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33|回复: 0

[话题] 桂林奇女子靳永芳 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

[复制链接]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6-9-18 12: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靳永芳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桂林女子。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靳永芳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磨难,但她从不屈服,从不退却。她不仅以坚韧不屈的精神挑起家庭的重担,还以满腔的热血投身到革命工作中,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

  靳永芳1876年出生于广州。因为父亲去世,9岁的靳永芳随母亲回桂林定居,可不久母亲也去世了。失去双亲的痛苦和极度贫困的折磨都没有击垮这位年轻的姑娘,她辛勤劳动贴补家用,同时凭借自己在私塾打下的一点文化基础继续自学,并且指导弟妹学习。

  靳永芳不仅是优秀的女儿,也是贤惠的妻子,伟大的母亲。丈夫何锡龄到日本留学后,她不辞辛苦地照顾何家十几口人。不幸的是,丈夫也过早地去世,靳永芳再次独自面对家庭的贫困,并且养育八个儿女。靳永芳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在她的引导下,孩子们都努力学习,吃苦耐劳,追求进步。大女儿何若真是妇女运动的积极分子;二女儿何玉真和三女儿何性真从学生时代开始就积极上进,热情参与学生运动;五女儿何兆铃是早期救国会会员,后来从事文化统战和妇女解放工作;大儿子何德润参加了新四军,投身抗日救亡的斗争;二儿子何信是空军军官,在台儿庄战役中壮烈牺牲、为国捐躯。

  靳永芳自幼在艰难的生活中磨练了自强独立的精神,产生了与男子同样走向社会的渴望,形成了与普通女子不同的眼界和心胸。在康有为到桂林讲学期间,她支持两个弟弟参加康有为创办的圣学会,之后自己也参加了唐景崧成立的兄弟会。靳永芳多次拒绝亲友们为她提亲做媒,在参加革命活动的过程中与志同道合的进步青年何锡龄相爱。在社会风气相当保守的清朝末年,在地处偏远且新思潮影响非常微弱的桂林,靳永芳敢于追求爱情与婚姻的自主,显示了一个女子非同寻常的勇气和胆识。何锡龄在日本留学期间结识了孙中山,参加了同盟会。回桂林后,何锡龄与桂林的同盟会员组建了同盟会支部,靳永芳经丈夫介绍加入同盟会,成为桂林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的一个女同盟会员,从此她与丈夫并肩,与男子同伍,活跃在革命斗争的舞台上。

  辛亥革命爆发后,靳永芳参加了争取广西独立的斗争。革命受挫后,她又勇敢地投身于“倒袁”活动中。孙中山和宋庆龄在桂林策划北伐期间,对靳永芳的工作热情和精神面貌非常赞赏,孙中山还把亲笔签名的著作送给靳永芳。抗战期间,靳永芳心怀祖国、关心战局,支持自己的孩子参与抗日救亡。儿子何信牺牲后,她内心悲痛却坚强地说:“他不愧是我的好儿子,中华的好男儿。”

  抗战胜利后,内战又起。年近七十的靳永芳又勇敢地站出来,写了一首《苦老人》,这首歌回顾了抗日战争的苦难历程,也控诉了内战给百姓带来的痛苦,最后一段表达了她深切的忧患与激愤:“我要问:/要打内战的长官,/你们怎么对得起我们死的小儿郎?/你们怎么对得起他们留的老母娘?/我要骂:/这种行为太不良,/简直就是虎豺狼。/你们须得摸着良心想一想:/死的已是死得太冤枉,/活的更是活得太凄凉,/真是不能再遭殃!/劝你们:/自己莫杀自己人。/快快莫再打内仗,/快快丢下刀和枪,/听一听我们老百姓的好主张……”靳永芳摇着铃铛到街上唱,她的歌声代表了桂林百姓的反战情绪,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1961年,靳永芳病逝于桂林,亲友们把她安葬在尧山。经历了无数坎坷和磨难的靳永芳,以她的坚韧勇敢、正直乐观谱写了极具光彩的生命乐章,值得桂林人铭记、敬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applogin wechat_login1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