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楼主: 翠峰紫阳

[茶城人文] 恭城传统生活习俗《转》

  [复制链接]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13: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南宁市 电信
取名 小孩取名,在煮汤前,取一个奶(乳)名。入学时按辈排序,取一个书名。取名之法有多种,一为属求神生子的、求什么神取什么名,如婆生、祖赐、观生之类。二为按五行取名:以生辰八字与金、木、水、火、土对应,缺则补之,如金生、木生、火养之类。三为拜寄取名,若拜物为“养娘”,则以该物为名,如樟生、石养之类。此后,每逢年节都要供奉,直到结婚成室方止。四为病难取名,小孩出生后病灾较多,舅爷要购足圈、项圈、手镯相送,戴至自脱为止。也有带箭牌,竖箭(指路)碑的,其名则为箭仔、箭狗之类。若要架桥解难的,则要拜认“砍桥舅爷”,其名如桥送、桥妹、桥有之类。解放以后破除封建迷信,取名随时势而变化,多有时代烙印。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1-10-8 20: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 中移铁通
不错。这个要顶。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1-10-8 20: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 电信
以前结婚前,要合八字,看日子,服准口,结婚完还要会亲酒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20: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除月 农村妇女“坐月”一般以三十五天为期,称为“满月”。满月之后,要背婴儿到外家住上几日,称为“除月”。外婆备办一点礼物,送外甥归家,即为“满月酒”。此后新母同往日一样,与家人同桌吃饭、同时劳动。有的因婆家困难或路远难走,则改为赶圩,满月后逢圩日,背着孩子上街走一趟,“除月”即算完成。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20: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寿庆礼仪
逢诞辰办酒宴客,农村称为“做生日”,由子女操办。以五十岁开始,女做虚岁,男做周岁。逢十为大庆,余为小庆。解放前,逢大寿之日,主要亲戚要赠镜屏,字画或楹联以及其它礼物以示庆贺。女婿则请乐队、龙狮以增喜庆。有的则请戏班唱戏,热闹一番。1980年代以后,有的地方请电影、录像播放。酒宴规模,有多有少,俗语“有钱三岁老,无钱百岁轻”,即是最好的诠释。菜肴与其它宴席无区别,有的地方上一盆面条,叫“长寿面”;有的地方用面粉做“寿桃”,以表示“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的祝福。设宴时间各不相同,平地瑶地区中午设席,宴罢送客。平原汉壮族地区,来宾于中午到位,吃一餐油茶,下年再设席宴宾。过山瑶地区贺生日往往黄昏以后才到、宴席变成夜餐。做生日来客难料、预多来少,菜肴浪费;预少来多,还得补购。所以又有了“辞生日”的习惯,即主家在生日前到各亲戚家告之不做生日,各亲戚也就免了。但朋友之类的却照样来,只不过少办了几桌生日酒。县城于1990年代初始有蛋糕店,小孩逢生日,其父母购生日蛋糕,合家唱“生日歌”。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20: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三、服 饰
瑶族服饰 境内过山瑶好五色,尚刺绣。清代多自种棉花,以土法纺纱织成“家机布”,用蓝锭染成青蓝色,再剪裁挑绣。清末至民国土布渐为洋布取代,栗木、观音、嘉会、莲花、三江等地瑶族改著唐(汉)装。至今,唯西岭新合瑶仍绣瑶服,莲花势江瑶虽存一些服装,但不会刺绣。衣于清代园领、右衽、窄袖、长摆,民国时改为对襟。女衣无扣,以腰带束之。裤为“大桶”形,宽尺余,短仅过膝,用布带束于腰,俗称“扎扎裤”。民国后男着布扣唐装、下穿锁头裤。包青色头巾,宽尺许、长丈余。瑶汉服装无大异,唯瑶尚绣。购红、黄、绿三色柳绒,配青白色形成五色。衣绣领及袖,裤绣脚为主,亦成五色。头巾绣八卦,两头挑花。男女通用,腰巾脚绑皆有图案。民国前,西岭新合瑶头发用腊封裹成尖顶,俗称“尖头瑶”插七枝铜簪入发中,又称“铜簪瑶”。长巾包头呈箍状,扯角挡耳形同狗耳,戏称“狗头瑶”。妇女于热天顶方帕,绣以明暗八角花状。新娘装扮,耳吊环、项戴银圈、手套玉镯,十指系铃;铜烟杆系绿带铜钱,别于腰间。解放后渐废此饰。今新合瑶妇女,出嫁前绣一两套,以备结婚时穿戴。平时穿时装,走亲访友时穿瑶装。用后晾干封存,少有洗涤。妇女故时要以瑶服装身,否则祖宗“不认亲”,就失去归宿。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20: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汉壮族服饰 民国时多穿唐装大桶裤,富有家庭老者仍穿长袍马褂,城镇以穿中山装为时髦。解放后农村仍以唐装为主,干部工人穿中山装、军装,妇女穿列宁装。文化大革命阶段,男女最兴黄布军装,少有花衣。1970年代时兴春秋装,牛仔裤。1980年代少数年青人又兴喇叭裤。1990年代后男姓穿休闲服、西装,女姓穿裙。未婚女姓于热天以敢于外露为自豪。至2000年在农村穿唐装的已少有,妇女穿花色衣服的反而多起来。解放前,农村人行走时多穿草鞋,下水下田劳动都打赤脚。草鞋多以黄麻草鞋为主,少数杂以旧布。1970年代以后,解放鞋逐渐替代了草鞋。至2000年,草鞋几乎绝迹。1970年代前农村多数人以穿布鞋为主,此后又以解放鞋为主,至1990年代,除边远山区外,已少有穿布鞋、解放鞋,多以运动鞋、休闲鞋、皮鞋为主。1970年代以前,农村人多数在热天穿板鞋,此后逐渐又以塑料拖鞋,凉鞋取代。发型逐渐变革,清代男女皆蓄长发。民国后废长发,男人剃光头,时兴“飞头”,为大陆装或小陆装,小孩剃头留“密心辫”。解放后农村青年逐渐理发成西装,1970年曾时兴运动装。解放前农村女性,少时蓄辫,为妇挽髻插簪。解放后兴短发,照“流海”。1960年代兴结双辫,1980年代兴卷发,1990年代后少有结辫,长短发皆有。唯西岭新合村高界瑶一位盘姓老人一生结长发蓄单辫,直至1986年病逝。解放后,主张革命化,少有饰物,男女戴手表以为荣耀,1990年代BP机、手机出现,手表渐次见少,男青年戴戒指,女青年套手镯为数不多。至今,女姓涂脂抹粉,打口红者常见。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20: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四、饮 食
粮食
县内人氏以大米为主食,以玉米、木薯、红薯、芋头为杂粮。解放前一日三餐,一般为二餐粥、一餐饭,吃粥则常伴杂粮。贫穷者在五荒六月连粥都吃不上,常以蕉根、土茯零、马蹄薯为食。山区农民常年以玉米、高梁、䅟子,粟禾煮粥,伴以木薯、芋头、红薯为主食。解放后仍二稀一干伴杂粮,夏秋农忙时节,常以稀粥作“假餐”。煮饭常掺杂粮,以加入内容称为包谷饭、粟米饭、芋头饭、红薯饭等。1980年代以后稻谷增收,无论农村城镇、平原山区煮干煮稀,随人所喜。唯栗木一带吃粥成俗,早中二餐需“油茶泡粥”,方感“舒服”。2000年前后粮食富足,县人又多以杂粮为“特色食品”。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2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糕粑
糯米类 取上等糯米,水渗数小时,用粽粑叶包成尖顶平底样。因底部呈三角状,称为“三角粽”,俗称“羊角纽”,过山瑶称为“祖宗粑”。包成方条形的叫粽粑,成米筒形的叫大粽粑,以放入配料为名又称肉粽、芋粽、板栗粽、花生粽。常以淡粽为主,以黄茅叶包裹,称黄茅粽。伴糖而食、甜中带腻。磨浆做的有糕,过年吃的叫年糕,以放入配料而名的叫肉糕、芋糕、糖糕等。结婚谢媒送舅,常以糖糕为“礼担”。做糕需将米渗至指搓即溶,用石磨磨成细浆,以锅绞伴成糊状,放入垫有粽叶的竹篮中,蒸至熟透。用时切块油煎至软即可上桌,此糕份量可大可小,小的用米3~5斤,大的用米10多斤,皆随人便。以沸水拌米粉,反复搓成团,再取小团捏成酒杯状,放入猪肉、香菇、蔬菜的叫“菜肚粑”,放入炒香研粉的油麻糖或花生拌糖的叫“糖肚粑”。用水煮熟即吃的叫“大肚粑”,压扁后垫柚叶蒸熟再吃的叫“柚子叶粑”。搓成拇指大小丸子再以糖水煮熟的叫“汤丸粑”,放入糖肚的又叫“安心粑”。三月取细嫩野蒿,煮熟漂洗,用碓舂细拌入米团,再垫柚叶蒸熟叫“艾粑”。若以水拌粉下锅绞熟,降温后再以熟米粉垫底搓团,再取小团放入馅,直接食用的又叫“熟粉粑”。以糯米粉为基料,放入产籽粉、高粱粉、玉米粉、红薯粉等类,还可以做成各类杂粮糕和粑。用上等糯米冷水浸软,上甑蒸熟,晾干后用油炒香即成佐饮油茶的“米花”。以蒸熟米饭,倒入石臼,以杵棒舂溶,大团搓揉,再取小团压扁成块晾干渗水,即成糍粑或称“恩粑”。栗木平地瑶特尚此粑,十月以后,常做一二担米,用镡封闭,食用数月。船民以蒜叶与饭团打溶,再入篮蒸熟,即成“蒜糕”,亦称“船上糕”。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20: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粘米类 用质量细腻的粘米放入冷水渗软,磨成米浆,按量倒入热锅,绞拌至熟,下锅趁热压搓,取小团调色成块,再入甑蒸至熟透,晾干入水,即成“水渗粑”。用时切成薄片或细条,以肉丝和蔬菜伴炒,食之风味独佳。穷人省油,不敢多做,且每道工序把握不当,做出的粑加热易碎,因此,直到1970年代水渗粑制作才逐渐为山里人所接受。将粉加水搓成团,适量加入煮熟的萝卜丝或槟榔芋片,拌匀以后,入篮蒸熟,成为粘米做的“萝卜粑”和“芋头粑”。生粉放入酒曲,搓团发酵,调入黄糖,装盆蒸熟,成为“发糕粑”。米浆放入盐或糖,装盆蒸熟一层,再放一层米浆,反复七次,即成“七层糕”,俗称“水糕”。若为淡浆蒸馏,熟后取出晾干,切片保存,用时水渗,以蔬菜伴炒或鲜汤水煮,又成“土粉”。
小麦、荞麦经加工成粉后,常以水调成糊,加入盐或糖,下锅煎熟,即为“麦子粑”。解放以后,北方面粉调入渐多,经加工成面条、包子、馒头、水绞、云吞等,充实了恭城粑类品种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20: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菜肴
蔬菜 农村自产自销,从春到冬,主要有苦妈菜、四叶菜、韭菜、惊蛰豆、豆角、辣椒、茄子、毛秀才(番茄)、南瓜、节瓜、苦瓜、丝瓜、藠头、生葱、蒜子、芥菜、芹菜、头菜、常青菜、萝卜、芥蓝包、黄芽白、大叶菜、大梗菜等。野菜有荆竹笋、苦竹笋、黄竹笋、淌竹笋、菜竹笋、龙爪菜等,野菌有松树菌、香菌、板栗菌、夏至菌等。蔬菜经水烫晾晒成干品,如豆角干、辣椒干、苦瓜干等,野菜野菌亦可制成干菜,以备春夏交替新菜未出时食用。嘉会苏陂、西岭德良村盛产黄笋,经蒸煮晒干,成为黄笋干,远销港澳。西岭澄江源盛产香菌,椎树倒枯后产出菌,采归以火烘干,分级为香信、黄剥、厚装、花菇,为烹料精品,畅销国内外。叶类菜经吹蔫,伴盐酒入缸水渗,数月不坏。头菜、其根如小球、秋种冬收,不直接煮食,而是制作成干菜或“水盐菜”再用。恭城居民皆喜腌酸渍,将冷却后的热水(或清水)加入盐、姜、酒、醋置于酸坛中“起坛”,几天后再放入豆角、辣椒、藠头、蒜头、萝卜、竹笋等蔬菜,三五天后即可食用。坛中可随时添加新菜,视其多寡,随放盐酒或糖,添加越勤,其味愈鲜。北乡一带最喜吃酸,俗称“酸咸”。油茶、酸菜、稀粥成为北乡饮食“三俗”。1985年以后大棚蔬菜上市,本县多从桂林运回,一年四季都有辣椒、茄子、西红柿、白菜等各种蔬菜,学称“反季节蔬菜”,野笋野蔬,其价上扬,称为“无公害绿色食品”。   
avatar
  • TA的每日心情
    kx开心
    2023-5-16 15:4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online_moderator 发表于 2011-10-8 2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 电信
    呵呵,这个很好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20: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酿菜 恭城人逢年过节都喜欢酿菜。将鲜肉剁碎,加入切碎的香茹、韭菜等香料组成馅心,然后酿入菜中,即成“×酿”。在恭城常见的有:辣椒酿、茄子酿、南瓜酿、节瓜酿、南瓜花酿、蒜酿、磨菇酿、香菇酿、小笋酿、黄笋酿、蛋酿、水豆腐酿等,稀见的有猪红酿、魔芋酿等。在酿菜的基础上,还有各类“菜包”,如四叶菜包、芥菜包、白菜包等。还将肉打溶,制成猪肉丸、鲜鱼丸、海鲜丸等。
    腊菜 立冬前后,将猪肉切成块,放入盐酒、腌放几天,然后吊晒或烟熏,干后蒸熟切片上盘,其肉透明,色黄爽,入口脆而不韧,其香纯厚,称为“冬至腊肉”。又将鲜肉去皮切碎,配以食盐、料酒、白糖、味精、古月粉等佐料放置,取猪小肠,将肉馅酿入其中。以每5寸为一小节,用线扎紧,然后以热水洗去皮渍,吊挂晒(薰)干,用时蒸熟,切片上盘,即成“冬至封肠”,又是一道美菜。农村人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中旬以后“杀年猪”,分块腌放数天,吊挂于灶台之上,制成“火焰腊肉”。西岭乡新合村瑶民几乎在1980年代才逐次学习酿封肠,至今已较普遍。观音、三江、西岭等处瑶山人、旧时常因出山不便,难以购肉待客,而将整猪全腊,食之终年。西岭澄江源梅山瑶富有者腊猪肉,将整个猪头去骨吊熏,食用时以吃到“香嘴”为肉尽。贫穷者则挂“礼信肉”,将肉切块成半斤左右,预计客人多少则吊挂多少块,每有客来,取而待之以不失礼仪。解放以后,生活渐次提高,至1980年代,此俗已废。其它腊味还有腊鸡、腊鸭、腊鹅、腊鱼、腊鼠等,但未成俗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20: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特色菜 扣肉为恭城各类筵席主要菜肴,取猪腰部“五花肉”,水煮至皮软,用筷针皮,去油涂姜酒,入油锅炸至皮呈焦黄色并全部起泡,起锅入冷水再泡至皮软。然后切片配料镶入碗中,入锅蒸熟,以碗翻扣上席,即成扣肉。扣肉有净扣、夹扣之分。夹扣以夹恭城槟榔芋为主,切片后或用油煎熟。肉、芋间镶,蒸至熟即可。白切鸡又称“白斩鸡”,亦为筵席佳肴。杀鸡去毛掏去内脏,将姜葱等配料塞入腹中,全鸡入锅煮至八成熟,切成小块镶入盘中,头尾脚翅依序摆放,即成白斩“全鸡”。据传此肴源自黄姓。恭城黄姓多尊峭山公为鼻祖,吴官郑三位老太婆各生七子共二十一子。在分派临别时,三位太婆各杀一鸡祭祖,在上祭时吴氏动作快全鸡切块煮熟;官氏次之,全鸡煮熟;郑氏最慢,鸡尾尚有一毛未拨。此后三氏子孙祭祖相承模式,以辨支派。相延久之,逐渐研习成“白斩鸡”厨艺。“米散肉”为大梁人和栗木平地瑶周姓的一道“祖宗菜”。相传在即将过年时,贼兵杀来,众人便将猪肉埋入土中,匆匆逃难。贼退民安,归来时将肉取出虽沾不少泥,但仍可食用,便以米粉伴之蒸食。此后为纪念这次逃难,过年必做一碗米散肉。米散肉又称“粉蒸肉”,取肉一斤,配味或煮熟伴米粉,用莲叶或棕粑叶包裹,入锅蒸熟,其肉肥不腻喉,瘦不沾牙,还有叶香之味。有的伴入芝麻粉、绿豆粉、黄豆粉、花生粉,另有一番味道。西岭乡新合瑶人于热天猎取的野味,全做米散肉,以多天保存食用。栗木平地瑶杀年猪请客吃饭,最尚骨头米散肉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20: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筵席菜 农村办酒席从解放后至1982年,基本上是延旧俗“办十碗”。以猪肉为基础,每桌用肉5~7斤。一般为鸡肉、净扣、夹扣、旗子肉、瘦肉片、猪脚汤、杂烩、苏肉、泡鱼,或添或减配足十碗。也有不用扣肉而用方肉(敦子肉)的,称为“硬头十碗”。富者用全鸡、全鸭、全鱼,称为“三牲全席”。或用海鲜之类做菜,又称“海鲜席”。1982年以后,菜肴逐渐由十碗增至十二碗,更多者亦有之。天冷之后,多办“火锅席”,酿菜,腊菜都可上桌。
    饮料
    解放前恭城农民以生水为饮料,口渴时即灌上一箪。解放后受新文化影响,逐渐饮用“开(热)水”。吃结婚酒送热水瓶,渐次时兴。野外劳动亦用葫芦或“草被子”(军用水壶)装水,不再见水即饮。至2000年以后,农村青年还用矿泉水为饮料。
    清茶 用本地茶叶入水煮沸,叫“清茶”。1970年以前,农村烧清茶,多半用于“供祖公”或者办酒时敬客。此后,渐有购“香片茶”,供来客饮用的。城镇居民,泡菜待客,已成为基本礼节。1995年以后,随着与外地交流的增多,农村人也买茶具,学习泡“工夫茶”。
    药茶 农村最为常见的是以矮婆茶、田鸡黄、山楂叶等草药烧沸成茶,随时饮用。最为常用的山楂茶,其色略黄,味略涩,改水(淡)味,健胃利肝。至1990年代,不少机关单位,以山楂叶烧茶供大家饮用。在农村市场,有的小贩以薄荷、杨梅配成薄荷茶、梅水之类分杯出售。1980年代后,渐为冰棒,冰水等现代产品取而代之。煮姜糖茶,用生姜加水煮沸,然后放入黄糖,俗称“糖茶”,是恭城农村待客的一种习惯。加重生姜份量,煮沸再放入生葱的糖茶还可治感冒和咳嗽。凉粉(茶),农村常有制作。取凉粉果凉粉叶榨汁,再取清凉井泉水配之,不久结成冰块。放糖饮用,有止渴生津之效。自有冰箱之后,凉粉即成为小贩们推出的“特色饮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applogin wechat_login1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