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月杮滞销,牵动了很多人的心。连日来,作者再次走访当地的果农果地,发现很多月杮仍挂在树上,无人采摘,有的甚至掉落地上,铺成了红地毯。 上月,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以“洪水下的柿饼危机”对桂林杮子滞销,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这几日,作者来到桂林的杮子种植大县--恭城瑶族自治县,在其莲花、西岭等乡镇看到,仍有很多杮子,挂在树上,无人问津。 果农称,这些杮子已“过期”了,意指熟透了,不能摘下做杮饼,也没人愿意要了,“可以吃,但人又能吃多少呢?”于是,杮子园里,成熟的杮子坠落,已成地毯。 在走访红岩村、龙田村等村庄发现,很多杮子熟透在树上,果农不愿意采摘,而有的杮子树下,已经铺成了杮子地,有的甚至直接倒在沟里。 恭城种植面积近19万亩,1996年就获得了全国唯一“中国月柿之乡”的荣誉, 每年有三分之二是销售鲜果,三分之一做成柿饼。截止2017年12月初,恭城还有近10万亩的月柿没有来得及采摘。当然,后来,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卖掉大部分。 究其滞销原因,无非是价格和雨水两大因素。2017年底,恭城当地月柿柿饼是2.8元一斤,鲜果最低约5毛一斤,前一年同样品质的柿饼卖到5.5元一斤,鲜柿卖到1.5元一斤。价格的差异,让很多果农不想摘果,有的果农还说,“请人摘果,还不如出去打一天的工。” 另外,在采摘期,天公不作美,连续下雨。柿子出现开裂,黑色的水纹果增多,影响到果品。而当地政府也采访多种方法,给予帮助,比如鼓励直销,给外地水果费车费、价格补贴等。 截止2018年1月27日,虽然大部分杮子已销售出去,但还有一部分仍在树上。果农无心摘,摘了还亏人工费,干脆就任其挂在树上,落在地上。 当作者走到杮子地里,村民甚至说,让作者随便吃,吃不完还可以兜着走。正如村民所说,一个人又能吃多少?这么漂亮的杮子,实在令人痛心,但愿来年果农在丰收之余,能买个好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