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青草文学 于 2013-2-21 17:38 编辑
年的随想【散文】 瑶乡的年似乎来得很早,每年都如此,还在距离年还有近二十天的时候,街道上已经弥漫起年的味道。 先是在视觉上的冲击,大街小巷以大红为主题的喜庆色彩在蔓延,那是紧抓商机的摊贩挂出销售的红灯笼、年画以及对联。
走在大街上,你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人群大了、人流挤了,并且人流中的衣着添了五颜六色的缤纷。这个时候的人群年龄跨界最大,老中青少年幼儿都不缺席,他们或悠闲或奔忙着汇合成闹市巨大的群体;人群衣着对比大,天南海北回来的人,他们并未脱掉在外的服饰,人群中的语言丰富起来,读书的,他们着各地时尚的校园青年装束,讲流行语说网络话甚至有他们的专业语言;在外地打工回来的也是这个支队伍中鲜明的一支,小伙子小姑娘不管在外一年混的咋样,要回来了,即便没有钱,也会问同伴借一些赶挤着长途车回来,小伙子抽着大家羡慕的牌子烟卷,哪怕再出去时没有了路费,也能厚着脸皮问父母讨要,而此时的父母,都会很宽容解囊,过年了,就图个快乐与团圆嘛。 年节中最让人留恋的是人们那一张张轻松喜悦的笑脸,放假了,开怀的玩个够!睡懒觉的,熬通宵的,都少了约束。年,让人们崇尚自由的心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释放。 如今的年轻人,在对年节的理解和过的方式上虽与老传统有了一些差别,但是,对年的向往,对归家的热切与对团圆的愿望,却是一致的。年轻在外的小青年,即便他们回来忘了对父母孝敬的礼物,以年的名义,长辈不会去计较。或许,要是打工一年不归家,邻里猜疑的话题可能才是最让父母最劳于应对的。谁让咱们是有着黄色皮肤的中国人呢?这叫民族传统民族特色或民族惯性,这不是一个人或一个时期能够轻易改变的。 如今洋节很多,甚至有逐步“侵入”我们生活的趋势,但是,洋节的气味再浓,也盖不过我中华民族千年传统的“年”节,因为这才是中国所有人的节日。 在我们这群中年人的眼里,无论是年或中秋或清明,虽每个节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但是这一切都紧紧的围绕着“团圆”主题,无论是祭奠祖先或人为赋予节的种种含义,都离不开人对亲情团聚的向往与膜拜。 人生几十年,无论你在外发达也好,贫穷也好,最不能改变的是你对父母亲情的眷念、对故土的依恋。心系亲人、心系故土,才有了这面对年节千里奔波、万里跋涉背后无数的苦乐故事。 我自学校毕业后就到县城工作,一晃快三十年了。除却工作原因,我一定不会拉下父母让他们独过大的年节,我们姊妹有四,我不管他们几个回不回家,我,一定得回去。当然,妻子不一定听我的,她说她也有父母的,要带孩子和她的父母过,我说你有哥哥的,她说父母也生了我的,即便这样一闹,最后我妥协,那我就一个人回家过吧。我想,这没有矛盾的,要是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孝敬好自己的父母就行了,因为,要说关心父母,最贴心的当是自己的儿女。 面对风烛残年的父母,年节回家看望一回是一回,在和谐的团圆氛围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对团圆的心悦,我能读懂他们他们脸上看儿女长成的喜悦,我能体会到他们对家味年味的崇拜与感恩,也就是在这种氛围中,我逐渐的喜欢了年味,喜欢了年节的团聚。 人生短暂几十年,转瞬即过。活在当下,珍惜眼前,孝敬父母,善处亲情,这就是年节最美的含义。 我想,我会打造属于自己的年,在每年的团聚中,对自己一年的工作作一个总结,对未来的年作一规划,在规划中打造灿烂的人生。 年味,是团圆喜悦融合的开心果,是每个人都向往的美味佳肴牌子菜,团圆这个主题,已是千年沿袭,想来,今后也不会改。这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特质。 写在新春,祝福新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