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68|回复: 3

[恭城历史] 朗山村惜字炉的文化意蕴新解

[复制链接]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5-1-14 11: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 电信/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恭城地处湘桂走廊两地交汇处,楚文化与越文化在这里融合,中原文明与岭南文明在这里延续和发展,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丰富。尤其是古建筑众多、精美,历来受人称道。除县城文庙、武庙、周渭祠、湖南会馆四大古建筑外,点缀在乡、村绿水青山间的古塔、古亭、古桥、牌坊,形态各有千秋,文化意蕴丰富,犹如星罗棋布,却也相映成趣,成为瑶乡的一道重要人文景观,具有较高的民间文化研究价值。其中莲花镇朗山村的惜字炉作为县内的一道独特景观,其与一河之隔的笔山村的笔山一南一北相互辉映,所蕴含的民间文化元素更值得探究。
一、惜字炉的成因之谜
朗山村的惜字炉位于村口,这是一座文笔塔样式的尖状塔式建筑。炉身用大块的火烧青砖砌成,六角形,三层,高约三丈,庄严耸立、端庄俊彩。第一层青石上镶有笔力遒劲的“惜字炉”三字,上面记载的文字显示惜字炉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已有120多年历史。第二层正面开一圆拱门,门内雕塑文昌神像。第三层正面是6块白玉石组成的六角窗孔,塔顶的两层均用三合白灰粉刷,廊檐间彩绘各种图画,线条曲折,清晰鲜美。炉顶盖青瓦,顶端塑有一个形态优美的葫芦。虽经百年的风雕雨蚀,惜字炉的白泥、彩绘略显苍老,但苍劲、凝重、浑厚的气势,依然可见。
对于惜字炉的建造原因,恭城瑶族县庆20周年筹备组编撰的《梦里瑶乡——细说恭城》认为:朗山村的周姓人家历代的文人雅士、舞文弄墨的人很多,常将自己不成器的手稿焚于塔内,从不乱扔乱丢,这就养成了全村人崇文惜字的好风俗。村里人只要看到地上有字纸,就会捡拾起来,拿到惜字炉毕恭毕敬地烧掉,至今仍视炉如宝,惜字如金。惜字炉是瑶族崇尚文化、尊师重教的良好例证。
上述看法笔者不敢苟同。原因有:一是对“惜字”这两个字理解有偏差。查辞书中“字”的含义:在《辞海》中是指“文字”;在百度中搜索,是指“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如:文字、字斟句酌”。显然,这里“字”是指语言文字,“惜字”是“珍惜、重视语言文字”的意思,而不仅仅是“珍惜字纸”。《梦里瑶乡――细说恭城》认为“在瑶乡,乱扔、乱踩字纸的多为儿童,惜字的启蒙教育往往是由不识字的老奶奶来承担。小孩把有字的纸丢在地上,老奶奶随后就捡起来,告诫道,有字的纸不能乱丢”,经过教诲引导,“村里人只要看到地上有字纸,就会捡拾起来,拿到惜字炉毕恭毕敬地烧掉”。把“惜字”仅仅理解为“珍惜字纸”、“尊师重教”和“爱护环境”,把惜字炉的建造原因归结为“不乱扔、乱踩字纸”,要“拿到惜字炉毕恭毕敬地烧掉”,未免有些肤浅。二是对建造惜字炉的文人和民间文化心理的理解有误。正如前面所说,“惜字”是“珍惜、重视语言文字”的意思;建造惜字炉目的,昭示了当地民间特别是文人高度重视语言文字重要性的文化心理。在古代中国社会,特别是自隋以后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的时代,学而优则仕,语言文字就成了读书人的一种谋生工具,与读书人及其家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俗话说的好:“一字值千金”,古代文人、读书人主要靠文章入仕、立足社会,“文字”创新和运用能力的大小,意味着他才华的高低和诗文的优劣。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因为他对诗歌的语言文字如此的肯下苦功夫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才被誉为“诗圣”;古文运动的八大家特别是其领袖人物韩愈,也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创新及运用,主张要有创意,他在《答李翊书》强调“陈言之务去”,“陈言务去”这句成语就是这样来的;在《答刘正夫书》则强调对古圣贤人的著作,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和与之有关的“推敲”这一典故,也反映了古代文人重视语言文字的程度。朗山村的周氏后代,舞文弄墨的人很多,但功成名就的少,大概就是他们的“文字”功夫还欠火候,诗、文水平一般,不能名扬天下、光宗耀祖,所以要建这座塔,对文笔不能令自己满意的诗文,羞于示人;对文笔不能令老师或学友满意的诗文,则羞于保存,全部都要投入塔内焚烧,直到文笔出众、滞运改变功成名就为止。因此,惜字炉是为了振兴当地文人和家族的命运而建的;高耸的惜字炉不仅是读书人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也是在向后人警醒、昭示语言文字创新及运用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惜字炉属于文塔,是一种特殊的文笔塔。
二、惜字炉上的葫芦之谜
惜字炉顶端为什么要塑造一个葫芦呢?主要是因为葫芦是一种象征物,含有丰富的民间文化意蕴,耐人寻味。可以说,葫芦是一种千年民俗文化传承的载体。成熟的葫芦里籽众多,暗喻“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福禄”、“护禄”,所以葫芦自古以来就是福禄吉祥、健康长寿、和谐美满的象征。特别是一些农户门、窗上挂的葫芦,俗称八仙葫芦,也就是亚腰葫芦。在神话和故事里,葫芦始终与神仙和英雄为伴,如八仙中的铁拐李,寿星南极翁,济公和尚等都身背葫芦或腰悬葫芦,被认为是给人间带来福禄、驱魔辟邪的灵物。民间认为葫芦有辟邪除病的功效,将它挂在病人的睡床尾或摆放在病者的睡侧,可以吸取病人身上的病气,使其快速的好起来;如果是健康人,可以吸走人身上的晦气,提升运势。葫芦也被民间用作逢凶化吉的风水灵物,是保宅护家的良品,挂在大门外,可以化解屋外的晦气、煞气,有保屋内人平安的作用。葫芦从外型上看是由两个球体组成,像阿拉伯数字“8”,更像美女的丰胸、细腰、肥臀,曲线十分优美,让男人浮想联翩,寓意夫妻恩爱,加上葫芦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喜爱、珍藏的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葫芦与孟姜女被写进传说,则演绎出一部生动感人的民间故事,成为中国流传最广、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四大传说之一。
古时候,有孟、姜两姓相隔一墙的邻居,但两家都无子女。有一年,孟家栽了一株葫芦,旺盛的葫芦枝蔓爬到了墙那边的姜家屋顶上。奇怪的是这株葫芦只结了一个大葫芦。葫芦熟后有几十斤重,姜老汉喜台望外,奔走相告,村里纷纷前来观看这巨大的葫芦。可是孟、姜两家却因葫芦的归宿产生了矛盾,都希望葫芦归自家。孟老汉说:“这葫芦是我在院墙下亲自种下的,是我的”;姜老汉却说:“这葫芦结在我屋顶上,应归我”。两家各不相让,争吵不休。最后,在村人的调解下,双方同意各分一半。
两家把葫芦摘下来,当场就要锯为两半,但怎么也锯不开,后经木匠指点才总算锯开,一看葫芦,众人十分惊讶:里面竟然端坐着一位娇嫩的女娃娃,美丽得像仙女下凡!两家一见这女娃娃都不争着要那葫芦了,却抢着要抱那女娃娃。两家谁也不能说服谁,最后还是由众人调解,商定两家轮流抚养一个月。
这个女娃娃就这样被孟、姜两家轮流养着。一天,孟家对姜家说:“我们给她取个名吧”。两家商量后起名为孟姜女。从此,孟姜女这个名字就被人们叫开了。
十多年后,孟姜女长大成人,认识并爱上了范杞梁。婚后不到两个月,丈夫便被朝廷征召为民工修筑长城去了。修建长城的官员们为了突出政绩,逼迫民工日夜苦干,并克扣工钱。很多民工不是被饿死,就是累死,真相却被隐瞒,家里人都不知情。孟姜女她苦等丈夫不回,便千里迢迢赶到长城工地寻夫送寒衣,才知道丈夫早已累死在长城下,又被偷偷埋进了长城里。她悲恸的哭声惊天动地,哭得长城在雷雨交加中轰然倒塌了。老百姓对她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十分痛恨专制王朝的暴政。孟姜女的故事从此在民间流传了下来。
三、惜字炉的方位之谜
古代的文塔是用来供奉文昌星而建的。文昌星也叫文曲星、文昌帝君,相传是上天评判文章优劣、掌管读书人功名利禄的星神。我国古代书院在供奉文圣孔子的同时,也供奉文昌帝君,一些地方还建立文昌塔、文昌楼来供奉,以祈文运亨通、人才辈出。较著名的,如北京有文昌阁、西安有文昌门、扬州有文昌楼等。文昌塔又称文笔塔、文峰塔,文昌楼又称魁星楼、状元楼,都是文塔、文楼。建造文塔的目的是要兴文运,即振兴和光大当地的文风、改变和提升当地的文运。文运不兴,人们往往归咎于当地风水的缺陷。建高耸的文塔则被认为可增添当地天上的灵气,填补风水上的空缺即补地气。因此文笔塔的选址,就特别的讲究风水。凡是文运不通、科甲不发的地方,均可在文昌位,即有益于读书和获取功名的方位选择吉地,建立文笔塔,抬高地势以催发科甲。
那么,如何确定文昌星所在的吉利位置呢?古代主要依照这几个堪舆原则来综合考虑并寻找文昌吉位的:青龙位(择地)、水口玄关处(就地)、食神位(就时)、三元九运飞星吉位(就时)。所谓青龙,在中国古代阴阳八卦、算命术中,意指东方;青龙位,在古代堪舆学(风水术)中是指左前方或左边,对于坐北朝南布局的村舍或城镇来说,是指东南方向,即青龙、朱雀(凤凰)相交之地(辰、巽、巳、丙位),或东方的震位甲。中国的村舍或城镇房屋大多坐北朝南(属于坎宅),因此各地的文塔大多建在当地东南方的巽位,坎宅的门楼也常开此位。例如,恭城县城的中心如果是十字街的话,十字街的左前方即东南方位于恭城中学至党校、燕岩一带,恭城古县城原来的文笔塔建在燕岩方向,就是这个道理。在这一带建置学校也被认为有天地灵气的陶冶,是上佳的选择。对于坐西朝东(属于兑宅)的村舍或城镇来说,其青龙位(左前方)在东北方的艮位。其他朝向的依此类推。
所谓水口玄关处,就是住地河水所流去的地方,即下游低处。在古代,“山管人丁水管财”,水意味着财,因此古人对水是“喜欢留而不喜走”,认为河水环绕多情、依依不舍地围绕村舍周围徘徊而去,才是聚财的好风水,于是多在下游的水口玄关处建筑楼、塔、亭、台等,就是希望“财水不外流”。
所谓食神位,是从顺应吉时的角度来选取方位的,由文昌星演化而来。食神位实际上是食神的冠带、临官的宫位。按《六壬袖金》的推算方法是:“甲乙巳午报君知,丁己鸡同庚金猪,丙戊申宫辛见鼠,壬年见虎癸兔知”。例如,在甲日出生,或在甲日建房,或所建房屋朝向为坐甲向庚,其食神是丙,食神的作用是泄身吐秀,又叫“文星”,丙禄居甲巳(巳位于东南方向),所以甲以巳为文昌。甲属东方木,巳属南方火,甲巳配合就是暗喻木火生辉、才华横溢的文明气象。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11: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 电信/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所谓三元九运飞星吉位,也是从顺应吉时的角度来选取方位的,源于玄空风水学,又名九宫飞星学。古代认为星辰是在不断变化的,于是产生了住地有“三元九运180年”飞星的观念。三元指上、中、下每个元管60年,住地每20年一个小运,九运就是180年。地有九宫,每年年运都有一个飞星入中宫。例如坐北朝南的坎宅,某年属水的一白贪狼星在运行过程中与属木的四绿文曲星相遇,即同处一宫,就是“水木清华”,表示文昌旺盛,因此有“四一同宫发科名”之说。清华大学的取名,也有文昌旺盛这层意思。
按照青龙位的择地原则,朗山古民居是坐西朝东的兑宅,惜字炉应建在东北方的艮位或西北方的乾位;按照水口玄关处的择地原则,惜字炉应建在村前的南坪河下游方位,即该村西北方的乾位;按照食神位的择地原则,兑宅属金,金的食神是乾、坎相交处的亥位(亥属于乾位);按照三元九运飞星吉位的择地原则,朗山古民居属于兑宅,即属于金,金喜欢土来助生,吉利方位在属土的东北艮位。惜字炉建于1886年,即丙戌年,丙戌年的干支为火土,火之位煞在北方,南方为坐煞,大利东西不利北方,吉利方位是该村的东、西方位,那么惜字炉应建在该村西北方的乾位或东北方的艮位。综上所述,惜字炉建置的最佳方位是西北方的乾位,其次是东北方的艮位。不过当地人将惜字炉选建在了该村东北方的艮位。为什么当地人会弃最佳方位而求其次呢?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连懂堪舆的人士和民间地理先生也认为这是个难解之谜。
其实,在古代,民众对于亭、台、楼、塔和住宅的建置,往往深受民间文化心理的影响,祈求平安、富裕从来就是民众的最大心愿。特别是汉瑶杂居的瑶族地区,瑶族文化和传统民间文化心理在当地民众的居住、饮食、穿着等日常生活习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可谓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惜字炉和现存朗山古民居的门楼选建在村子的东北方,在笔者看来,也是汉瑶杂居的瑶族地区民众深受民间文化心理的影响的结果:瑶族地区民间传统上认为,坐西朝东的兑宅,是七赤破军星占位。七赤破军星是金星,乾位的六白曲武星也是金星。在乾位建塔,意味着破军星与曲武星这两个勇武、好斗的金星走在一起就犯了“交剑煞”,表示争斗和刀光剑影。而选在东北方的艮位建塔,属金的七赤破军星在运行中与属土的八白左辅星相遇同处一宫,表示“金由土生”,勇武的七赤破军星得到稳健智慧的八白左辅星的辅佐和制衡,民间传统上认为“坚金遇土、富比陶朱”,是很好的财星组合,可以让当地人过上富裕的生活。因此,惜字炉选建了在艮位而不是从风水角度看最佳的乾位。当年,朗山村的周氏人家在当地富甲一方,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富裕生活,有那一幢幢现存的著名大宅为证。不过,据说朗山村的周氏后代舞文弄墨的人多而功成名就的少。由此来看,惜字炉增添了当地的财气,却没有明显增添当地的灵气、文运。这大概也是其先人祈愿平安、富裕,而不奢求权贵和文名的结果吧。
总之,恭城境内的古建筑,是先贤们创造的文明精华,既凝聚了先人的辛劳智慧,也是瑶乡的骄傲,是对后人的昭示。这些人文景观,是研究瑶族文化和传统民间习俗的重要载体,值得深入探究、整理、挖掘和利用。
来源:恭城文化



朗山村惜字炉的文化意蕴新解91 / 作者:九命猫 / 帖子ID:108851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5-1-14 14: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 电信/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1_481:}{:1_481:}{:1_477:}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5-1-14 19: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1_481:}{:1_481:}{:1_48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applogin wechat_login1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