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969|回复: 12

[茶城往事] 恭城明源唐皇瑶与盘李王的关系

[复制链接]
010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1-10-25 13: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南宁市 电信
        在广西桂北恭城县今莲花镇枧头村公所治地的新村,有李氏先祖墓碑铭文“晋明”为记,说明李氏与古时的“明教”有最重要的直接联系,到目前为止,发现在碑中刻留有“晋明”为记的石刻,全中国仅此一处。
  由于李氏的族谱只记述今的新村(原太平村)始祖李养满为起源点,李养 的先祖究竟又是怎样沿袭走向,很难定位了,只是在李时荣的墓碑文略显大概:“系平乐恭城东乡里,居住枧头太平村。”古时恭城的东乡泛指今的龙虎乡、加会乡、平安乡、莲花镇、三江乡。在枧头太平村的家谱中,头二代人有迁居龙虎关下李家滩之事,说明与古代时期的李家滩有密切关系,或许太平村的先祖就是经李家滩迁居下枧头太平村。
  龙虎关下的李家滩村到底有多古老,无从考证。在元末明初时,有一首顺口溜:“青溪古条龙虎关,石落岭尾李家滩。”李家滩可以肯定的说在明初元末以前肯定存在了。那么李氏是什么年代进居恭城的呢,李氏进居恭城的第一人身份如何,为何广大瑶民奉敬“李王”了呢,首先得弄清古代李氏南迁的年代。
  姓氏研究机构对李氏的起源及南迁作了一个大致的结论,李姓始于晚商纣王时期的理官理贞(帛陶之后,帛陶先祖是颛顼,颛顼祖父是黄帝)。理贞在逃避纣王时,至豫东鹿县定居后,因理与李同音,便改姓李。唐朝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在“安史之乱”时,中原鼎沸,衣冠南走,李氏子孙迁往南方,遍及江苏、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广西诸省,黄巢起义至五代,李氏又有南迁。
  唐朝时期(公元618—907年)恭城这块古老瑶地,有李姓人氏进迁定居吗。古老的盘申瑶族山大王,能容忍异族迁进“谢沐”净地家园吗。一般异族人群,想进住这块瑶族“圣地”,是很难办到的,闭封思想根深蒂固,要想进居这个人间仙境,除非有特殊社会地位受尊敬的人。
  恭城古老的瑶族,保持着原始社会时期古老遗风习俗,瑶族崇奉顶礼供拜“盘王”,瑶族之王的家族姓盘,以此纪念“盘王”,瑶民姓谢,以此纪念氏族先人“谢沐”。由于人类的本性,崇尚强盛,有掩饰自己不足的心理,瑶族盘谢家族的后人,已基本上忘却了自己古老先人的历史走向了,在盘姓中今只保留了一个古老美好动听的故事传说:“盘氏家族是保秦王(李世民)的随秦王飘洋过海到了世外桃园千家峒。”
  对唐朝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清楚秦王李世民根本没有到过岭南,更没有到过湘桂边境,从盘瑶后人的这个传说故事,进行表面看问题,可属一个虚无的故事,但恭城的加会乡,自宋元以来,有一个唐皇瑶,唐皇瑶只有二姓人,一姓谢,一姓唐,如此盘王的忠民赐姓谢,那么,李王的亲随就可赐姓唐,以纪念大唐,二王随从结合起来就是唐皇瑶,二王结合就是李盘王,其后代将李盘二字取其中一部分,解说性别等,这个字就是“孟”字。明清时期,恭城观音乡的李氏曾分支改姓“孟”是事实,南宋时期恭城平源瑶“秦孟氏”率瑶民起事,“秦”当然指秦王李世民,“孟”则指李盘王结合的后人。中国自古习俗龙在上凤在下,李王则是男的,盘王是女的,肯定无疑。瑶族是由原始社会走至唐朝,保留母系遗风是本原始社会的传统,至今的观音瑶族仍还保留有这种遗习,妇女为一家之主,说话算数的分量比男权重。
  恭城县栗木镇车田村周某( ),在上个世纪的“文革”期间,在拆除某尼姑庵时,在墙中得一枚古时铜印,笔者曾在另一人手中,于二OO五年见到此印,印铭文:“驰降招军授记”(见铜印铭文原版),印背书:咸平三年八月少府监铸。咸平三年为公元一千年,是北宋第三代皇帝赵恒使用的年号。从章印的铭文看,“军”被写成女字边的“ ”,证明宋朝廷要招降的少数民族中瑶族军事首领是女的,是女瑶王。从这颗铜印可看出,晚唐宋初恭城的盘瑶瑶王是女的,这个瑶族聚集地保留着原始社会之前母系社会的遗风。
  从瑶族过去的习俗,宋时的秦孟氏,唐皇瑶等等去分析盘瑶美丽动听的传说,女瑶王是保护了秦王李世民的后人,唐朝某代末期帝皇,女瑶王嫁给了李皇做妻子,是真实的历史爱情典故。观察古老谢沐了的盘瑶传统文化习俗,对某件事物不是直截了当的讲述,而是对某件事物进行夸大或是进行缩小的喻述,或是进行神话传播讲演,这是古老荆楚民族文化特性的共同之处,故而恭城县栗木镇王口洼盘氏流传的这个典故,是瑶族传统文化对真实史情的反映。
  晚唐时期的某代李氏皇室天子,是何时进居恭城,又隐居于何处呢?有什么地名与之有牵连和纪念。
  恭城境内的周氏家族为今恭城第一旺族。恭城周氏的始祖是晚唐时期由湖南的宁远县进迁定居恭城的。距今约一千二百年,湖南宁远的周氏族谱载述:唐晚期宁远周氏二十四弘(弘字辈)有八弘迁居恭城,其一弘( )在恭城北乡的“龙渚市”,一弘在恭城的“炉口”,炉口即今平安乡的路口村,龙诸市即今栗木镇上宅村山下寨屯前的宋朝时期所立的县城遗址。恭城周氏祠堂中彼彼可见敬奉令公神位,令公即唐时李靖之儿哪咤,其他姓氏瑶族也同样敬奉令公。
  依湖南宁远周氏族谱记载,可知恭城北乡上宅村唐时以前地名为“龙渚市”,龙:天子的代称;渚:水中的一块陆地;市:市集繁华之处。龙渚市当时有一寺庙名“金华寺”,金华之含义表示王室豪华。从以上两处地名含义,显示晚唐李氏天子是在一千二百年左右的时候,进居恭城北乡的“龙渚市”附近隐居。
  晚唐时,进居恭城的李氏,是定居“龙渚市”还是在其附近地,离龙渚市约二公里的今栗木上枧的潘氏,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潘氏人家一直承认在潘氏始祖未到上枧之前,已有李氏人家居住在上枧村至三渡村一带地名“李家村”。今栗木镇潘氏的祠堂 碑记:“自唐宋元明以来……”从碑文内容地载述,得知潘氏始祖是在晚唐时期进居恭城北方上枧村的,现在的上枧潘氏还流传另一个古老故事,相传在宋期初期(公元960——1279年),李潘两个村各有一能人,好帮人打官司,有一次两位能人在帮别人打官司时,双方都处立于官司的对立方,俩能人都有争强好胜之心就打上了赌,谁被打输就砍下一支手,后来俩人一直把官司扯到了京城,当时是潘仁美把持朝政大权,见俩人有此能耐,留在世上日后终是祸害,就将俩人杀了,砍了一人手,砍了另一人脚,运回了恭城上枧村。不知过了多少年,李姓人氏全部搬离了上枧李家村,这些李姓人家从哪里来,又到了什么地方,潘姓人氏不知,潘家只知晓李家村的人曾在上枧的凤凰山的一个岩建有一座庙,故此岩名“佛岩”。
  上枧潘家这个传说故事有多大的真实性呢,只有到实在进行考察才能见分晓,上枧佛岩离上枧潘家约近一公里,位于潘家的正北方。
  佛岩,在凤凰山南面的小半山腰,在进洞约十米的左壁上,隐约可见到在宋朝时期,有一个潘姓人氏考得一举人后,到佛岩烧香还愿,在石壁的铭文中,其有一语:“唐李真僧”,由此语证明,在唐朝已有李姓高僧来到上枧佛岩传经讲佛了,也由此证明晚唐时期李氏已定居在上枧的三渡村一带地,有村名为“李家村”。
  唐朝时的李氏皇室信仰佛教吗?过去我们看电影《少林寺》知道有十三僧侣助秦王(李世民)打败王世充之事。也看过《西游记》唐朝建立以后,李氏皇室为了感谢佛僧,信佛崇佛就会盛行大唐天下,李氏皇室也有信佛的,然而皇帝家中琐事是很隐秘不外扬的,李氏天子在晚唐时入佛门当和尚之事,虽新旧唐书没有记载,但唐末若干记载唐宣宗旧事的碑史,如韦昭度《续皇王宝运录》,尉迟膛《中朝故事》,令狐澄《贞陵遗事》,都有详细叙述,有的“帝子”自幼落发为僧,有的则是难以安身出逃遁入佛门。唐武宗李炎曾恼怒大举灭佛,而下一代皇帝唐宣宗崇敬佛教,推广寺庙不遗余力,世间之事,反复无常。、
  晚唐时期,是哪位李氏皇室中的“帝子”为“佛门真僧”,来到了恭城北方的上枧,在没有确切的史料现世前,是很难下定论的,这位在佛门中的李氏皇室“帝子”,又是如何还俗娶女瑶王为妻,至今又仍是一个不解之谜。现在只能知晓有晚唐时的太尉李梁相随。
  汉唐时期的太尉,为三公之首,天子之后就是三公,三公为太尉,司空,司马三官职。太尉就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高官。太尉,国家第一重臣,常伴君王身边,晚唐时,李世民的第十三代孙李梁,官高太尉,定居于与恭城东乡南面相接邻的平乐县阳安乡禾村,依李梁之后,讲解先祖李梁是领兵南征,来到平乐尔后定居在禾村,李梁没有当过和尚的载述记录。岭南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在唐初时见唐朝未动干戈将岭南能统一国土,已对唐有深刻好感,晚唐时今恭城平乐一带地,也没有人反唐。晚唐派兵到此南征,根本无现实意义,只是埋隐着一件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在保护一位隐世晚唐天子。这位晚唐天子就隐居在恭城女瑶王处,平乐县的阳安至二塘镇是恭城前往平乐县城漓江河的要塞门户,李梁带兵严守此重地而已。
  弄清晚唐时期,确有李氏定居于恭城北乡的上枧村,并与女盘瑶王结成伴侣,这成为了恭城瑶族一段神话故事,恭城瑶族自此以后,有了唐皇瑶,有了十二姓王瑶,众姓瑶民从此紧密团结在一起,建设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