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纪德 恭城地处桂东北湘桂交界之地,瑶、壮、汉族为三大世居民族。对于壮人的研究,与瑶学研究相比,同样重要且具意义。 一、壮人称谓与恭城地域 笔者经过多年的调查认为,在现有居民中恭城没有土著民族,恭城壮人主要来自于明代。那么,恭城在明代之前是否居住过壮人?恭城与平乐和江永在建制上又有什么关系?为此,这是本文首先须探讨的问题。 (一)壮人称谓变迁 1、先秦时期称谓 壮人先民于先秦古籍中的称谓主要有过瓯、骆(路)、仓吾、损子、产里、句町、濮、夜郎、毋敛等;“交阯远在百越之表……,其部落十有五焉”。这些“部”,有的可能是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有的可能是军事民主制发展阶段的部落。 “仓吾”:又作苍梧,“于楚则川号汨罗,在汉则邑称零陵。地总百越,山连五岭”(史通、疑古篇),又云苍梧国“自广东至湘潭”。苍梧人居地包括了广东肇庆、广西梧州、湖南永州一带,即古零陵地。 “瓯”:又作区、呕、西欧,是岭南百越中古老而强大的部落。其地望,北接桂国,东与仓吾为邻,西迄桂西,南至郁、邕、右江一线与骆越交错。 “骆”:即骆越,亦称路,与瓯齐名。其地理,北与西瓯交错,南到中南半岛,东到番禺西南,西接句町、夜郎,居地广袤,为今壮语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的分界线。 “桂国”:因多产桂树(皮)而得名。其地位于桂北。北到湘南,南迫桂江,西至融江,东接仓吾。战国末年,并入西瓯部。 “损子”:《异物志》称:“乌蛮在南海郡之西,安南都统司之北,即乌浒蛮也……”。分布于郁江中游一带,夹在瓯骆之间,即今南宁地区东北部,玉林及钦州地区部分。 “产里”:亦称产国,常与损子并称,即所谓“乌蛮国、乌蛮、古损子产国,即乌浒蛮也”。可见损子、产里地望相当,主要在今玉林地区。 “句町”:又作构町,战国时古国名,立其国者,当为濮越中之句町人、句町部。考其地望,“今云南之广南、富州,广西之西隆、西林、凌云,百色诸地即句町县地也”(《新纂云南通志》) “夜郎”:战国至西汉时西南最大的邦国。系百越中竹部落所建。其地望包括红水河中游,即今广西天峨、凤山、乐业一带。 2、秦至隋时期称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经过连年征战,先后灭掉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大强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始皇廿八年(前219)冬,调集50万大军,向岭南推进。历经三年征战,统一了整个岭南地区。然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将其地置于秦王朝的行政管辖之下。据专家考证,桂林郡在今广西桂林市,其范围包括今桂林地区中部和南部,柳州、河池东北部,南宁地区中部和北部,玉林地区北部,梧州地区西北部及广东西部。南海郡治所在番禺(广州市),东及南海,西抵广西贺县,北与桂林郡东界交错,北至今韶关、南雄、乐昌。象郡治在越南北部,其地东自广东湛江、海康,西至今越南中部和北部,北起广西右江一线,南抵越南富安省南境。 汉初延秦制不变,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平南越,置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交阯、九真、日南九郡。其中苍梧郡驻广信县(梧州市),领谢沐(江永县西),高要(肇庆市),封南(贺县西),临贺(贺县),端谿(德庆),冯乘(富川东),富川(含钟山),荔浦(荔浦北),猛陵(苍梧县西)共10县。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后,在壮族先民主要居住区设置广、交、宁三州,其中苍梧郡领12县。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在岭南地区设11郡。南海郡(驻今广州市)领15县,龙州郡驻归善县(广东惠州)领5县,义安郡驻海阳县(今潮州)领5县,高凉县驻高凉县(今阳江),信安郡驻高要(肇庆市)领5县,永熙郡驻泷水县(罗定)领6县,始安郡驻始安县(桂林市)领15县,苍梧郡驻封川(封开)领4县,永平郡驻永平(藤县)领11县,郁林郡驻郁林(贵港南)领12县,合浦郡驻合浦县领11县,宁越郡驻钦江县(钦州市)领5县。 由秦汉至隋,郡县设置不断增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王朝对于岭南地区少数民族统治不断从粗放到严密的过程,这一时期对于壮族的称谓,产生了不少的变化。 “西瓯人”,秦朝以50万大军分5路出兵岭南,唯有从镡城岭推进的一路,在桂林附近遇到西瓯人的顽强抵抗。“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雎,伏尸流血数十万”。表明西瓯人分布较广,战斗力很强。《汉书》载:“……且南方卑湿,蛮夷中西有西瓯,其众半赢,南面称王;东有闽粤,其众数千,亦称王;西北有长沙,其半蛮夷,亦称王”。西瓯人与秦军的对抗,势必遭受沉重的打击。至赵佗建立南越国时(前204-前111),西瓯人仍在活动,三国以后,史籍再没有西瓯人的记载。 “骆越人”,在《史记·南越赵佗传》略有记载,直至初唐仍称岭南土著为越人、百越。隋代谓:“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蜓、曰獽、曰俚、曰僚、曰迤,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越人的称谓保持相当长久,直至清代。 “俚”,最早见于东汉时期,与骆越关系密切。《太平寰宇记》载:“贵州(贵港)连山数百里,皆俚人,即乌浒蛮”。《南州异物志》载:“广州南有俚贼,在苍梧(梧州)、郁林(贵港)、合浦、宁浦(横县)、高凉(广东阳江)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往往别村各有常帅,无君主,恃在山险,自古及今”。至隋“开皇十七年(597)桂州(桂林)俚帅李光仕作乱”。从上引史可知,俚人称谓使用于汉至宋代1200年间,主要分布于广西桂林以南,贵州思南县以东,越南河内以北的辽阔地域。 “乌浒”,族称出现于东汉时期。《礼记》称:“南方曰蛮,雕题交阯。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其西有噉人国……今乌浒人是也”。乌浒人居住地,“万震曰:乌浒之地,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贤曰:乌浒,南方夷号也”(资治通鉴)。据考,乌浒人的分布,北自广西阳朔县,南至越南北部和中部,西达广西横县,东抵广西合浦县。三国以后,乌浒之称在史籍中消失。 “僚”。其称谓首先见于晋人张华著《博物志》:“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僚子”。僚称出现以后,范围逐渐扩大,指分布在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越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往往俚僚并用,后来夷僚、蛮僚、洞僚、山僚并称。僚的称谓从晋开始,直至民国,时间长达1600年。 西瓯、骆越、蛮、乌浒、俚、僚等族称。在时序的先后上,并非上下衔接,有的是交错并存的。这些族称,还会包括今壮族以外其它民族,以至国外的某些民族。 3、唐代以后的壮族称谓 羁縻制度是秦汉至宋元时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施统辖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因于各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滞后,民族的宗教、语言、习俗的特殊,加之边疆少数民族地域宽广、山川阻隔、交通闭塞、开发较晚等,情况复杂而特殊,中央王朝统治势力逐步发展到边疆民族地区时,意识到难以统辖,不得不任用民族首领为官为吏,授以官职爵号,这就是“羁縻之治”,或称“羁縻制度”。 秦代,“凡县主蛮夷曰道,公主所食汤曰[国],县万户以上为令,不满为长,侯国为相,皆秦制也”。汉承秦制,除继续设“道”统治外,还设置了属国和初郡,实行土流两治,即流官治其土,土官治其民。初郡制度一直沿袭至三国两晋。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对归附的“西南诸番及蛮夷”,“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羁縻州这种边疆行政制度,取代秦汉时的边郡和初郡制,以蛮治蛮的色彩更为浓烈。宋续唐制,“自唐以来内附,分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洞”,“推其雄长者为首领,籍其民为壮丁”。分封俚僚首领为知州、知县、知洞等官职,给印记予世袭,拥有自己的武装,呈现出土司制的雏形。元代设置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溪洞军民总管府、土州等土司机构。在壮族地区安抚使、军民总管、土知州等则以壮人首领参任,使土司制度进一步确立和发展。 壮族称谓,宋以后俚、僚仍有所称,但已有新的变化,有称“布土”或“土人”,由“撞”发展到“僮”,还有浓、俍、沙等称呼。 “僮”:于南宋指撞军、撞丁,元代指特定的人们共同体,称为“僮人”。至明代,“撞”演写成“獞”。明洪武二年(1369),“广西行省言,靖江、平乐、南宁等府,地接猺獞,并关隘要冲之处,宜设巡司以警奸盗”。到清代僮的称谓范围扩大,“从桂林以南至昆仑关,猺獞错居,十居八九”。以“僮”自称的有20多个县市。 “沙人”或“沙蛮”:宋代居于广南一带,又“世传此辈原籍粤之西东,元初入罗(平)充实地方,年远相沿,遂化为彝”,表明它们于元代是从广西、广东迁入云南的。沙人之称,明万历三十年仍有“云南沙、侬,攻杀土司,逼近临安郡县”之说。 “侬人”:在唐代侬氏为大姓,是桂西地区比较活跃的势力,北宋时,侬智高率众崛起,震动广西、广东、云南和越南,《宋史》称之为“侬蛮”和“侬徭”。明代称为“侬蛮”和“侬人”较广泛。其自称为“布侬”即“侬人”,主要分布于广西武鸣、平果、靖西、那坡以及田东、田阳等县。云南文山、马关等11县也有此称的人群。 “俍人”:出现于明代,“以其出自土司,故曰土兵,以其有头目管之,故曰目兵,又以其多俍人,亦曰俍兵”。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曾调俍兵前往镇压,后分布在桂平、平南、武宣等地。此后,广东东部的东安(云浮)、西宁(郁南)、泷水(罗定)、广西东部的博白、陆川,到西部的泗城(凌云),北面从广西北部的荔浦,至南部的凭祥、养利(大新)、龙英等县都有俍人。而以田州、东兰、南丹等地为聚居。明世宗时“广西一省,俍人居其半,其三徭人,其二居民(汉人)”。又“俍语与僮同,而声音略劲”,可见俍与僮的关系。 以上先秦至明代各时期史籍中对壮人的称谓,多为他称。随着中央王朝对岭南统治的深入,至宋元时期史学界对壮人的称谓更为贴近,多采用自称。就壮人社会而言,至唐宋时才从奴隶社会渐次转入封建社会。 (二)恭城地域与平乐、江永的关系 恭城总面积2149平方公里,东与富川和湖南江永县交界,南与钟山、平乐县毗邻,西接阳朔、灵川县,北临灌阳县。有学人说恭城属“越头楚尾”,以此界定恭城文化区位。为研究恭城壮人历史,有必要述及恭城与平乐、江永二县的关系。 1、恭城与平乐 《平乐县志》载:“秦属桂林郡地,汉属苍梧郡富川、荔浦二县地,三国吴甘露元年(265)由富川分置平乐县。……,唐武德四年(621)分始安郡,在平乐地设乐州,平乐县属之。是年分平乐县走马坪置沙亭县。……贞观八年(634)乐州改为昭州。证圣元年(695),分平乐县永平乡置永平县。……元大德五年(1031)昭州更名平乐府,平乐属之”。 再看《恭城县志》:“三国时,吴末帝甘露元年(265)置始安郡,富川县又分平乐县,恭城属始安郡之平乐县。隋大业十四年(618),萧铣称梁帝,置桂州,分平乐地,置恭城县,此为建县之始。唐武德四年(621),平萧铣,置乐州,辖平乐、永丰、恭城、沙亭四县,茶城改为恭城。唐贞观八年(634),改乐州为昭州。五代、宋沿唐制,元大德五年(1301),升昭州为平乐府,领平乐、立山、龙平、恭城4县,明、清延元制”。 两志表明,恭城是平乐分出的一个县,而且历属平乐府(州)所辖。直至1958年撤销平乐专区,恭城才改属桂林专区(或市)。因此恭城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受平乐影响极其深远。恭城建县后的人口:据《旧唐书》载,昭州有壮12691人,四县平分各占3120人。又据“通典”记载,昭州平乐县2334户,21419人,人数较唐代增多。至元代统计,平乐府等县有7067户,33820人,平均每县8455人。“桂林、平乐二府大抵山瑶、土僮十居八九,而有户籍的汉人不过十之二三。” 平乐府壮人,于先秦时期,为苍梧或西瓯之称,于汉代有蛮、越或乌浒等称谓。平乐府地近湘楚,受楚文化和汉文化影响较早,在唐代设郡县时,已作正县(郡)设置,壮人汉化要早要快。虽然清嘉庆《平乐府志》记载:壮人“性气粗悍,多佃民田”,但已不作“土著”。在1995年出版的《平乐县志》中,平乐壮族有19996人,占总人口4.95%。同样,恭城土著壮人已不见踪影,只存明代入恭的客籍壮人。 2、恭城与江永 如前叙,恭城于隋大业十四年(618)建县。关于县城驻地,《恭城县志》载为凤凰山脚。民国廿六年版《恭城县志·與图》附注:“谨按荆州风土记载,恭城县旧址在平乐县北津平里虎步江口,有废址在焉。其上有目岩,山高数十丈,下有巨石,近顶左右有小岩,宛如人目、黑白分明。查元和志载,目岩山在平乐县北三十八里,岩有两孔,相对如人目,黑白分明,因号为目岩。惟何时迁入凤凰山,府志县志均未载明,姑俟博考”。笔者经多年考察,撰文《恭城县城初址新考》,认为恭城县城初址在今西岭乡虎尾村。驻地历时335年后,于“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县治迁北乡龙渚市(今栗木镇上宅村大源头)”,历时288年。再于宋景定五年(1264)迁凤凰山脚。因水惠濒临之故,又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迁黄牛岗今址。 恭城与湖南江永县交界之处有一地名为龙虎关,历史上先后有四个名称:汉时称谢沐关,宋代称荆峡关,明代称桂门关,清初改名龙虎关。龙虎关前后更名,与江永县隶属与建制息息相关。据《江永县志》载,汉元鼎六年(前111),在县西南置谢沐县,属交州苍梧郡。三国吴甘露元年(265)至南北朝,谢沐属临贺郡。隋开皇九年(589),并谢沐、营蒲为永阳县,属永州总管府。唐天宝元年(742),改永阳县为永明县,属道州。宋熙宁五年(1072),废县为镇。元佑元年(1086)复置永明县,属湖南路道州江华郡。(1956年改永明县为江永县)明洪武元年(1368)属湖广布政司永州府,又据史籍记载,明洪武二十七年广西桂林右卫指挥佥事韩观以全州远湖广近桂林为由,上疏将全州划归广西,永州划归湖广。自此永明成为湖南南陲一县。 按以上记载分析,汉代谢沐县驻今江永县西南,约为桃川镇一带,则恭城北面(今观音、龙虎、栗木),当为谢沐辖地。龙虎关于汉代的称谓,或许是因县而名。当宋初将这一地域划归恭城统辖时,为便于治理,只得将县址北移龙诸市。宋史载称栗木一带为平原,其河流为平川,与永明之桃川溪和桃川平旷之地形成并称,均为盛产米粮之地。此时,谢沐关长峡,可能因其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而更名荆峡关。 宋末景定五年(1265),恭城迁址茶江河畔凤凰山前,疑其因有二:一为水道之便,以利平乐府统辖;二为恭城辖地变动,将桃川一带划归道(永)州,将平乐东境(今莲花、三江)划归恭城。至明洪武廿七年,永明划归湖南,荆峡关成为湘桂交界之关,故改称桂门关。龙虎街北段“湖南街”,于清乾隆48年(1783)划入恭城。 恭城与江永、可谓“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县境之北都庞岭逶迤南下至龙虎关峭壁而立,形如虎视;县境之东萌渚岭自南而北蜿蜒而上形似龙腾。清顺治四年(1647),南明王踞靖江(桂林),派湖南永州副总兵曹志建驻守龙虎关,道州副总兵汪大捷亦在湘桂交错之处分置五营,联合抗击清军。荆峡关亦在此时命名龙虎关,其军事地位自此显观。发源于恭城三江乡古木源的茶江,向北进入江永的源口,桃水(古称沐水、乐州)、粗石江,再返回恭城。秦汉时期,湘南永州壮人属西瓯、骆越,民族渊源关系十分密切。至今在语言上,无论是桂林官话,还是平地、过山瑶话都几乎同音同调。与此同时,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也大都经过湖南江永(或灌阳)而后进入恭城。 二、明代壮人来源与安置 (一)壮人来源 自2000年以来笔者在做瑶族调查和研究中,也横向调查汉族和壮族,凡较为聚居的村落和姓氏,都尽量了解其历史来源及文化现象。因此认为:恭城无土著,尽皆客籍。恭城居民主要来源于湖南、江西、广东、福建等省以及广西境内各郡县。 1、廿三姓壮人 民国廿六年版《恭城县志·第五编·前事》载:“明洪武初,势江源贼目梁天朝、湖南贼首雷虎子、马公三等叛党由八角岩谋叛,攻破城池,杀戮官吏,全州、永明二官均被害”。这是恭城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事件,造反原因不明。县志所载梁、雷起事地点都在八角岩(今西岭八岩)。据查阅民间壮人族谱所载:东乡壮人多把梁、雷起事联在一起,西乡只提雷虎子。梁天朝于明初首先起事于势江源二石浪(今杨梅村),雷虎子继后起事于八角岩,被镇剿后曾有联合行动。洪武之初,皇朝军队东征西战,无暇顾及地方,而平乐府兵力不足,无力镇剿,只得派县境族老周福谦等配榜前往(河池)庆远府招募僮兵。县志载:“有莫祥才者,山东人也,统带庆远府之河池、宜山、南丹县等处之黄韦陈周石唐欧赖莫贲谭覃徐祝陆廖雷马梁蒙容李罗等二十三姓之药弩手三百,民壮五百,将贼剿平,克复城池,即以功授莫祥才白面寨巡检司,其弩手民壮,约给地方租税、俾子孙永享焉。现在李廷琦之始祖李法人其照犹存”。 按县志所载,尚有四个方面须补充或考析的:其一,壮人县籍。除莫姓祖籍南丹县以外,石唐李陈赖韦梁等姓谱载均为宜山县。其二,复招壮人。二十三姓并非一次性同来,据杨溪《韦氏族谱》说:“圣旨榜谕抄腾,蒙奉三司会同官吏与老民周福谦、周万三、欧用诚前赴庆远府宜山县河池州复招乡兵壮老,蒙赏军功。谢明亮、廖公洞、黄明显、谭公亮、王公段、覃公柳、罗公胜、欧公模、石公曹、都督壮老闭公定,都督壮老韦公缘等……”。关于十兄弟的提法,莲花罗带堡老人回忆说,祖先十人结拜为兄弟,分别叫做陈公边、覃公云、韦公柳、唐公顺、黄公相等。其三,战事延续时间较长。梁、雷义军被壮兵剿镇以后,并非“将贼剿平”,而是分散游击,藏匿深山,使之不能克服。官府只得派员到永州府和广东封开县招募瑶兵到平川源,岛坪源征剿。其四,史载有漏。二十三姓壮人并非定数,如在“十兄弟”中,尚有谢明亮、王公段设有记载,其后裔现仍定居恭城。 2、大梁十三姓 所谓大梁,即为“大俍”或俍人,是明代恭城壮人的第二个称谓。大梁十三姓来自于柳州雒容县,于明弘治元年(1488)被招募为堡兵,主要安置于南坪江、黄埠、枝柳、欧寨等兵堡。其姓为潘骆秦韦余明李梁康郑黄路江,除郑、王姓尚未查证外,其余十一姓后裔多落居县境。 3、新会壮人 这部分壮人人数不多,有陈、陆、黄三姓,且隐设在廿三姓之中,很难分辨,据西岭费村陈绍堂(90岁)介绍说,祖公叫陈礼涛,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6)由广东新会县来到恭城,先住南坪江、第三代三兄弟,桂朝在莲花坪岭,桂选到西岭岭脚,桂茂住西岭寨脚,我们是还莫王愿的。 综言之:明代壮人来源从时段上说一是明洪武年间即从洪武元年至洪武二十年(1369-1389),二是明代中期由景泰元年到弘治元年(1450-1488);从地域上说,主要来自于广西的河池、柳州以及广东新会;从姓氏上说,有交叉性即同姓不同宗,共计32姓之数。 (二)壮人安置 为加强封建国家的武装力量,明太祖仿唐代府兵制,参以元法,颁行卫所制度,使卫所遍布全国州府。在岭南壮族地区,左州、左县推行土司制度,实行“以夷治夷”政策;在正州、正县则推行巡检制和堡兵制,以保境安民。因此,恭城在整个明代的军事布局与壮人安置如影相随,壮人成为地方主要军事力量。 1、分防边关要隘 明洪武年间梁朝天、雷虎子造反,官府招募800僮兵前来镇剿,其后携家带口入居恭城,对这批“军户”,官府主要是从剿防两方略上布局安置的。 ①要地安置 恭城之东南面,古称上东里或上东乡,含今莲花镇和三江乡。其东北界湖南江永,正东交富川,东南接钟山县,西南临平乐,可谓五县交界之地。如前述及该地可能在宋末时划入恭城,势江源为过山瑶聚居区,是梁天朝造反之踞地,南坪江则人烟稀少,且战乱不断。故此,南坪江成为首要安置区域,据壮姓谱载或民间传闻,外置他地的壮人,大多有原居南坪江的经历。 恭城西乡之西,由岭脚村以下,西南有门楼、下宋村,正北为新合四瑶村,以八角岩为中心,古称下西里或下西乡。民间有“芦荻架桥五千里(岭)倒地葫芦八百(岩)村”之说。既是平、恭、朔三县相交之地,也是雷虎子举义之处,军事位置较为重要。安置该处的壮人主要有陈、莫、梁、韦、唐、周、欧、梁等姓。以八岩为中心分置于今八岩村、下宋村和门楼村(含苦竹)。尤以下宋村分布为多,分别有下莫坪、上莫坪、莫家坪和上、下宋等处。下西乡壮人普遍敬奉莫一大王,酬还莫王愿。下宋村还敬奉壮人(韦)如俊公,立庙以祀。 ②关隘边境安置 恭城关隘主要在县北。据光绪十年《恭城县志》载:“龙虎关,县东北七十里,九域志恭城有荆峡、松门、永安三镇(旧志),今龙虎关即荆峡镇也”。“二水源,县东北八十里,崇山鸟道通永明鸟栏堡,康熙四十三年(1704)知县张载龄捐田招兵耕守”,“二九源,东北八十里,崇山鸟道通永明鸟园垒,亦通马骝源……即今之水源堡也”。“栗木关,县北一百里,楚粤往来间道(李志)”。龙虎关驻兵防守,自不待言。今仍居于上枧村布结屯的韦姓、居于龙岭村源头的韦、蒙、贲等姓先祖即是明初派驻边关的壮人。 边境安置主要是于平乐县接壤各处。据民间调查和参阅史料,恭城与平乐接界之处可谓犬牙交错。前已述及南坪江及八角岩,此不赘言。明成化十三年(1477),县城由凤凰山脚移址黄牛岗(今址),武庙往南50米起,城背岭后的西河村,以上以西河为界,左往苦竹河上溯至车田,往右澄江至虎尾村岩底榨,此境皆属平乐之津平里(半边渡以上)。而今之洲塘村旧属平乐地,其地又跨河插入恭城与黄埠(堡)隔山相望。于是在该线的下里垌、洞尾、虎尾、黄滩、费村皆先后安置了壮人,主要姓氏有韦、李、江、梁、陈、廖、骆、陆等姓。 以上这些壮人,主要以“赐税地方”,定居耕作进行安置,相当于屯兵性质,壮丁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剿防结合。特别是明初阶段,针对“聚则成军,散则为勇”的梁、雷余部起到较大的打击和震慑作用。 2、设堡募兵屯守 光绪县志载:“明守城兵十名,又城池堡队兵三十四名,关厢堡队兵三十二名,柳枝堡队兵十四名,三门堡队兵十六名,漫滩堡队兵十名,六岭堡队兵十四名,清水堡队兵十一名,势江源(巡检司)添土舍一名,土兵十三名”。以上的所载之“兵”,可谓明代恭城地方部队兵员。其时县城仍在凤凰山脚,守卫县城的有城池、关厢、漫滩堡,起拱卫作用的有六岭堡、柳枝堡和三门堡。 该志又载:“洪武末土寇雷虎子作乱,蹂躏地方。永乐二年拨军屯田,设寨堡守卫东西北。十九年屯护民耕种,东南草坪堡,正南燕子堡,西北城池堡,东北县后堡,正东关厢堡,山旗堡,马屎堡。白面寨巡检司,势江土司,大湾堡,老军堡,罗带堡,清水堡,永镇堡,柳枝堡皆是也”。 此载表明这些兵堡为明永乐年间所设,所谓“拨军屯田”,实际是以招募壮兵,充作军户,实行屯田。据民间调查得知,兵堡设置时间主要为永乐到弘治年间,兵堡数量也远非如此,为便于考析,特按方位说明如下: ①县城周边:漫滩堡处西南,疑为今恭城后街地;正南燕子堡,即今之燕子岩屯;西北城池堡,应为今茶江大桥东岸傍;东北县后堡,应是今之平安乡路口村;正东关厢堡,应为今之平安乡桥头村;东南草坪堡待考。以上共六堡。 ②上东乡:分布于南坪江两岸的有:马湾堡今属岩口村,与平乐同安乡交界;镇东堡,处今门等与东寨村之间,属门等村;山旗堡,位于独石与凤岩村交界处,属独石村;马屎堡又称马岭堡,位于今莲花中学处,无村落;老君堡,即今老军村;罗带堡,今属坪岭村;另加明万历年间设置的凤凰堡,共七堡。 ③中东乡:除县城周边兵堡外,还有庄埠,后称庄子埠,其地接平乐,又临茶江与黄牛岗对望,弘治元年设,广东阳山吴姓仍居斯地,今属恭城镇庄埠村。黄堡改书黄埠,亦为明弘治元年所设,今属平安乡黄埠村,该屯易、余、莫姓皆为堡兵后代,地名存兵仔滩、掏马坪可佐证。三门堡,位于黄堡与白羊交界之处,后移白羊,民间有白羊堡之说。共三堡。 ④上东乡:古之上东乡于茶江东岸,由白羊至九板桥,史载无堡,宋之荆峡寨可能设置于九板。该地北通龙虎关,东有小道经燕子山通湖南江永,清代设汎兵7名于此。明代及其之前今龙虎、狮子二村(含石盆)属北乡。 ⑤北乡:明代由六岭以上称北里或北乡。六岭堡为北乡与西乡交江处,亦为灌(阳)—昭(州)古道水陆交通相汇之地,设堡时间较长。水源堡,处今观音与栗木交界处,今属观音乡观音村。桥头堡,地接灌阳崇顺司(观音阁)今属栗木苔圹村。共三堡。 ⑥西乡:宋代设巡检司,明初相沿,明中废弃。其境仅柳枝堡。 ⑦势江源:由势江河之山狮角沿江而上至三江乡泛称势江源。黄泥堡,位于今河口附近,属莲花镇龙围村。石口堡,位于三江乡石口屯前田垌处,现存俍公庙、俍公田等地名。茅塘堡,立于三江乡茅塘村。三江堡兵被该地瑶人称为“浪人”或“浪公勉”,于清初分别徙往广西钟山和湖南江永县。共三堡。 以上所列共为24堡。堡兵以壮人为主,亦不泛汉人,兵堡延续时间,几乎相伴于明朝278年。至清代后期,“存六岭,水源、凤凰三堡。” 3、把守山源峡口 明初为剿雷虎子,招来广东肇庆府德庆州封开县瑶兵,其后即落居恭城。先在西河一带,而后沿河上溯,分成两部分别居于苦竹河,澄江河两岸。其后辈在几百年后仍能回忆说曾在苦竹,盘岩、黄滩、杨家洲等处居住过。景泰元年,官府为加强对该瑶兵的控制,即动员他们进入县西部海洋山区“把守隘口”,并赐予山场地界,任其“刀耕火种”,繁衍生息。这些瑶兵及其眷属,往西走的进入平乐,阳朔县的大源和小源(1935统归阳朔称龙尾瑶);往县境西北走的进入今芹菜源、小源和大源;往正北走的则进入瓮塘源、岛坪源、苏陂源等处。据西岭乡新合村《瑶目万历二年石碑古记》分析,在整个明代,他们曾在官府的指令下,由瑶目统带,出兵剿杀,围追堵截匪盗,无数次地建立军功,同时也得到不少赏银。 当这些广东过山瑶陆续进山以后,大约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官府采取“以夷制夷”政策,在各山源峡口,再次募集壮人屯驻其间,以防瑶变。 ①,白石峡口,即今西岭乡八岩村白石屯,为大小二源出入必经要道,壮兵则驻扎于白石和老寨,互为辖控。白石村有一座石山,山中有一个洞,洞中有一座庙叫银山庙(盘王庙)。瑶人进山以后,壮人承接祀奉。据康熙五十九年《重建银山庙碑记》所载,计有陈、贲、韦、石、莫、黄、刘等7姓,共29户捐资筹建,并有7位瑶人奉献杂木瓦粱。这里是我的家乡,小时听老人讲古、该地“出半边胡子反王,皇兵来剿”。还有“牛拖金马拉银,富贵那赛贲家人”的歌谣,反映出贲姓是壮人中的首富。大概在乾隆时壮人真的出了什么问题,被官兵镇剿,逃得不知去向。卢、邓、莫、文几姓民户,都是由附近迁入“填空”的。 ②,双溪峡口,地处澄江(岛坪)源口峻山水库大坝下游3里地今属西岭乡杨溪村,。双溪原名毛陂车头村,县官巡境时以王姓六世祖王儒大号“双溪”而更名。该地曾居有王、韦、贲、廖、谢、石、秦等数姓壮人,清代迁居杨溪、凤凰、阴家立屯。 ③,苏陂峡口,地处苏陂源口,旧属西乡,今属嘉会乡苏陂村。曾居有贲、谢、韦、石等姓壮人。 ④,淌江峡口。古属北乡今属栗木镇大营村。大营村得名,来源于驻军。据民国廿六年《恭城县志、宦绩》载:“戈戴斌、字公楚,洪武初指挥使,护靖江王来粤,永乐二年(1404)奉拨军下屯,护民耕种,委镇恭城十九屯屯总,遂居朱家寨。”又据《明故始祖云骑尉袭爵乡官万公讳守镇墓志》:“……三世即始祖公讳守镇字建勋,妣熊氏。袭爵乡官,世职云骑尉,奉檄来恭管辖淌江等处屯粮任务。”两件资料表明,桂林卫所的确派出了一支小部队在此屯垦驻防。“大营”,“小营”今已成为村落,“军田弄”当是军队开垦的田园。“护民耕种”是该部任务之一,防控瑶人也是其军事目的。今栗木镇苔塘、上枧、大营、五福、建安数村均处县北海洋山边缘,宋元时期曾有不少过山瑶人聚居。苔塘村马眼屯曾设有“瑶目”,上枧村莲花山顶有一座莲花庙,碑记有50户盘姓瑶人捐资名单(后该瑶不知去向)。俸姓始祖三兄弟,有“俸富大居(三江)俸头寨、俸富二居(栗木)淌江、俸富三居(观音)蕉山”的传说。五福村欧寨也是瑶人聚居村、曾祀奉婆王二姐,还有六月二十三日抬婆王出巡的“会期”,民间反映大俍人明家等住过该村,后来迁走。 海洋山边缘有一条灌(阳)昭(川)古道。其走线是:定岗坳—桥头堡—上枧—淌江—欧寨—六岭堡—豸游—苏陂 —朝川—双溪寨—(过河)龙角山—小黄埠—八角岩—牛坪厄,而后进入平乐地界。由此看出,这条古道曾设置了一个兵营,三个兵堡,四个壮人驻守点。它的布局除军事以外,还有商贸、文化等多层意义。 4、津关制与里甲制 ①津关制 宋代“凡地方阔远皆列巡检一处”元代因之。其时恭城已有巡检司,即镇峡、永镇、松门三镇。明洪武年间,卫所制度进一步加强,遍布全国各地。州郡设卫所,县设百户所,其下再设巡检。“洪武初年,广西地接瑶僮、始于关隘要冲之处设巡检司,以警奸盗”。据民国《恭城县志》载:“明永乐二年(1405)拨桂林中卫、左卫屯戍恭城,派驻守城兵10人,置22堡,派驻堡兵279人……”。各堡兵员,除城池、关厢有30多人外,其它兵堡在10人左右。堡兵为地方“军户”,世代为兵。军户出正丁一人为兵,约45岁左右退役为民,再由余丁补充。各处巡检,则统领地方堡兵和防务。恭城镇设有白面寨、镇(荆)峡寨、西岭寨、势江源几处巡检司。明代有九品官阶制,巡检为九品,是最低的一级。 白面寨土巡检,是明初最早设置的巡检司。若梁天朝造反在洪武二年(1369),则白面寨土巡检则应在洪武三年设置。最初以莫祥才任土巡检,一方面奖其军功,另一方面则辖其土兵。二世莫以淋,袭职土巡检,三世莫鲁,仍袭其职。四世莫纯,“因瑶民服化,减去土司之缺,不复袭其官,恩诏以七品,用为交趾令”。实际上是明永乐年间实施“改土归流”的原因致莫纯“不复袭其职”而“用为交趾令”。莫氏土司三代世袭,时间只有40多年,而被朝廷委派的“流官”所替代。土司驻地“白面寨”考为今莲花岩口村周家湾。其证一:二世祖莫以淋葬于该地。早年笔者到岩口调查,老支书周某以为我是祥才公后裔,曾说你们莫家老祖宗葬在我们村后岭。祥才公可能在明初带兵外出征战,客死异地。至四世莫纯,携家族移居北垌寨(今北溪)。若以南坪江而言,位处正北、故而立名。三世祖莫鲁葬北垌寨,准为莫氏始祖墓,而一世祥才公二世以淋公,只能在祠堂奉牌位。从五世起莫氏在权势和文化上渐呈衰落,至清道光年间,第十六世自庸,自隼等相继科举出仕。但莫氏为土司后裔,在壮族民间中仍不失威望。北洞寨左控势江往县城古道,右辖北垌源,可见在有明一代,莫氏仍肩负着镇守地方的任务。其二是地名证据,土巡检作为地方一级衙门,其属下须有一定夫役。今岩口一带尚存马夫田,敲梆田、打锣田、烧香田、放炮田等名称,佐证了土司的“役田”情况。 势江源巡检司,约于景泰元年(1450)建。据势江村《审照碑记》载:“当时曾立有石碑,竖于山子角村前。”山子角(山狮脚)屯今属莲花枧头村。可见,从山子角以上直至伸家瑶(今三江)皆为势江源范围。巡检司署设于势江峡口,即今势江村。“正德间(1506—1521)设土司兵,势江源土舍一名,土兵十三名”,土舍即瑶族头目,为巡检下属,负有束其土兵土民的职责。这是土流结合的一种设置,其目的是驻防瑶地,辖控瑶民。势江源地处县东萌渚岭花山,明初已聚居有五姓瑶,五冲瑶,伸家瑶等瑶族群体。其山脉边缘山冲峡口或出入路道,由南到北皆驻(住)有堡兵。其南有罗带堡,山旗堡,枧头,巨塘,北垌寨;其北有陶庄,大岭,土坡,三门堡,形成很大的一个包围圈。附带说明,似乎对嘉会唐黄瑶防控稍显松散,但其东靠峻岭,西望茶江,北有龙虎关,南设三门堡,亦被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西岭砦巡检司,处今西岭街。宋代因县治移于北方龙渚市,其处地较远,设巡检司较早。明初续之,但裁辙较早,《恭城县志》载:“西岭寨巡检司署早废。” 镇峡寨巡检司,明初设于龙虎市,驻守龙虎关。万历五年(1577)巡检周时举将镇峡寨巡检司署移今常家村,其后,有12位巡检继任,直至明王朝灭亡。清初因之,直至光绪二十年。从明初至清末镇峡寨巡检司计延时525年。 ②里甲制 农村基层管理于唐代县以下实行乡里制,百户为里,设里正;五里为乡,设耆老。宋代王安石变法,以十户为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明朝设里甲制和津关制,互为补充。里甲是与黄册同时规定的,是一种役法,按丁粮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等户,以一百户为一里,推举有钱有势的地主轮留担任里长,每十户为一甲,设甲首,十年轮充一次。每里又设老人一名,司教化、劝农桑、平诉讼、止流亡,里甲内实行联保,不得隐瞒人口,不得任意流徙。巡检司还负责盘查往来行人,防止逃军或逃民,这两种制度则将农民和军户管束起来,稳定在一定区域之内。 明代恭城仍划三乡而治。南自南坪江,北至九板桥为东乡,由六岭堡、九板桥以上为北乡;六岭以下至门楼寨为西乡。又在乡的范围内分上、中、下三个区域,如东乡:今嘉会称上东乡,平安称中东乡,莲花称下东乡。其时的乡,表示的是农村的概念,与清代的乡是不同的。乡下的甲,一般以村坊人口数设置,八、九户或十多户都可以是一甲,并不一定全为十户一甲。明初,下东乡南坪江一带设有九甲,势江一带设有八甲,民间至今仍用“莲花九甲,势江八甲”或“九甲水,八甲水”来表述地域概念。当然八甲、九甲并不包含瑶山,由明而清,瑶山人并未纳入户籍管理,也就没有编甲的必要。瑶族宗教师在做法事时,都要具疏文或念意者。均须“报告”户主的姓名和居地辖属。三江乡师公在明代写为:“恭城县下东里北面寨势江源管入伸家垌某寨,”说明他们是归北面寨和下东乡同时管束的。西岭的称谓也很有意思,宋代设巡检,置有砦兵,故其村落叫西里砦。后来设乡制改为西岭。下西乡的八岩设有四甲,其中八岩称禄甲,下宋称寿甲。 三、万历事件与招募汉人 明朝由洪武开国,传18位皇帝,至隆庆历时198年,国力强大,幅员广阔。但至中后期即万历年间,朝政腐败,国力渐衰。其时的恭城亦是多事之秋,相继发生了李宗保聚族造反和贲时魁领导矿民造反事件。对于这两次事件,官府是怎样应对的呢? 1、寨面之战与设置凤凰堡 ①,寨面之战 “寨面之战”是一次官府出兵镇压壮民造反的一次历史事件。事件发生时间为明万历十七年(1589),地点是寨面(在今岩口村旁)。事件起因,据民间解说,周有用的生猪进入李家田垌中糟塌庄稼,被李宗保打死,有用父前往索赔,双方发生激烈争执,你推我搡,毕竟周父年老体衰,被李推到,不治而亡。自此,周李二娃结仇,宗族间常有械斗。事件经过“友用屡泣陈当事,请兵剿之,不许。遂佯狂奔走求复仇,二十年如一日。上悯其孝,发兵剿平之,崇祀乡贤祠”(恭城县志)。李宗保的两次过失,引来大祸,不甘自灭,然后聚族对抗,其性质发生变化。而周有用又“屡泣陈当事”,以报不共戴天之仇,事情越闹越大,越发不可收拾。当然官府不仅是从“悯其孝”考虑,而是从稳定大局,维护地方安宁定夺了。于是上宪“饬令殷总兵于(万历)十七年八月十七日会同东寨石朝亮、石朝庆并南山韦贵全、罗带黄梁松等二十三姓合力围剿……。遂破贼巢,而诛其首”(恭城县志)。可见,官方在出兵的同时,还调集不少南坪江僮兵协助征剿。李宗保依托寨面地势,顽强抵抗,官兵久攻不下。后有本族人“反水”献计,引“官兵由富川进虎山潜入蒲源,突然从寨后进攻,前后夹击,遂陷寨面,李宗保四人被杀。” 对于此次事件,官府采取了首恶必办,胁从不究的方略,除在战斗中死亡人员外“而诛其首”。参与战斗的李氏族人,隐逃各村,容氏一族则迁往今之巨塘。 ②,设置凤凰堡 据民国《恭城县志》登载:“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八月二十日,知县林应奎亲赴凤凰堡踏勘,将所余逆产、田地,募兵七十二名,以守寨面,永远不许人居住。”李宗保被镇压以后官府为维护地方秩序,防止余党再次聚啸作乱,决定(在岩口)设置凤凰堡。这是明代最后一个兵堡,也是最大的一个兵堡。堡兵设队长6名,每队耕兵11名,共72名,轮留巡守寨面,防护地方安全。另外耕田216水田(每兵平均3亩),“只征响银一两四钱八分,并无米石。”当时官府认为,堡兵“耕屯守望,无事则两相安,有事则责成勾摄,所谓寓兵于无形,绸缪于未雨。” 2、岛坪源矿夫造反 县西部澄江,属恭城三大河流之一,澄江峡口,即今峻山水库以进,旧称岛坪源。地域范围包括今西岭乡岛坪、营盘、东面、椅子四村。该地属海洋山区,蕴藏着丰富的铅、锌等矿产资源,明万历年间,国库匮乏,即采铅锌代为银矿。恭城县令遵上宪之命,即募集民夫,在岛坪源开采“银矿”。当时虽然矿脉外露,但开采艰辛,没有爆破的炸药,民工用火烧石,然后拨水以使岩石松软,再用锤打钎撬。因山路遥远,崎岖难行,又采用柴火烧溶毛矿,炼成银块,再行运输。至今岛坪老厂矿天子窿仍存火烧痕迹,岛坪源仍有银厂坪的地名。 矿夫日夜劳作,完不成日产,即受监工呵斥抽打,矿夫还受吏目、管事层层盘剥,所得工酬甚微。久之,怨声日增,反情渐露,大家推举僮人贲时魁为首领,准备起事。贲时魁便组织铁匠,以炼钎为名,在双溪河的一个岩洞里秘密打造兵器。据杨溪村王氏后裔传说,其第九世祖王化行,某夜到山沟中照山蛙,听到打铁声便进洞探望,被工匠捉住,王便装做哑巴,被砍去一截手指,他也不敢出声,不敢说话。工匠们以为哑巴不会泄密,心生侧隐放了他。王化行心怀断指之狠,只身前往桂林靖江王府告密。因为贲时魁也是“矿匪假奉西藩靖江王令旨,伪造印牒”起事谋叛的。假旨谋反得到印证,桂林府即与平乐府商议,决定联合出兵。万历四十八年(1620)桂林兵由灵川沿河而下,平乐府兵由岛坪溯河而上,形成两面夹击之势。王化行回乡招募兵勇,充当向导,配合征剿。 贲时魁造反因过早泄密,起事仓促,军队乃乌合之众,一击即溃。贲退守梁山寨(今老厂矿南),亦不敌官兵,最后寨破被杀。事后,双溪寨贲姓被诛连九族,大部被杀,少部逃往外地隐匿。居于少怀村的何姓家族也被诛连,后来其族谱留言告诫子孙“勿要贪图山场利益。”贲时魁葬于今龙岗村和德良村的古墓也被挖掘并断其“龙脉”,以防再出“草寇王”。民间百姓拥戴贲时魁,编有故事流传,将其开采过的窿口称为“天子窿”,种过的田称为“天子田”,埋葬的地方称为“皇帝岭”。根据传说故事,还有军竹坪、上马石,马山,峻山等传奇地名。 事件平息之后,官府对有功民兵,赐以地方以为奖励。赐王姓管理德良一带,费姓管理羊角山至大岭山一带,周蒋二姓管理岛坪源一带山场。王化行被“题奏旌以卫府千总,勅赠武略骑尉(九品衔)。”自后,周王蒋费四姓便成为西乡的“四大家族”,名声显赫。另外,上西乡的周何二姓,也得到管理苏坡源的奖赏。 3、招募广东阳山人 岛坪源矿民造反被镇压以后,官府对壮人的信赖大减,于是又招募广东阳山人充实堡兵或屯驻之地。西乡境内尤为突击,苏坡、双溪掺以苏、冯、杨等姓,八岩下宋一带派有黄、成、陈等姓,高桥和盘岩有黄、成、黎等姓,门楼寨又有苏、李二姓。其它地方如庄堡派驻了吴姓,凤凰堡并非全为壮人,也有欧、罗、李、黄等阳山籍堡兵。就连莫姓落居的北垌寨,也以涧山地方招徕以阮姓为主的阳山人“耕守地方。” 当然,阳山人在明末一段时间里仅是被官府利用而屯驻,没有享受过多少利益,更多的还是自谋发展,自食其力,其后辈对此也没留下多少记忆。然而,从阳山人居住点和分布,却佐证了他们的先祖曾被招募的历史事实。 结语 如前写到壮人称谓与地望问题,目的是使读者了解壮族先民与其它少数民族的渊源关系以及变迁情况,写到平乐与江永,旨在使人们了解它与恭城的属从与相联关系,在地理上恭城从南到北夹于其间,属古代欧骆之地是毫无疑问的。恭城建县时,主要民户应是越人。从1972年秧家出土战国文物,到莲花巨塘等古墓群的发现,说明先秦时期恭城已有人群活动,至汉晋时期已经聚居了一定的群体。然而,我们在考察现有各大族大姓来源的时候,却没有发现土著,皆为客籍民户,原因何在? 恭城土著消失的原因:一是历代战争的影响,使之外迁;二是被征调为兵,落居外地;三是天灾人祸,远走他方。当然,限于古籍无载,无证可考,只能作为一种猜测和推理。 恭城的壮人,只能从明代算起,他们都是被征调而来的客籍民户。如果按40姓、1000军(民)户,繁衍500年时间概算其人口至今最少也有七、八万人。而如今,在户籍统计数上,只有7000多人了。有关这方面的考析,“且听下回分解”。 2011年6月9日 主要参考书目 1、《壮族通史》(张声震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2、《恭城县志》(清光绪十年版) 3、《恭城县志》(民国廿六年版) 4、《江永县志》(1995年出版) 5、《平乐县志》(1995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