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707|回复: 10

盘瑶文化流派新探

[复制链接]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2-2-29 14: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南宁市 电信
莫纪德 莫晓娴
瑶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重要成员,其人口已超过263万人,主要分布于岭南湘、桂、粤、云、贵等6省区134个县市。瑶族还是一个世界性民族,主要分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美国、加拿大、法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其人口已超过60万,其中越南人口有54万,占国外瑶族人口的85%。瑶族称谓繁多,据黄钰先生统计,自称有96种,其中又以自称“绵”、“门”为多,占65%;他称有456种,其中又以称“蛮”、“瑶(尤)”为多。瑶族以语言分类为4种,即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和苗语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汉语方言支。平地瑶虽操汉语方言,但其历史与文化基本保留了盘瑶的特点,因此,“在习惯上一般将瑶族分为盘瑶、布努瑶、茶山瑶三大支系”,而其中盘瑶人口最多,约占70%。
瑶族分布广、称谓多、语言杂,其文化同中有别,异彩纷繁,特别是居于国外的瑶族,负有顽强的民族意识,保持固有的民族特色,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文化光环。笔者从事恭城本土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已有多年,并在“纵向研究、横向比较”中不断“解剖麻雀”,从而产生了有证可据的瑶族文化流派理念。瑶族自九黎而三苗,由黄河渡长江洞庭,汉晋以后又成为“长沙、武陵蛮”,再分支北粤。对徙居外国的瑶族,从源流与文化特别是语言方面判定,它们的祖居地主要在广东,属于粤派后裔。因笔者资历肤浅,知识贫薄,只能从恭城瑶族之来源与文化比较中进行一些初略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各位大师和同仁们。
一、恭城瑶族来源概况
恭城地处桂东北,东与富川和湖南省江永县交界,南与钟山、平乐县毗邻,西接阳朔、灵川县,北临灌阳县,全县总面积2149平方公里。隋大业14年(618)建县,至今有1300多年历史。2009年统计全县总人口291649人,其中瑶族174461人,占59.8%;壮族7452人,占2.56 %;汉族109153人,占37.43%。
恭城瑶族统称为盘瑶,类分为平地瑶和过山瑶,按地域称谓有北部的观音(乡)平川瑶,栗木平原瑶;东部的嘉会(乡)唐黄瑶、三江(乡)伸家瑶、莲花(镇)势江瑶;西部的西岭(乡)新合瑶。其来源时间肇始于唐朝,继之于宋元,延续于明清。
(一)平地瑶
1.栗木平原瑶
栗木于宋代称平原,故名平原瑶,主要姓氏有周、田、卢、盘、潘、欧阳、黄、王、江、汪等,皆聚族而居。周姓,以归仁公为鼻祖,至六世如鍉公、如锡公生廿四子,均以“弘”字起名,俗称“廿四弘”。唐初(618-649)于湖南宁远分支,其中“六弘”徙居恭城,弘怜(行5)居嘉会豸游,弘颂(行9)居莲花南坪江,弘德(行15)居平安路口,弘明(行17)居栗木上灌村,弘意(行20)居西岭寨,弘利(行16)居栗木上宅村。田姓,始祖田福公原籍山东青州府益都县,进士出身,出任昭州刺史,故于宋庆历4年(1044)。妣周氏生五子,法太居栗木大石桥,法兴居栗木石头,法尼居湖南桃川,法卫居嘉会白羊,法御出家。卢姓,祖籍湖南郴州,始祖司马公于北宋建炎四年(1130)以进士出身出任恭城知县,卸任后寓居北乡栗木。还有潘、李、欧阳等姓,均于元代从湖南和江西徙居恭城。整个栗木,凡在明代以前落居该地的族姓均操平地瑶语,反映出平地瑶远在唐初时期已经进入恭城,此后不断聚集,形成为数较众的语支集团。
2.观音平川瑶
观音乡地接栗木镇,北与灌阳县接壤,东界湖南江永县,古称平川源。明洪武初(1368-1380),恭城发生雷虎子造反事件,官府派员至湖南江华、道县等处招募瑶兵前来协剿,事平之后,这些瑶兵携家带眷,被安置于平川源。其主要姓氏有盘、唐、李、俸、周、蒋、杨等。至明嘉靖三年(1524)因重复收租问题,与周、欧阳两姓山主发生矛盾而械斗。嘉靖九年(1530)县主亲赴该地调息,将平川瑶以屯为单位编成十个排,并将所有田土收归国有,各排按年纳粮1-2石。因山岭阻隔,自然将平川源分隔为两个区域,人们习惯将上源称为上五排,下源称为下五排,外称即为“五排瑶”。自此,平川瑶变成该地的山主。
平原瑶和平川瑶均属平地瑶支系,语言同中有异,相互交往时多使用桂柳官话。
(二)过山瑶
1.三江伸家瑶
三江乡位于县东部花山山脉,北与湖南江永县交界,东、南与富川、钟山县毗邻。元大德九年(1305)三月,原居湖南千家垌的瑶民因官逼粮税,大兵压境而举垌逃离。其中一支历经七天奔涉于三月廿六日进入恭城地界。主要姓氏为盘(盆)、黄、俸、李、翟、何、唐七姓。因逃离千家垌不久,又找到了新的家园,故将该地取名新(伸)家垌。以十八岭分水为界,北称伸家上垌,南称伸家下垌。明仁宗元年建村立寨,“嘉靖三年(1524)招地坪头,大桥源、大浪水、南江源、安冲村,立满上下二垌十二寨为伸家垌”。这些被招来的瑶族,主要来自于广东。
2.莲花势江瑶
势江发源于今三江乡十八岭,是恭城三大河流之一。由今莲花镇枧头村以进,包括三江乡全境,古称势江源,为恭城过山瑶最大的聚居区域。其间,主要有三支瑶族。
“五姓瑶”,陶姓于宋末从昭州迁入,卢姓于元朝大德年间从湖南宜章县而来,俸(风)、赵姓由伸家瑶分支。明代,陶、卢、俸、凤、赵五姓结成同盟,共同管理枧头至龙围(村)一遍山林岭地,至民国时才渐次瓦解。“五冲瑶”,主居于今莲花镇坪冲和黄泥岗村。以耕作命名又称“刀仔瑶”。主要姓氏为邓、赵、李、黄姓,均由伸家垌转迁该地。“乐昌瑶”有盘、赵、黄、冯等姓,于明万历年间从广东乐昌县外迁,辗转多地,于清乾隆年间进入势江源,杂居其间,处山丁地位。
3.嘉会唐黄瑶
嘉会乡地处县中部,花山山脉西部边缘,上至龙虎关,下达白羊村,清代称上东乡,民国廿年建嘉会圩市,乡ZF以驻地而名。唐姓先祖洪武公生有三子,元大德九年逃离湖南大田坊(亦称千家垌),兄弟分散,长子希元逃江华,二子希朝往永州,三子希书与赵、陀(盘)二姓逃到恭城。居石盆二、三代后,于洪武元年(1368)转迁唐黄源。某公生八子,将满子改姓为黄,此后称居地为唐黄村,外称为唐黄瑶。明正统年间(1436-1449),人口发展,渐次外迁,至清道光年间,形成“八房十三村(屯)”。明代,唐、陀、赵三姓各自插标为记,号占山场河域。唐(黄)姓所管三十六源、七十二坝,陀姓所管五岭四垒、二十四坪,赵姓所管三十六坝,后来,陀姓家穷势单,所管地界渐为他人所有,赵姓于明末清初外迁湖南江永县,唯唐黄瑶雄踞该处。
4.西岭新合瑶
明洪武初,雷虎子在西乡八角岩聚众造反,遭到官府围剿,便化整为零,活动于岛坪源和平川源继续抗争。官府派员前往广东肇庆府封川(开)县招募瑶兵一同协剿。事后,瑶兵被安置于恭城西河一带。明景泰元年(1450),受官府之命,迁入海洋山各山麓“把守隘口”。分别居于平乐县的大源、阳朔县的小源(1935年合并入阳朔,统称龙尾瑶),恭城西乡的芹菜源、小源、大源、瓮塘源、岛坪源、苏陂源。进入岛坪、苏陂源的瑶民,不断沿河上溯,于清乾隆时期分别徙往灵川、灌阳、兴安、全州等县境内。进入芹菜、小源、大源、瓮塘源的瑶民定居不变,刀耕火种,不事赋役。至清宣统元年(1909)才钉门牌、入户籍,民国廿一年始定村名“新合”,纳入行政管理。
以上列举了恭城瑶族来源的大致情况,从湖南来的,既有平地瑶,又有过山瑶,占数较大;从广东来的,主要是西岭新合瑶以及三江和莲花的部分过山瑶,人口不过4000人。在平地瑶中,虽有潘、李等四姓祖籍江西吉安府,但都经过湘中梅山,而后经湘南进入恭城,没有形成独特的文化。
二、恭城瑶族文化流派比较
文化流派的产生和形成,除初始的血亲关系以外,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地域成因。一个民族族支或群体,必须在一定地域上较稳定生存一段时期,才能产生并形成其特殊的文化,并展示出鲜明的特征。恭城瑶族之湘派和粤派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信仰
瑶族的信仰,反映在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方面。
1.图腾崇拜,是渔猎经济后期的产物。瑶族在对自然物的崇拜中,已包含了人对动物的崇拜。动物会飞、会走、会叫,这些与人相似之处使他们产生联想。从而出现了“图腾”观念。图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动物崇拜,人类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又逐渐把某种动物认同为自己的祖先。盘瑶以狗为图腾,普遍不食狗肉。此后,逐渐把狗演变成始祖盘瓠,形成瑶族来源传说,平地瑶的《狗王天尊出世》和过山瑶的《盘王出世》都有大同小异的记载。在所生子女方面,湘派平地瑶称“盘、沈、包、黄、罗”五姓,湘派过山瑶说是盘(盆)、黄、俸、李、翟、何、唐“七祖家先”,粤派过山瑶则说生“六男六女”,衍十二姓。
始祖母崇拜,湘派普遍敬奉“婆王”,传说“婆王大姐在唐黄(村),二姐在欧寨(村),三姐在势江(源)。”还说“大姐最聪明,二姐流鼻涕,三姐爱风流(唱歌)”。观音平川瑶也有婆王三姐妹的传说,并为之建筑三个“大亲庙”,以三年为届期于十月十五日抬婆王二姐、三姐游村,并与大姐“相会”。嘉会唐黄瑶尤尊婆王,一年中有五月廿六、六月廿三、七月初七计三个节日。以五月廿六婆王诞辰还婆王愿。据说,婆王塑像原来是狗头人身,还有尾巴。还愿时还要选择一对青年男女,圆房交配。被选定者如若不允,则将逐出家门。属粤派的西岭新合瑶每年在盘王庙中还愿,首士要表演狗交配动作后才算“交愿”。(这些情况是师公们私下告诉我的)既反映了瑶族图腾崇拜的执迷,也说明了他们同源异流的关系。
2.英雄崇拜。瑶族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从北往南,过长江飘洞庭的经历,因而大都有“漂洋过海”的传说。过山瑶在渡海时遇到大风大浪,便祈求始祖盘王镶助,结果风平浪静,得以平安过海。以后就有了酬还盘王愿的仪式。湘派过山瑶称盘王愿为祖公愿,做糍粑、用三牲犒赏。粤派过山瑶称盘王愿,做疙瘩粑,煮老鼠肉供奉。盘王既是祖先,也是英雄。
平地瑶渡海时,是许李王愿的。他们对李王的崇拜较之盘王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少平地瑶将宗族祠堂称为“令公祠”,设李王牌位。在家堂神龛上书“愿主李王之神位” 。敬奉李王实际是英雄崇拜的反映,唐初,李靖曾奉命镇守钱塘,开拓南疆,对南方少数民族实行剿抚相兼政策,瑶多诚服,故而尊之为神,敬而奉之。但平地瑶又主敬哪吒,并称之为“李王三相令公”。李王塑像具三头六臂,并且“左手托日月,右手挚乾坤”,这可能与《封神榜》的流传和影响有关。但过山瑶却少有敬奉李王的现象。
湘派瑶族凡建村立寨,均在村头立社,敬奉土地神,于村尾立石为记,敬奉泰山神。湖南梅山文化研究会学者考证认为,九黎首领蚩尤战死以后,被黄帝封为战神,并奉于泰山。湘派瑶族普遍敬奉“泰山”,认为立其雕像具有驱邪神、镇村寨的作用。但是,在粤派瑶族村寨中,却从没发现过这种“泰山石敢当”的设置。
(二)宗教
瑶族宗教是在原始巫教的基础上,吸收并参照汉族道教科仪而形成的。恭城瑶族主要有三个教派,湘派平地瑶奉行梅山教,又称淮南教,两派师公文本完全相同。湘派过山瑶为闾梅教,粤派过山瑶则为正一教。教派不同,其文化内涵也大有差异。
1.法具,普遍以师公杖、铜剑、爻卦、牙简、铜铃、牛角为法具,各有专用。铜剑用以发出号令,爻卦检验每个科仪操作正误,牙简用来朝拜神灵,铜铃用以喃神,牛角用来请鬼送神。师公杖则是教派标志,梅山教用狗头杖,闾梅教用葫芦杖,正一教用宝塔杖。
2.教主,梅山教奉梅山法王,36名梅山教主;闾梅教奉梅山九郎,以三清(太、上、玉清)大道为教主,尊太上老君为祖师。正一教敬奉玉皇大帝,以三清为教主,以张天师、李天师为祖师。
3.神箓,梅山教神箓绘42殿之神约400多个,闾梅教绘长箓约300个,正一教绘神箓21张,均在还愿或送亡师时张挂。
    4.传教,梅山教在还愿时收徙,名为“吹香水”,数年后再度戒出师,法名用“法、通、朝”等字。闾梅教与梅山教大致相同,入教后即有法(阴)名。正一教有“三度”,初度俗称挂三星灯;二度挂七星灯,可独立行职;三度挂九星灯,成为高级师公。初度即有法号,以“姓+法+名”为法名,三度改法为郎,即“姓名+几郎”。度戒以后封阴职,或县令或府台,亡后才可供职。
5.舞蹈,在重大祭祀场合,瑶族都要“跳鼓”奉神,但名目不同,套路多寡不等。平地瑶称吹笙挞鼓,还愿时要挞下马鼓、上马鼓、将军鼓、女鼓、四季鼓,表演时间约2小时。嘉会唐黄瑶跳草笠舞,套路简单,只几分钟,但都打锣以锣声定起止。三江“本地人”挞木鼓、跳羊角、跑梅山,以鼓乐伴奏。西岭新合瑶跳铳鼓,以笛声伴奏。跳鼓的差异点在于,湘派以台桌(或物)为中心舞蹈,每套动作“三围九转” 而罢;粤派则以神龛(台)为始,依正时针方向“拜四门”。
(三)语言
恭城瑶语,主要有平地瑶语和过山瑶语(即绵语)。在过山瑶语系中,以三江乡尤为突出,至少有三个语言支系。居住在茅塘、松木寨、俸头寨、新寨、栗田、石口、牛尾村共七个村寨的瑶民,为区别于其他迟居的人群,它们自称为“本地人(瑶)”,以标示为入居该地最早的人群。在其内部又有区分,栗田和牛尾寨称为山公瑶,瑶语为“更拱绵”;其它五个村寨对称“平地瑶”,自称为“莫尤绵”或“招公绵”。两支瑶族在进行交流时,都感到别扭,只好用桂柳官话。现居于黄江河、鸡龙山、洗脚岭等处的瑶族,有的是明朝嘉靖年间招来的,有的是清乾隆年间迁入的,它们自称为“绵”,“本地人”称他为过山瑶,即“丁公尤绵”。1995年至2010年,日本千叶大学教授田口善久曾三次到三江乡做瑶语调查,认为三个过山瑶支系所操语言都为“绵语”,其中“丁公绵”与“绵”的语言较为接近,在“莫尤棉”语言中,某些单词又与苗语相同或相近。
西岭新合瑶以地域曾他称为大源瑶、小源瑶、瓮塘瑶和芹菜瑶,他们自称为“绵”,称汉人或其他人为“干”。西岭新合瑶在宗教信仰、语言方面与三江“绵”相同,服饰也基本相似。1992年,美国瑶人访问团到恭城“寻根访祖”,其中有一位师公,要求了解瑶族宗教情况,县里派人到西岭乡新合村把师公盘华保接到县城,两人通宵长谈宗教,相互间交流顺畅,都感觉“奇怪”。
(四)风俗
风俗是历代相传的社会习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等特征。当一个族群迁往异地的时候,在保留原有的文化以外,还会受到周邻族群的影响,形成新的文化点。但是,它们的“根”会保存相当一段时间,或许长久延承。
1.婚俗
瑶族婚姻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以血缘关系来说,有同姓婚和异姓婚;以地域来说,因受生存环境限制,多为近地婚;以民族来说,多为族内婚。婚姻形式,有聚亲婚和入赘婚。
入赘婚,在男方来说叫“上门”,于女方来说,叫“招郎”。瑶族入赘婚所占比例较大,笔者在2006年曾对势江源冯姓婚俗作过调查,在其第六世至十六世11代人中,女性在家招郎的有74例,在现有的500人口110对夫妇中,属入赘婚的有34例,占32%。有的瑶族家庭有子有女,却让儿子全去上门,女儿全留下来招郎。个中原因,主要出于经济开支问题。娶亲婚酒席多、开支大,一般家庭都难以操办;而入赘婚婚礼简单,酒席可以少办,开支也就少了许多。聚亲婚一般在女方要提前一天办酒,正日清早点火把出亲“踩新路”,在西岭新合瑶要配以12个男大客,6-8个女大客。住宿一晚,于次日宴席后还要给12位男大客每人赠送一只6-12斤的猪腿,俗称“背猪腿”。观音平川瑶送亲队伍更加庞大,凡是在女方吃酒的亲戚朋友,都要送亲到男方。
入赘前男女双方代表要经过协商,达成口头协定或立下书面契约。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终生落户,男随女姓,改换名字,永不归宗。(岳)父母亡后,享有财产继承权。第二种是“半赘”,即先入赘,在养老送终后再携妻带小返回原籍。这种形式下男方可(暂)不改姓、没有财产继承权,并且须补办一次娶亲酒。补办酒席实际是对入赘者的一种限制,由于经济条件不够,大多是终生落户,淹没在女氏家族中。西岭乡新合瑶主要有盘、赵、邓三姓,解放前基本是一村(屯)一姓,但是每个村只有一、二对夫妇属于娶亲婚的,大多数男人都是入赘改姓的。
2.葬俗
恭城瑶族实行土葬,停柩时间一般在三天左右。所有“报客”(亲戚朋友)均在出葬前到位,守灵致哀。晚上唱孝歌,次日早上送丧上山。西岭新合瑶送葬点火把,死者要穿戴一套最新的瑶族服饰,否则祖宗不认可,到了阴间也不能归宗,就成了孤魂野鬼。清明祭扫时,要扎一个火把,给亡者照明之用。
三江伸家瑶在出葬时由孝子捧一炉火在前引路,至葬地将事先放在坟坑内的芝麻杆点燃焚烧,然后再下棺埋葬。此后七天,孝子每天上坟祭供,并送一个火把。亲戚朋友每人持一把点燃的香,一扎纸钱,随棺而行,一路插香丢纸。
对于正常死亡的老人,瑶族大多要请师公做道场。安置亡魂有所区别,未入教的“送桃源(垌)”,入过教的则“送梅山”,观音平川瑶的师公亡后要在灵堂张挂梅山图,安置亡灵要唱《梅山十垌歌章》,还要吹笙挞鼓。正一教“送梅山”则有等级区别,挂过三星灯的送梅山十垌,挂七星灯的送梅山十二垌,挂九星灯的送梅山十八垌。其妻可同等享受,都可送到极乐世界——梅山。
3.渔猎
在恭城平川瑶、伸家瑶等处曾有“闹长江”风俗,在入冬以后,一村或数村联合,凑石灰、茶麸,在当地主河道“闹(毒)鱼”,俗称“闹长江”。在选定的河道范围内设鱼窝、架鱼梁,所获之鱼按各户所凑毒料和人工进行分配。附近村民闻讯以后,纷纷前往弄鱼,几乎像赶圩一样。由于两种毒料结合,毒性大、时效长,弄鱼往往要持续二、三天。此俗延至1958年停止。
瑶族猎户普遍“敬梅山”,尊“翻天张五郎”为祖师,塑有倒立的神像,供于下坛。出猎前焚香供茶,祈求镶助,获猎归来,再供奉酬答。猎户放索安弩,见张五郎翻动,前往收索(弩),必有所获。过去猎户普遍遵循兽肉“准吃不准卖”的祖训,如果违规,“打猎就不灵了”。
村人集体出猎,先在四山坛或土地社前烧香,猎归再行祭供。一般放狗追兽,在猎物必经之道设伏,兽至射杀。猎物倒地后,不准再开枪。打猎归家剐肉,除奖励炮头、炮手头、脚外,其肉平均分配。猎狗也占一份,送给主人。瑶山打猎,凡在猎物被抬走之前,见者有份,包括妇女背上的小孩。瑶族普遍认为,野兽不是私养的,能打到它是神送的,所以人人有份。
4.饮食
喝酒,恭城瑶族无论男人女人、大人小孩大都喜欢喝酒,除非毫无酒量,不能受用。西岭新合瑶招待客人,中、晚餐都喝酒,到了深夜还要喝“宵夜”酒,至一醉方休。瑶山的酒,一般都自己制作,自给自足,多以杂粮熬制,以红薯、木薯酒占量最多。
喝油茶,是瑶苗侗民族的饮食传统,恭城油茶特点在“打”字,讲究色香味俱全。它的传播是先瑶族后汉族,先农村后城镇。栗木和观音两地,早、中、晚都喝油茶,招待客人有“三茶四酒”的礼数。西岭新合瑶喝油茶比较随便,而且都是“大锅茶”。
做粑,主要是为了节日供奉祖先,什么节日做什么粑,都有讲究。过年糕粑,正月十五汤丸粑,三月清明艾叶粑,五月端午大粽粑,六月六熟粉粑,七月半狗舌粑,八月十五柚叶粑,九月发糕粑,十月大肚粑,十一月水渗粑。栗木、观音和三江瑶族在进入十月以后开始打糍粑,作为供奉祖先的专用粑,他们称为“祖宗粑”。西岭新合瑶在一年中主要做的是糕粑和“羊角纽”,后者也被称为“祖宗粑”。
菜餚,扣肉、白切鸡、米散肉是恭城的三大传统菜。栗木平原瑶有几个家族把米散肉称为“祖宗菜”,“杀年猪”请客要有骨头米散,过年供祖先也用米散肉,结婚办酒还把它作为“押桌菜”。西岭新合瑶在结婚办酒时喜欢用12碗菜,第6道菜必上“大肠氽汤”。知道礼数的客人,必定停筷休息,等候新娘前来敬酒。作为一种定制,“大肠氽汤”也被称为“祖宗菜”。
三、粤北瑶族的形成与迁徙
中国著名瑶学专家费孝通认为:“全世界各地的瑶族的祖先,都是从中国迁出去的”。那么迁往外国的瑶族主要是哪些呢?盘瑶类分平地瑶和过山瑶,而平地瑶“汉化”较早,且较早形成定居,不可能外迁。湘派过山瑶的迁徙路线主要是湘南、桂北和桂西,外迁的可能性不大。因此笔者从恭城瑶族来源与文化比较中认为,迁往外国的的瑶族主要是广东瑶族,亦即粤北瑶族。
(一)粤北瑶族的称谓与分布
在宗教上,湘派过山瑶与粤派过山瑶各成派系;在语言上又各成体系互不相通。这种派系的形成,须要相当的时间长度与空间范围。
1.长沙、武陵蛮
据《瑶族通史》所载,在秦代,瑶族先民还属于南方少数民族—蛮族之一,汉代始称为盘瓠蛮,以图腾崇拜而命名。《晋记》载:“武陵、长沙、庐江郡夷,盘瓠之后也,杂处五溪之内。”至汉代中后期,不再叫盘瓠蛮而称为“长沙、武陵”蛮了。
长沙蛮,以长沙国或长沙郡而得名,主要是瑶族先民。东汉改国为郡,治临湘(今湖南长沙),地望在今江西省莲花县以西湖南省邵阳市以东,北起湖北通县,南至湖南衡阳的广袤地区。汉初析长沙郡的衡阳以南置桂阳郡,治所在今广东省连洲境内。桂阳郡辖便县、临武、南平,桂阳(湖南桂阳县)、阳山(今广东阳山县)连山(今广东连山、连南、连州)、曲江(今广东曲江乐昌、仁化),始兴(今广东始兴),浈阳(今广东英德东)泠洭(今广东阳山东南),耒阳(今湖南常宁,耒阳)县。桂阳蛮应是长沙蛮的一部份。
零陵蛮,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析长沙国衡阳以西置零陵郡,治所在零陵(今广西全州北),辖泉陵(今湖南永洲市芝山区,冷水滩区),洮阳(今湖南双牌),零陵(今广西灌阳),始安(今广西临桂、阳朔、灵川、永福)、荔浦(今广西荔浦)、营浦(今湖南江华、江永、道县)、营道(今湖南、道县)、冷道(今湖南宁远)、昭陵(今湖南邵阳市西),都梁(今湖南武冈市),湖南(今湘乡、娄底),共11县。包括了今湖南永州市和广西桂林市的大部县(市)以及邵阳、娄底,湘潭的部分县市。由上而知,零陵蛮亦与长沙蛮同类。
武陵蛮,以武陵郡得名,为盘瓠之后,武陵蛮又名五溪蛮,以境内有五溪而得名。《水经注》载:“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满溪,无溪,酉溪,辰溪其一焉。夹溪是蛮左所居,故谓此蛮五溪蛮也。”《南史》则载:“五溪”谓酉、辰、巫、武、沅等五溪。“五溪蛮、皆盘瓠种也。”武陵郡原为秦时的黔中郡,汉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西汉时辖义陵、沅陵、临沅、镡城、迁陵、酉阳、辰阳、零阳、充县、孱陵、元阳、艮山、索县。大略言之,汉代武陵郡主要包括今湖南湘西州,怀化市,常德市和湖北的鄂西南的公安、来凤、鹤峰以及贵州的思南,铜仁等地区,即湖南湘江以西的澧水和沅水流域,武陵蛮分布在其境内。
汉代郡县制的设置,在地理空间上将盘瓠蛮划分为长沙蛮和武陵蛮。其时,所置的桂阳郡治所已在今广东连州境内,说明瑶族先民已经居于粤北。
(二)桂阳蛮与莫瑶
关于桂阳蛮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后汉书,桓帝纪》。延熹三年(160年)“长沙蛮叛,寇桂阳、苍梧”。延熹七年(164年),“荆州刺史度尚击零陵、桂阳盗贼及蛮夷,大破平之”。史料表明,桂阳蛮在东汉时已具有相当的势力。
三国时,桂阳蛮被称为“桂阳山民”。《资治通鉴》载:初平元年(190年),“初,荆州刺史王睿与长沙太守孙坚共击零(陵)、桂(阳)贼,以坚武官、言颇轻之。”吴五风三年(256年),陆凯“讨山贼陈毖于零陵,斩毖克捷”。
南北朝时,对瑶族先民又出现了荆雍州蛮、湘州蛮及莫瑶等称谓。湘州,是汉时长沙、武陵、零陵、桂阳蛮的聚居地,也是三国时由人,长沙、零陵、桂阳山贼的活动范围。莫瑶名称最早出现在《梁书.张缵传》:“有莫瑶蛮者,依山险而居,历政不宾服”。《隋书.地理志》云:“长沙郡又杂夷蜒,名曰莫瑶。”又云湘州境内,“有夷人,名瑶,自言先祖有功,免瑶役也”。
隋唐时期,瑶族先民仍袭用莫瑶称谓,主要集居在湖南、粤北和桂东北地区。唐代诗人刘禹锡于唐元和十年坐贬连州刺史,以诗歌形式,记录了当时莫瑶的生存状况:“莫瑶自生长,名字无符籍。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星居钻泉服,火种开山脊。夜渡千仞溪,含沙不能射。”唐代粤北地区主要辖属衡阳郡和熙平郡,其中熙平郡辖今广东省连州、阳山、韶关,乐昌、南雄、怀集等县市以及广西贺县的桂岭等,说明该地为莫瑶主居区之一。
五代十国,瑶人的称谓主要有:“蛮瑶、蛮、蛮疍、蛮僚、莫瑶、瑶人等。瑶人分布在湖南以及赣西、粤北和桂东北,属于楚国的范围。宋代,湖南划分为荆湖北路和荆湖南路,其中荆湖南路包括潭、邵、衡、永、郴、道、全七州和桂阳监、武冈军。居住在荆湖南路的瑶族统称为“湖南瑶”。“蛮僚者、居山谷间,其山自衡州常宁县,属于桂阳、郴、连、贺、昭四州,环纡千余里,蛮居其中,不事赋役,谓之瑶人。”宋代,粤北地区除韶州、连州外,在英德、南思、德庆、广、高、雷、化州等都有瑶族分布。至元代,粤北瑶族主要分布在德庆路、肇庆路、高州、新州,雷州、连州,循州等处。
由汉晋而至宋元,时逾千年的聚居,使粤北地区的瑶族形成了自已独特的族支文化。首先是语言,广东过山瑶语属苗瑶语族瑶语支中的“绵语”,“绵”是“瑶”,即瑶人的语言,而且迁往国外的瑶族大都使用这种语言,使之成为国际瑶语。其二是宗教,是族支识别的重要依据。
(三)粤北瑶族的外迁
粤北地区,曾是莫瑶的主居地之一,元代设广南道,至此才由湖广中分离,形成新的行政地域,因此,此前瑶族的迁移,只能说是流动。粤北瑶族的大量迁徙主要发生在明代,清代以后瑶族人口大量减少。
1.外迁原因
首先是征调瑶兵而外迁。明洪武初,恭城发生雷虎子造反事件,曾派员前往广东肇庆府德庆州封川县招募瑶兵,协助镇剿,事平之后,被安置于恭城。清人温恭《封川县志》载:“封川旧瑶山五十二处”,至清代“尽为民居”。还有一部分瑶兵被调到海南岛,后来成为苗族,“今海南岛各个山岭,都几乎遍布他们的足迹。”
据广西荔浦县茶城乡《邓姓族谱》记载:永乐年间(1403—1424)安南外国大反时,外省兵远调之不及,本省各县速查瑶山……。时值永乐四年(1406),吾太祖奉调大宪给谕下札,委太祖统带瑶丁会同云协兵征。各宪各营均称瑶得力,实为勇敢,尽以兵银重赏。因此之前在之山场窄小人众,安栖不下,访择名山分居。”该支瑶族自此进入越南定居,成为越南瑶族最早住民之一。
第二是起义遭镇压而迁徙。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罗旁山区及韶州府瑶民起义,对粤北瑶族外迁造成关键性影响。这次起义肇端于明正统初年,迄于明万历五年,前后达130年,中经几次起伏,至嘉靖五年(1526)达到高潮。起义以罗旁山为中心,波及今信宜、阳春、新兴、云浮、德庆、封川以及乐昌、阳山一带。最后明朝统治者调集20万兵力,并从广西调去狼兵为先峰,数路围攻,将起义镇压下去,被捕杀3万多人。其余部分迁往广西,部分留下来的被编户入籍,强迫同化。关于这事件,恭城势江源黄姓《祖源歌》有这样的记载:“……宋朝过了元朝年,元朝过了明朝天,万历十年飘洋渡,流落潮州城内剃头郎。剃头未曾三年满,情因曹造去征兵。唐王天下不安乐,又着李闯反一遭,抢了几多官和马,扰乱江山不太平。朝里兵丁无万数,去时有路转无门,圣主皇君传御旨,轮留各户去抽丁。文书奉调当把总,带领乡兵阵上行。太祖一人黄国凤,把总调去领兵粮,带领兵丁去杀阵,众兵磊磊抽前行,一战杀败一千六百将,国凤阵里逃残生,兵丁亡人底里躲,阵中溃散就逃生。走到罗昌南乡里,青山瑶寨去藏身。罗昌南乡桃坪垌,乌鸦山内娇娥冲,立宅安居三年满,瑶家族内去成亲,生下五男并二女,年深日久转瑶声。……。”
2.外迁路线和特点
惨遭明代劫难,粤北瑶族大量外迁,其迁徙路线大致为:一是主体进入广西。广西梧、贺二州与广东肇庆、连州地界相连,是粤北瑶族西迁广西的主要途径。二是转湖南再入广西。与粤北韶州相连的汝城,宜章、蓝山等县,当是粤北瑶族北迁的路径之一。这一部分有的停留在湘南,有的徙往桂东北,有的迁往云南、贵州。恭城莲花镇独石村的俸姓和龙围村的盘姓、都是由广东迁湖南宜章再转入恭城,只是时间不同而已。
粤北瑶族的外迁,多在明嘉靖至万历间。其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的私有化,大量的山林土地已多有其主,迟迁入境的瑶族只能寄人篱下,租佃土地,刀耕火种。在这样的生存状况下,再次迫使他们走上迁徙之路。
其一,多代迁徙。恭城势江源丹江冯姓《家先单》曾记录了历代考妣的葬地:二世冯荣昌从广东乐昌外迁,葬于贺县桃江,妻葬永宁州高粱坪;三世成县葬义宁县上西乡;五世不详,六世金华葬兴安县华石岭,妻葬永宁县小源村;七世章学葬贺县桂岭,妻葬恭城伸家瑶桃溪。由此分析,该家族如果从明万历四十年(1612)开始外迁,到乾隆五十年(1785)止,前后游历了173年。从二世到七世,从乐昌至恭城,六代人经历了7个县。到恭城以后,他们还迁移了2个地方,到第九世文成才在丹江定居下来。
其二、迁往国外。瑶族迁往越南、缅甸,老挝以及泰国等国家,起于明朝永乐年间,延续至20世纪50年代,时间长达500多年。据黄钰前辈考察分析,瑶族进入越南时间为明永乐,是征瑶兵去的。其后约分6个批次迁入越南,窄裤瑶和钱瑶是由海南从水路进入的,其它批次主要是从陆路由广东经广西进入的。缅甸瑶族源于中国,进入时间最早可能在乾隆年间。又据黄钰采集的黄元昌先生的“家先单”,反映瑶族是从广东韶州府乐昌县经广西桂林到云南建水勐腊进入老挝,而后返回勐腊,再进入缅甸的历史,其时间大约有130年。“苗族和瑶族于1840年开始从中国南方来到老挝。”瑶族进入老挝的路线,一条是从云南边界进入,另一条是从越南转迁老挝。泰国瑶族主要是从老挝,缅甸迁入的,时间在100年左右。20世纪60年代,政局动荡、老挝、缅甸、越南大批瑶族逃往泰国避难,而后移居欧美等国。
结束语。
笔者提出的盘瑶文化流派理念,并非标新立异,亦非哗众取宠,是在本土瑶学研究中不断释疑解惑而产生的。因为恭城有一幅“梅山图”,是目前瑶族中保存最久,画幅最长,画像最多的唯一神箓,被专家们誉为瑶族文化的瑰宝。要去研究它必须接触宗教,如是才发觉瑶族有多个宗教派别。瑶族宗教则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上经接受汉文化而产生的。过山瑶同操绵语,像恭城三江乡的三支棉瑶相会的时候,初会时会感别扭,逐一比较时发觉大部词语又很接近,再分析国外瑶语与国内的“绵语”完全一致。原来,过山瑶语言的差异性在于,他们在一定地域上长期与周邻民族的交流有关。三江三寨话是与苗族的接近有关,栗田话又多受湘方言的影响,而金龙山瑶话又属在广东粤北时受西南官话影响所致。如此等等,再加上其它民族文化的比较,才逐渐产生了湘粤流派的理念。
盘瑶文化流派理念的提出,还有一定的针对性。21世纪以来,各地都在挖掘和整理瑶族历史文化,逐级申报瑶族文化遗产。这一申报和立项过程,有利于瑶族文化的保护和知名度的提升,是一件大好事。但笔者也隐隐感觉,有的东西还须在比较中平衡兼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级”。近些年来,各瑶县为发展民俗旅游,都在打民族牌,如“圣地”“古都”“中心”“故乡”等等提法都有。在整体上如何构建瑶族文化旅游,形成旅游专线,发挥瑶族文化魅力作用,实现互利互补、发展共荣,乃是值得思考的。又如“还盘王愿”,有的领导和专家,想把它“统一”起来。实际上,由于教派的不同,其祭祀科仪,包括音乐舞蹈是各不相同的。“统一”反而破坏了瑶族文化的多样性。
今年5月初,笔者在盘瑶文化流派理念基本形成时,曾邀同唐秀珍、盆春生二同志专程拜访了隐居桂林的黄钰老前辈(广西瑶学会第一任会长),得到他的赞同,增强了我撰写这篇文章的底气,在此特向黄钰先生表示感谢!
主要参考资料:
1.《瑶族通史》(奉恒高主编);
2.《壮族通史》(张声震主编);
3.《世界瑶族概况》(黄钰、黄方平著);
4.《瑶族历史与文化》(张有隽著);
5.《瑶族传统文化变迁论》(张有隽著);
6.《瑶族宗教论集》(张有隽著);
7.(光绪十年)《恭城县志》;
8.(民国二十六年)《恭城县志》;
9.恭城本土资料。
2011年6月6日于恭城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2-2-29 14: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浙江省丽水市 中移铁通
{:soso_e179:}楼主辛苦~\(≧▽≦)/~啦啦啦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2-2-29 16: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恭城飞达网吧
来看下{:soso_e121:}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2-3-2 1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贵港市 电信
原来恭城有三种瑶族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2-3-2 18: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恭城飞达网吧
{:soso_e121:}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2-3-15 10: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主帖里这里是不是有错:

"2009年统计全县总人口291649人,其中瑶族174461人,占59.8%;壮族7452人,占2.56 %;汉族109153人,占37.43%。"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2-3-15 11: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南宁市 电信
好帖子要顶! 盘瑶文化流派新探489 / 作者:平安大叔 / 帖子ID:10796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oderator 发表于 2012-3-17 10: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整理这些资料不容易啊!
搞研究的人有这些爽啊。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2-5-5 10: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资源县 电信
盘王节好多地方都有的是罢。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2-7-19 23: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 电信
辛苦了{:soso_e160:}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2-7-21 17: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南宁市 电信
我们当地称观音的瑶胞为“排古佬”就是因其居地为上下五排而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applogin wechat_login1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