的22块古碑将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民国等建庙修庙、祭祀祈雨的历史面貌展现给世人,四百年时光流转,仙姑庙数次被毁,几经重建,昔日祈雨之所如今已是拜神祈愿之堂、节庆观光之地。民间流传着许多仙姑娘娘的传说故事,她像一个朵开在瑶乡的花,风雨不败,芳香沁人。
每年的七月初七是仙姑娘娘刘三姐的寿诞,当地人称为会期,期间仙姑庙迎来四方香客,自初一至初七,信客不断,游人如织。庙里供奉六位神灵,上殿为仙姑刘三姐、观音娘娘、婆王娘娘,下殿为药王爷、财神爷,庙堂外有土地神小庙,仙姑庙内外均设香台,敬奉天地神灵共三十余位,庙里的四位管庙人每天早晚焚香、三餐烧纸,每日打扫神龛,敬奉酒水,一般是米酒、柑橘叶水和油茶。
近年来,仙姑庙发展日新月异,几乎每天都有香客来访,人们到庙里进香烧纸、祈愿还愿、求签问神、唱歌会友,更有寄情山水、虔诚信仰者来此小住修养身心,诞期更有民间班底搭台演出,热闹非凡。今年的仙姑诞辰在8月28日,然而庆典活动则是从8月21(农历六月三十)便红红火火地开始了。这一天,庙里的两位阿姨及村里的女人们开始为各路神仙剪五彩衣及兵马等,她们用五色彩纸剪出男女两款衣服共360多套,此外要为仙家们剪制管帽、游船、刀、箭、战马、战旗等,虽然每年都有香客集资购买这些衣帽饰品送进庙里,但仙姑庙依然年年坚持着这项活动,在这样的简单而虔诚的活动中,大人孩子都沉浸在筹备节庆的庄严与喜悦里。
图/剪五彩衣农历七月初一这一天,要将赶制的新衣服化(烧)给各路仙家,连同香客们送来的衣饰物品整理妥善,由庙里的主事仙婆选定吉时,燃起香、纸,唱起山歌恭迎神仙们下到凡间。一箱一箱的香纸、符画在祭坛慢慢烧去,最后将五彩衣及兵马等慢慢化给神仙,整个活动持续两三个小时,其中焚化仪式约一个小时之久,期间仙婆们一直手持香束、高唱山歌。
图/化五彩衣(众神)
图/化五彩衣(给社王)
初三则要为仙家们洗脸、净身、换新装,通常是由经常为庙里做事的仙婆们来进行此项活动,一般人不能随意触碰神像,因此为每年初三、四,为娘娘及众神洗浴这天起,庙里就住进许多帮忙操办寿诞的信众们,她们不计回报诚心服务,直至诞期圆满结束。这一天,她们将烧红了的铁秤砣放在柚子叶上,以米酒淋之使其烟雾升腾,谓之“去味”,通常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也进行这项活动,目的是去除庙里的邪气杂味。当地民间常用加了柑橘叶煮开的热水来为神仙们洗浴,并洒在庙内四周,认为这样能除尘辟邪,并将神龛也一并清扫擦洗,神仙们换下的旧衣帽饰品等则要在整个仪式结束后一起化(烧)掉。
图/去味
图/柑橘叶子水
图/换新装新鞋
今年的寿诞期间有法师作回龙法术,这种法术是为了祭祀水龙王,以保四方安宁、风调雨顺,虽不是每年都进行这种法事活动,但亦是常有之事。整个回笼法事阶段有八至九套法事,包括请龙水、请众神、(武教请神)吹牛骨、念经文(呈表文)、激降、念经(请祖先)、招兵、施孤(孤魂野鬼)、上表文,有时也可适当调整顺序,每段法事打鼓念经,做完一套法事有一段时间休息再继续进行,通常是由当天傍晚做到第二天凌晨。
图/回龙法事
图/请龙水
然而今年的回龙仪式与往年相比又有不同,由山路进仙姑庙途中有一条小河,河上新修了龙王桥,路边为捐资信客修了公德碑,初三夜里十一点半,准时从仙姑庙出发,带上三牲(猪肉、活公鸡、活鲤鱼)前往桥边祭龙王为石桥开光,整个仪式持续近一个小时,期间由大法师为相随同去的信众发福米,不少信众带着塑料瓶和水桶从龙口接开光龙水,认为这样的神水能够祛除一切疾病带来健康好运。
图/敬龙王
初五、初六是整个诞期的高峰,香客挤满了庙宇,许多仙婆为信客们求签打卦问仙还愿,香客约两千余人,仙姑庙为这些客人们备办流水席,妥善安排食宿,更有临近乡民来此趁着庙会售卖山里特产。下山源第四支队的村民几乎都来到庙里维持秩序操办相关事宜,平安乡的应急小分队全程参与,分工协作辛苦奔波,乡派出所也分配出警员来到庙里应急。
图/洗脸净身
期间,有许多娱乐演出恭贺仙姑姑娘诞辰,唱山歌是古已有之的惯例,男女老少均着盛装欢度这一节日,他们在树荫下唱起山歌,你答我应,此起彼伏,笑声阵阵,欢乐满满。 山歌是仙姑信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文化因子,古时人们徒步赶路来到仙姑庙朝拜敬神,进香许愿等活动之后便在庙宇附近歇脚,山里的乡亲们或席地而坐或倚树而立,这一群那一片,偶或有结伴对歌的临时比赛,大家共同唱起山歌祝神娱乐,有时傍晚返程,有时彻夜欢歌。而今的仙姑庙建有厨舍厢房,人们在这里拜神敬神、欢度仙姑寿诞。
图/唱山歌为了筹备农历八月的山歌会,仙姑庙搭起歌台,诚邀四方歌者报名参赛。赛期拟定在农历八月初一至八月初三,报名的选手需在报名处登记信息,并现场接受考核与瑶家小妹对歌,引来香客围观加油。
初七为仙姑生日,但这一天仅在仙姑殿内摆上供品供奉娘娘,香客依旧挤满了上殿、下座,日常的敬神祈愿依旧进行,而娱乐活动则已结束。
图/初七敬娘娘纸短情长,在南岬的生活固然有几多不易,但更多的是收获与欢乐,离开南岬启程回京时,与众人相拥告别,不禁挥泪。
图/应急分队合影
图/派出所警员
图/瑶乡合照
图/售卖特产那里目之所及尽是山,有一山一山的老树;那里有云雾缭绕,像梦境一般美好;那里的山泉灵动,乡民淳朴;那里流传着动人的故事,穿越时空,余音袅袅。
那里是南岬-----仙姑庙。
作者:杨慧红(中央民族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