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45888|回复: 32

[茶城人文] 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成功实践 ——广西恭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初探

[复制链接]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1-12-18 15: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培养单位:法商学院 经济系
年 级:2002 级
专 业:国民经济学
研究方向:国民经济运行
导 师:罗知颂 教授
研 究 生:温玉卓
完成时间:2005 年 4 月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5: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目 录
引 言······························································1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研究·········································3
二、(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构造·····································3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研究的国际比较·····························5
二、十年来恭城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实证研究···························9
(一)“恭城模式”的确立与发展新阶段································10
(二)恭城县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模式的分解··························12
三、恭城县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启示······························29
(一)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了理论创造与实践案例······29
(二)为西部地区石漠化治理和环境修复提供了成功范例················30
(三)为我国农民就地奔小康和新村建设探索了新路子··················31
结 束 语·······················································33
主要参考文献·······················································35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5: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成功实践
——广西恭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初探
广西师范大学 2002 级国民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温玉卓 导师 罗知颂教授
论 文 摘 要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根本性质是农业大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径选择问题。由于
历史、体制和政策原因,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制约着经济发展的步伐,“三农”问题是我国
经济发展中较为突出的关键问题之一。西方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经验和我国传统的理
论构想是以城市为中心,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直接向城市转移,这只会导致城市人口过度膨
胀,城市就业压力增大,城市贫困加剧和环境恶化等“现代城市病”日趋严重。
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迄今为止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 70%以上。盲目搬用农村人
口直接向城市转移的模式,显然不是现实的选择。我们在城市化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发现,
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近年来纷纷选择城市、城镇与乡村互动
发展的模式,构建了“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和谐发展格局。即大、中城市、小城镇与现
代化的乡村连体并存,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路径不仅可以加快农村
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保护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而且可以避免过度城市化和因此带来的“城
市病”的蔓延。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大批中产阶级向城市周边的郊区和公路网
络沿线的农村迁徙。农村的现代化缩小了传统意义上的城乡差别,不仅原来的农民就地从事
第二、第三产业,已经和正在成为中产阶级队伍中的新成员,而且在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中,乡村的宁静和都市的繁华会同时显现出各自的魅力,城乡居民的差别不断缩小,居城、
居乡的生活选择都同样为人们所青睐。这些变化,应当成为我国城乡发展路径选择的重要启
示。
我国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构想和路径选择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实践方案。
本文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内恭城瑶族自治县进行的实地调查研究,刻画了恭城各
族人民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于 20 世纪 90 年代在创造的“养猪—办沼气—种水果”(简称“猪
—沼—果”)生态农业链发展县域经济的“恭城模式”基础上,咬定青山不放松,经过十年来
的不懈努力,把生态农业泛化成生态经济,生态农业实现了产业化发展,与生态农业对接的
生态工业稳健起步,生态经济所形成的绿色休闲度假旅游资源不断被创造和开发出来,星罗
棋布的富裕生态小康文明新村与县城、小城镇建设交相辉映,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和投资
者,当地农民不仅走上了稳步致富之路,而且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改变着自己的
角色、身份。恭城县近十年来的新发展,提供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实证案例和成功
示范,探索了在发展生态经济基础上增强农村自身吸引力的新路径。恭城的实践已经超越了
我国西部农村脱贫致富的示范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
道路上已经充分体现了先行者的魅力,为真正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鲜活的例证,也为我
国城市化发展的多元路径选择提供了其中一条可供选择的成功路径。
广西恭城县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成功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建议中
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客观评价恭城模式的新发展,认真解决在县级行政权力中目
前难以解决的一些困难和问题,适度给予政策和试验性的资金支持,并通过一定的宣传途径,
扩大恭城实践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城市化 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 协调发展 恭城模式 生态经济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5: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成功实践
——广西恭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初探
广西师范大学 2002 级国民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温玉卓 导师 罗知颂教授
引 言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根本性质是农业大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径选择问题。由于
历史、体制和政策原因,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制约着经济发展的步伐,“三农”问题是我国
经济发展中突出的关键问题之一。我国又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迄今为止农村人口仍占总人
口的 70%以上。盲目搬用农村人口直接向城市转移的模式,显然不是现实的选择。
西方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经验和我国传统的理论构想是以城市为中心,农村大量
剩余劳动力直接向城市转移,实践证明其带来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城市就
业压力增大,城市贫困加剧和环境恶化等“现代城市病”日趋严重。因而,以美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和欧洲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选择了城市、城镇与乡村互动发展的新城市化模式,构建
了“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和谐发展格局,即大、中城市、小城镇与现代化的乡村连体并
存,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这一变化及其趋向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城市化”这一概念最早由西班牙工程师艾·塞埃达于 1867 年在其著作《城市化基本理
论》中提出,很快二十世纪这一理论与实践便风行全世界,70 年代后期在我国广泛流行

。历
经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路,
随之带动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1985—2000 年,城镇人口增加 2.1 亿,城市
增加 339 个,1978—2000 年,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由 70%降低到
50%,城市化率达到 36%

。尽管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世界平均城市化水
平相比还相差甚远。21 世纪初,全世界城市化水平为 47%,而我国城市化水平只有 30%。中国
13 亿人口中,3.6 亿为城市人口,9 亿多的人口属于农村人口,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
距非常悬殊。我们甚至不能设想把 70%以上的农村人口大都迁徙到城市中来。按照 2050 年左
右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要求,我国的城市人口要超过总人口的 50%,这意味着未来
四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要把 4 亿多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这是“一项巨大的历史工程
和社会关系转型,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农民不可能全部进城,
城市化的发展在中国也不可能只有一种路径选择。因此,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将以城镇和农
村为视野和连接体,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中国如何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如何处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我国经济学界主要存在两种
具有代表性的意见。一种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化发展观,为不少学者所坚持。他们强调要
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为基点推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之路,其理论依据是区域经济发展中
的中心城市核心论与辐射、扩散作用分析理论。另一种是少部分学者坚持的农村发展观,认
为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发展与农民生存问题是国民经济现实问题的重中之重。
中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而且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在这种现实格局下,
难以设想 70%以上的农村人口都向城市转移。中国的城市化应以农村为基点,以农业的产业化
带动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在小城镇和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中引入城市化概念和城市居民生活
方式。
借鉴西方国家的城乡关系理论与实践发展经验,我们可以看到,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城
市中心论”在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在经济不发达,增长中心和有一定规
模的城市不多时,“城市中心论”更有利于资源、科技与人才的有效整合,更有利于工业的发
展与经济增长,但到 70 年代以后,伴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一座座“水泥的森林”拔地而起,
城市问题接踵而至,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土地良田大量被占用,城市空间分布密集,
人居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存空间与人的发展要求相背离,城市居民心理和生理方面产生的
种种疾患不断增加。国际比较和我国发展的实践都提醒我们,在城市化的路径选择问题上,
把城市和农村完全割裂开来的“城市偏向”与“农村偏向”,都是不符合中国实际的。在城市
化多元路径选择上,应当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和城乡空间连接、生活方式相通、人
员相互流动的新路径。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创造的“养猪—办沼气—种水果”(简称“猪—沼
—果”)生态农业链发展县域经济的“恭城模式”基础上,咬定青山不放松,经过十年来的不
懈努力,把生态农业泛化成生态经济,生态农业实现了产业化发展,与生态农业对接的生态
工业稳健起步,生态经济所形成的绿色休闲度假旅游资源不断被创造和开发出来,星罗棋布
的富裕生态小康文明新村与县城、小城镇建设交相辉映,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和投资者,
当地农民不仅走上了稳步致富之路,而且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改变着自己的角色、
身份。恭城县近 10 年来的新发展,提供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实证案例和成功示范,
探索了在发展生态经济基础上增强农村自身吸引力的新路径。恭城的实践已经超越了我国西
部农村脱贫致富的示范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道路上
已经充分体现了先行者的魅力,为真正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鲜活的例证,也为我国城市
化发展的多元路径选择提供了其中一条可供选择的成功路径。
恭城的实践案例引发了新的理论思考,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并不一定集中在中心城市,
可以通过城市—城镇—生态小康文明新村的相互对接,构建城乡一体化富裕家园模式,不仅
避免了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的迁徙,而且吸引着城市人口向新城镇和富裕生态家园的流动。
本文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立体分析架构中解读恭城的新发
展模式,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5: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研究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构造
1、“城市化”概念的提出
翻开欧洲经济史,城市的出现不仅是商品交换关系发展的结果,而且城市是与封建庄园
经济和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相对立的产物。在经济史比较研究和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中,关
于城乡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性质、内容与趋向的研究,以 20 世纪 70 年代为分水岭,国际学术
界的主要研究进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70 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强调城乡对立
关系和城市中心的必然走向。这一阶段的研究又存在着两种倾向:其一,许多理论将城市和
乡村(农村)完全割裂开来进行研究。这符合了西欧各国城市刚刚建立时的客观条件与发展
需要,最初的“西欧封建社会的城市是在集市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在集市贸易中通行的
平等原则很自然的被带进了城市生活。在集市上进行着商品交换,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
所有者之间在形式上是平等的”

。所以在城市生活中,农奴以及从农奴中分化出来的手工业
者作为商品的所有者与商品交换中交易主体,存在着契约关系,“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不管
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来的)法的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
的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

。这种契约关系又是以人的独立性
与平等性为前提的。而当时在农村封建庄园,封建地主统治下的西欧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封
建主至高无上,视农奴为贱民,并且当时的社会存在着牢固的人身依附关系,封建主是农奴
的主人,视农奴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任意占有、支配其劳动成果乃至掌控着农奴的生存
权利。所以将城市与农村分离开来进行研究是有其政治原因与历史背景的。遗憾的是,由于
忽略了对此方向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历史成因的分析,没有更多地分析国别差异和各国城市演
变的不同成因,从而对世界上不发达地区和社会经济演化过程的理解产生了不良后果。其二,
以西方城市发展观和“增长正统论”(即优先建立和发展制造业,实现都市化的西方发展观)
为主流,区域经济中的都市增长优先理论备受推崇。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
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
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理论强调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强调把有限的稀缺资源
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效益和投资经济效益明显的城市区位发展之中,强化都市
增长极的牵引力和经济实力,使之同城市周围的农村区位经济形成一个势差,并通过市场机
制的作用扩大城乡差别,引导农村中的生产要素向大城市转移。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上述强
调城乡对立关系和城市中心的必然走向的观点受到了质疑,出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和诸
多的实践。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以及欧洲一些国家,都纷纷选择了城
市、城镇与乡村互动发展的模式,构建了“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和谐发展格局,即大、
中城市、小城镇与现代化的乡村连体并存,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在东亚近邻的韩国,“第三
次国土规划”突出了点(城镇)、线(网状基础设施)和面(农村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


。总之,世界各地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趋于城乡结合与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大方向。
2、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是基于长期以来将人类中心论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人类以征服
者、改造者的形象对待自然。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确实依靠自然界提供的丰富资源,极大地
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但由于以往对待自然界只是掠夺性的索取,人类没有将自己视为自然界
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其进行保护与付出,近年来出现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等现象迫使人类
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可持续发展观于 20 世纪 70—80 年代在全球兴起,并很快成
为人类发展包括农业在内的经济和社会的基本指导思想。此概念第一次作为科学术语被明确
提出是在 1980 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文件中。这一文件提出应把
保护和发展看成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而对可持续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多数人
认可的是 1987 年由勃兰特委员会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所作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所
给出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在不牺牲将来几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能力的情况下,满足我
们现在需要的那种发展

。1992 年 6 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
的《21 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与新观念,此次会议被认为是里程碑。
由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深刻,内容丰富。它既是经济活动的目标,又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它
一方面强调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又强调经济发展的作用。最基本的两个要点,一
是强调以保护自然为基础,要求经济发展适应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人类在追求生产
力发展的同时,应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而不应因噎忘食,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
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二是强调当代人与后代人发展的
机会均等。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当前的发展和消费时,不能以牺牲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
等发展与消费的机会为代价,应在保持生态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研究的国际比较
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性突出地表现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异。城
市与农村作为一种非均质的地域空间经济,是人类赖以生存、活动和发展的地域实体。从区
域经济的空间组织角度可以把城市与农村分解为两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二者的关系如何协
调一直以来为众多中外学者所关注与研究。塞克斯蒙 乔达科认为,“把一个社会的发展看成
是一个日益壮大的系统  当我们思考一个社会的发展问题时,发展意味着单个发展过程的
不断组合  这些单个的发展过程尽管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但它们没有必要是完全相
同地叠合在一起的,因此也没有必要以同样的速率变化。”

这可以作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的理论抽象。任何事物或客观对象的发展运动,都是通过这个事务或这个客观对象与其周围
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一个地区城市的不断扩展,可以看成是城乡关系相互作用与相互
渗透的结果。城市与农村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正是城乡相互作用和彼此渗透的结果。城乡一体
化发展理论包括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
乡融合论,以及与西方传统城市化理论相悖的亚洲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等。
1、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和早期城市理论研究专家的构想
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的发祥地,于 1850 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镇人口
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

,其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与乡村的贫穷衰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学
者艾伦 特拉登堡把兴盛的城市和破落的乡村形象地比喻成“大都会”和“殖民地”。他这样
描述二者表现出来的巨大反差“凡大都会无比威风地崛起之处,衰败的乡村就蜷伏在它的街
道上—乡村的衰败与贫困成了城市兴盛的必要条件”

。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了城
乡阶级矛盾的激化。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背井离乡,乡村的手工业
也因为工业革命的冲击而日渐凋敝和衰落。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以揭露资本主义本质和构想
未来社会为目的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理论的
原始雏形。19 世纪初法国杰出思想家圣西门提出的“社会是一座巨大的、复杂的工厂  一
个阶级由从属农业劳动的人构成,另一个阶级由受雇于工厂主和国家的人构成  他们是社
会组织体系的平等成员”

这种城乡人口都是平等的思想,是对新型城乡关系的渴望与理想。
傅立叶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计更为具体,他所想象的“和谐社会”及其基层组织“法郎吉”,
不仅是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描述,而且成为城乡经济一体化思想最早最系统的论述

。他认为和
谐社会中不存在工农差别和城乡对立,工业和农业不再成为划分城市和乡村的标志,在一个
“法郎吉”中既有农业也有工业,而且以农业为基础。城市不是农村的主宰,乡村也不是城
市落后的郊区与附庸,二者是平等的,它们都通过工农结合的“法郎吉”来组成自由劳动以
及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等逐渐消失的统一的社会有机整体

。欧文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
提出了改造社会的一整套计划。他主张用“理性的社会制度”,即共产主义制度来代替资本主
义制度,这种理性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共产主义“新村”。“新村”不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现
代工业制度,他认为“工业城市是贫穷、邪恶、犯罪和苦难的渊薮;而所筹划的新村将是富
裕、睿智、率性和幸福的园地”。在生产上,新村是“工农业相结合的”,因此能够避免“工
业体系中的居民陷入痛苦和罪恶的境地以及农工的愚昧和堕落”。在城乡关系上,“这种大小
和新村(周围有距离相当的同类新村)能够兼备城市住宅和乡村住宅现有的一切优点,同时
又毫无这两种社会所必然具有的无数不变与弊端”。这种“新村”被欧文喻为“人类社会整个
组织的基石”


西方早期的城市理论研究专家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也非常重视,如美国著名城市研究专家
芒福德指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
如果要问城市与乡村哪一个更重要的话,应当说自然环境比人工环境更重要”

。城市研究专
家赖特主张通过分散权力来建造许多“新的城市中心”,以形成一个更大的区域统一体,以此
使得区域整体得到发展,不仅可以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还有可能使全部居民在任意一个地
方都享受到真正的城市生活。
2、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发展理论
“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
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

。该段话明确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城乡关系问题的
重视。从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基本概括。恩格
斯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
水平不够高的表现,它是进一步发展的阻碍,这种阻碍在目前已被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那
些将要消灭就得分工以及城市和乡村分离并且将使全部生产发生变革的革命因素,已经在现
代大工业的生产条件中处于萌芽状态”

。他预见到废除私有制后,在按照共产主义原则组织
起来的社会里,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将“消灭”,城市和乡村将“融合”。这种融合就是“要
使现存的城市和乡村逐步演变为既有城市的一些特征,又有乡村的一些特征的新社会实体。
公社公民将从事工业和农业生产,将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褊狭和缺
点”

。列宁和斯大林也曾总结和阐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这两位政治家指出,
消灭城乡对立和城乡差别是“共产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

,“建立城乡之间的结合”是
“党和国家实践的基本问题”

。斯大林在总结原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也曾指出:
“在几乎是荒野的地方出现了居民众多的新的大城市。旧的城市和工业区也大大发展了”


原苏联成立的 20 多万个集体农庄和 5000 多处国营农场实践性地证明了城市与乡村能够共同
发展。
3、麦基的亚洲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传统的西方城市化理论认为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清晰的界限、明显的差别,而且这种
城乡差别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会永久存在。由此,不少西方学者认为,这种以城市为基础
的城市化理论可以同样应用于第三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加拿大的著名学者麦基教授通过实证
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认为,近 30 年来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生了急剧的社会变迁,
农业生产活动的日益多样化和商品化,外资输入的增长,以及基础设施的改善,尤其是交通
和通讯设备的改善,使得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城乡之间的传统差别逐渐模糊,
并在地域组织结构上出现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类型,即以农业活动和非农业活动并存、融合
为特征。对这种非城非乡,同时又表现出城乡两个方面的特点,麦基称之为“Desakotasi”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5: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基通过对亚洲的如中国台湾的台北—高雄走廊、韩国的汉城—釜山走廊、泰国的曼谷大都市
区和中国大陆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研究,设想城乡一体化在亚洲的发展形态
主要是农业与非农业的通过城乡相互作用的动态适应,使投资与劳动力主要在邻近大都市的
农业地区内实行合理配置,动态考察其发育过程,初期阶段以单一的大都市向周围地区的扩
张为主,然后出现在大都市之间相互作用的互动扩张,最后是大都市形成后的整体扩张


4、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的提出与争论
中国的国情特点和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我国“城市化”的内涵与发展方向必须是包括
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必须从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上探求城市化的具体
实现路径。我国学术界对“城市化”这一进程主张采用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主张是农
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唯一的出路是进入城市,投身于工业和第三产业中去,农村人口不断向
大、中、小城市聚集,并依托城市经济的发展,依靠城市的巨大吸引力与辐射力,带动农村
经济发展。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另一种主张是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同时
并举,以县域经济为基础,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引导农村大量的剩余
劳动力,发展非农产业,发展市场流通,发展乡镇企业,形成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和农
民新村的网络状态空间布局,统一规划,使原来农村的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同时发展起来,
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在这种构想之下,农村人口并非单向性地流入城市,而是就地实
现产业分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生活方式在小城镇和农民新村的逐步渗透,引致城乡居
民自愿选择的相互流动结果。这种形式主要依托了乡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可以称之为以农
村为基点、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方式都在提醒着我们,中国“城
市化”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国的农村问题。中国是当今世界农村总人口最多和农村
人口比重相当高的国家。即使到 2030 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 50%(含小城镇人口),按届时我
国总人口 16 亿来计算,也有 8 亿的农村人口。所以,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农村仍然是中国
发展的主题。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乡社会经济的急剧变革与发展,学术界在城市化研究的
过程中,从协调城乡发展关系的角度,从不同的学科领域涉及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在
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江苏、浙江等省,都出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和实际案例。
从以上的理论发展过程和观点比较中,我认为,应当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概念界定为一
种城乡互为依托、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这也是城乡关系发展和城市化走向
的符合实际的目标选择。从城市和农村两个空间层面来考察,可以把现阶段中国城乡一体化
发展的动力结构分解为农村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将农村变
成城市”,而应注意到二者作为区域经济空间的两个子系统,具有自己的发展特性与要求,只
有结合农村自身的经济特征与发展方向,使得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地区“有序退缩,稳步提
高”,这一过程称之为农村城市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些学者强调“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
展到高级阶段的区域空间组织形式”

从而强调城乡一体化只有在诸如农业与工业之间已形成
良好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农村已实现工业化等高度的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后才能实
现,因而认为城乡一体化理论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化阶段并不适用,但是城乡一体化内含“相
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
优化组合,促进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的合理分布,求得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与
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生产力水平的差距”

的内容,在此意义上讲,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建
设中应用的城乡一体化理论并不是特指真正意义上的发展阶段的城乡一体化内容,而强调的
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观念上把城乡地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探寻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
展道路,在追求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上,鉴于城市与农村的自然资源所能承载容
纳的发展空间有限,我认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特点表现为农村在充分吸收城市居民的生
活方式和城市文明逐步渗透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的自然资源优势和规划、布局与产业结构的
调整,把小城镇和农民新村建成不仅满足农村人口需要,而且对城市居民有巨大吸引力的新
型社区,使农村实现城镇化和城市生活化的转变,进而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我想,
这或许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乡协调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人
口大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好目标模式选择。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6: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二、十年来恭城县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实证研究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东南面,是一个不沿海、不沿边、不沿铁路和公
路国道的山区县。总面积 2149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28 万亩,总人口 27.8 万人,其中瑶
族14.97万人

,是一个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瑶族自治县)。
1981 年被列为广西 49 个“老、少、边、山、穷”县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
开放和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恭城县的历届领导班子坚定信念、咬住目标
不放松,积极探索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经过上个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中期的长
期努力,创造出了以养殖为重点,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龙头,凸现“养猪—办沼气—种
水果”(简称“猪—沼—果”)生态农业链为特色的“恭城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
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以此模式享誉全国,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确定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
县”、“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1995 年对“恭城模式”
的理论总结和实践推广,使人们看到了西部地区贫困农村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的
有效路径。
(一)“恭城模式”的确立与发展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新的生产力逐步形成与发展。从 1983 年到 1995 年,经过十多年
的艰苦努力,恭城县走出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新路子,为实现农业和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现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经济”。
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恭城县的农村处于贫困之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燃料主
要以柴草为主,加上人口增长较快,当地的森林遭到过度砍伐,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造成水
土流失、石山荒漠、溪河断流、自然灾害频繁等严重后果。面对自然界的惩罚,恭城人开始
建设沼气池,改变了不愿养猪的旧习惯,探讨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路子。从恭城县黄岭村的
试点开始,农民从实践中认识到,使用沼气不仅省钱省力,而且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改善
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发展。从 1986 年到 1988 年,全县共建成沼气池 2475 座,
为后来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1989 年—1995 年,为早日解决温饱问题,实现脱贫
致富的第一阶段目标,恭城县的“猪—沼—果”生态农业经济链在实践中被及时肯定,家庭
养猪、建造沼气池、改变种植结构的行动很快在全县普及、推广开来。沼气化的规模扩展必
须解决制备沼气的原料供应问题,养猪业的扩展成为必然,而沼液沼渣作为果蔬种植的上乘
有机肥料,又推动了水果、蔬菜种植规模化的发展。1995 年,在广西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和
新闻媒体的共同推动下,以“猪—沼—果”生态农业经济链带动扶贫开发的“恭城模式”得
以总结和肯定。恭城县委、县ZF因势利导,及时总结推广群众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一池
带四小”的庭院经济发展思路,即一个沼气池,带一个小猪圈,一个小果园,一个小菜园一个小鱼塘。“恭城模式”与“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工程的形成与推广促使恭城县的经济发展
跨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4 年恭城县水果总产量达 6.57 万吨,1994 年底生猪存栏 14.62 万
头,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
自 1995 年“恭城模式”确立以来,恭城各族人民没有在阶段性的成绩面前陶醉,
以改革促进开放和发展,牢牢抓住生态农业建设这个主题,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扎实苦
干的精神,巩固已经形成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链,逐步引导农民
发展规模化生产,建设水果生产基地。到 2000 年底,恭城县累计建成沼气池 4.3 万座,
入户率达到 73%,水果总产量 27.64 万吨,水果总产量、人均有果、人均水果收入均居
广西第一,初步建成柑橙、月柿、沙田柚、红花桃四大名特优水果生产基地。
进入 21 世纪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恭城模式”迈出了新
的发展步伐,恭城县的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以县域经济为基点,开展了城乡协调发展的
统一规划与布局,在全国具有首创意义。恭城县在县城、乡镇所在地小城镇和农民新村
三个层面开始了详细的科学规划,走出了无序建设的阶段。生态经济发展也不再单纯指
农业生态经济的链条式延伸发展,而是将产业结构的调整、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的对接
以及生态经济休闲度假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三位一体”的结合,
开始了从生态农业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历史性新跨越。在新世纪、新阶段,恭城县
委、县ZF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并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工程建设。在科学
的规划指导下,以水果种植业为龙头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特点更加突出,
名、优、特水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科学技术含量不断增加,新的规模种植和农村合作
组织、中介协会不断发展,形成了恭城县生态经济发展的新一轮创业热潮。近四年来,
恭城县公共财政投入巨资,农民投入劳力注重小康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建成 9
个按照“五改十化”

标准设立的示范点。积极开发绿色水果新品种,建立无公害水果
标准化栽培示范点 11 个,示范面积 5000 亩,引进春夏熟水果新品种 81 个,试种面积
6000 多亩;建立了三大黄牛品改基地,养殖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整体推进生态环
境保护,加快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治理;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生态旅游业,建成富
裕生态小康文明新村 20 多个,扩大生态农业良性循环链,使“养猪—沼气—种植”三
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向“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生态经济发
展。进一步推进恭城县产业结构由一产向二、三产业的合理转移与生态化协同发展,恭
城的“富裕生态家园”小康文明新村,一年四季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不少国内
外客人在赞叹之余纷纷表示愿意安居在农民新村,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在恭城人民的实
践中得到了最好的注释与解读。
(二)恭城县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模式的分解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结合
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地将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内容加以
强调。县域经济必须走出特色经济的道路,恭城县近十年来的新发展,可以从下列几个
方面予以分解。
1、恭城县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模式的助推系统
(1)“入世”后国际环境的变化与国家重视“三农”问题的政策倾斜
2001 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农业政策发生了重要调整,强调要加快国内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农业政策的
调整从追求农产品的数量增长转向追求质量提高;从解决温饱问题转向增加农民收入;
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注重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国际竞争
力的不断提高,生态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工业的绿色保障体系建立与发展,为恭城县生态
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背景。
在我国宏观经济重点问题研究和经济政策调整中,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
问题一直摆在关键地位。“三农”问题的解决不能停留在“农业很难、农村很苦、农民
很穷”的呼吁层面,不能消极地等、靠、要,必须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调动农村中潜
在的优势和主动性、创造性,加快资源转化的步伐,走出新的发展路子来。近年来我国
加快了农业政策的改革与调整,表现在如加快建立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
的支持保护体系,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以及农产品进出口体制的完善等方面,通过
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恭城模式”
的新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出现的。
(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开放带动作用
“泛珠三角区域”

以“珠江三角洲”

为核心,连接粤、桂、闽、赣、湘、琼、川、
滇、黔等 9 省(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珠三角”要创造新的优势,实现新的发展,
必然要借助更大范围的经济资源和要素整合,通过“9+2”区域合作,拓展自己的经济
腹地。广西作为一个后发展地区,也需要借助区域经济合作,借助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项目带动,加快自己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在这样的区域合作框架下,恭城县作为广西生态经济发展的“品牌”尤其具有吸引力和
发展潜力,善于利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带来的经济辐射与扩散带动作用,有利于加
快恭城县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步伐。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带来的经济推动作用
2002 年 11 月 4 日,中国ZF与东盟 10 国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
协议》,决定在 2010 年以前建成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双
方共有 6000 项产品的关税有待废除,而第一批相当于总数 1/10 的产品,将以农产品为
主,这对中国与东盟各国农业和农产品生产产生较大的影响,恭城县十年来县域经济的
支柱之一即以绿色种养殖业为基础,并向生态加工业升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
立为其打开了广阔的农产品与加工品销售市场。2004 年 11 月 3 日—6 日,首届中国—
东盟博览会在南宁成功举办,会展经济成为了广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会展经济间接带
动了旅游、餐饮、房地产等行业发展。旅游业是广西极富优势的行业,随着区域经济合
作的深入,广西在与广东等国内省份进行无障碍旅游方面更是大有潜力。借助博览会,
广西可以在更大的自由度层面成为东盟各国旅游者的首选目的地。恭城县在发展生态农
业的同时,极为重视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与积极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其开发的与生态农业
发展紧密相连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项目,如新村营造的田园生活休闲度假游、民族风俗
游等旅游产品,将借助会展经济给广西带来的旅游热潮,为恭城县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与社会效益。
(4)“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计划的激励作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ZF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力度更大,收效
更好。从“恭城模式”问世以来,自治区主要领导多次亲临恭城县视察、调研,听取恭
城县生态农业建设的情况汇报,并要求各级党委、ZF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
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在国家各部委和省市领导的
大力支持与恭城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恭城的生态经济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成为广西农
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典范。2003 年 10 月召开的全区生态富民小康村建设现
场会充分肯定了恭城瑶族自治县生态富民小康村建设所取得的成绩,认为“恭城模式”的新发展“真正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号召全区学习恭城经验,鼓励
恭城在已取得的经济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和提升生态农
业建设的内容,并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覆盖到经济发展的各项环节之中。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6: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2、恭城县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模式的主要支撑
(1)县委、县ZF明确的发展思路和统一的科学规划。
恭城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但具有相对的资源优势。一是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矿产
种类多,储量大,铅锌矿储量位于广西第二,花岗岩储量在 25 亿立方米以上。可开发
利用的水力资源丰富,达 6.31 万千瓦,森林覆盖率达到 77.02%

。二是旅游资源丰富。
拥有优美迷人的自然景观和大量富有文化和历史底蕴的人文景观。境内有被广西列为重
点保护单位的孔庙、武庙戏台,并且闻名遐迩的文庙和武庙毗邻而建,全国无双,被称
为“广西庙宇之冠”。周炜祠门楼、湖南会馆戏台等也成为恭城著名的人文景观。位于
恭城县下属的莲花、巨塘一带的近代古墓群同样也具有强大的人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
力。恭城县新兴的“富裕生态家园”工程建设将生态旅游业推举成为广西旅游市场上炙
手可热的旅游新项目,既契合了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置身田园乡村生活的旅游心理
与旅游发展的新动向,又满足了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三是恭城自然条
件优越。恭城的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肥沃,适宜多种水果和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
恭城县委、县ZF正视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缺陷,注重资源转化为资本的理论与
实践,依据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机制的基础性配置作用,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审时度势,适度调整,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完善政策,建立制度,科学规
划,致力于公共投资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比较优势,提高生产率和市场效率”


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恭城县委、县ZF一方面注重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一方
面狠抓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完善。在县城建设改造中,县财政不仅不断投入在道路、供
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而且积极投入于县城美化、亮化工程中,县容县貌有了很大
改观,这为创造富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奠定了优良的基础条件。以 2003 年为例,恭城
县县内二级公路里程增加 16 公里,耗资 540 万元投入改善全县交通条件,县国土资源
局投入 1800 多万建成桂北地区最大的县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以此带动城西商贸开发区
建设等等。强劲的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势使得恭城县招商引资的能力大大增强,
2003 年引进合同、协议项目 85 个,实际到位资金近 1 亿元。在农村建设改造中,县委、
县ZF注重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也
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

。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化,是
建设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高而投资回报率低,而且它
的利用具有公共性,难以确保每一个受益者按实际消费支付相应价格,因此,ZF的财
政资金成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恭城县ZF在财
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每年坚持安排 25 万元用于沼气的基础设施建设,仅以 2002
年为例,安排沼气建设资金 85 万元,各乡(镇)财政、县直有关单位也都相应投入沼
气建设资金,并设立农业发展周转金,扶持养殖、种植大户发展生产;在推广小康新村
建设方面,县直包点单位也投入资金扶持新村建设,如在恭城县 9 个乡镇实施的“富裕
生态家园”工程中,县直包点单位投资资金 200 万元用于新村新房建设,并负责完成规
划建房和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绿化美化等配套公益设施建设。
在推进体制创新方面,县委、县ZF认识到完善的市场体制,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组
织和制度前提,以往由于ZF与市场的关系还未理顺,ZF部门的职责还不明晰,尤其
是城乡体制障碍还没有彻底消除,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未能产生合理的流动,严重制约
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恭城县领导班子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加快了体制创新
的步伐,建立了以破除农业自我封闭为取向的农业开放体系的构建,以及寻求以农业为
基础的工业经济与第三产业联动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恭城县ZF引领的体制创新
重点放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紧抓住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基础,发挥地域经济特色,持
之以恒,从而实现由生态农业向生态经济的升腾。二十年来,恭城县历届领导不做“前
人种果,后人砍树”的短期行为,而是换届换人不放手,始终良好的保持了生态经济发
展的连续性与延续性。
在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方面,由于恭城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以生态农业为依托,因
此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也就成为恭城县委、县ZF首当其冲的问题。ZF对农业实施的适
度支持与保护,既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国入世后农业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需
要。恭城县委、县ZF及时以国际标准制定并执行恭城县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具体体
现为:一是以“绿箱”政策

为参照,县财政支持与投入力度加大。表现为不断提高县
ZF财政预算资金投入农业的比重,尤其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科技教育、技术推广
的投入力度,县ZF积极通过项目贴息支持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农业
科技开发等。二是改革了补贴的方式。突出表现为小康新村建设中,切实落实县各级政
府部门的责任与义务,采取“抓领导、领导抓”的工作作法,以县委、县ZF主要领导
负总责,与县四家领导班子分管领导签订责任状,并以量化的工作指标检验与评定责任
人任务完成的情况,为进一步督促责任人尽职尽责地完成任务,县分管领导与各部门、
各乡镇领导签订责任状,一起交纳抵押金,共担风险,年终对照责任状内容逐一检查,
兑现奖惩,大大提高了工作实效,使得各负责单位对农户的资金支持更直接、更迅速的
到位,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三是进一步减免了税费负担。在国家农村税费改革的基
础上,力求快速实效的落实到各个农户,整治以往各种不合理的乱收费、乱摊派,创造
和改革利于农业发展的经营环境。以实地调研的恭城县莲花镇红岩村为例,农民负担逐
年减轻为现在的每户每年平均为 200 元左右。
在构建服务体系方面,恭城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新发展的十
年历程中,ZF职能转变的方向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延伸,由单纯的
提供生产服务向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全方位拓展。表现为一是积极完善市场服务。
恭城县ZF将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与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紧密结合,严格按照公益性事
业与经营性行为严格分开的原则,规范管理体制,理顺条块关系,精简事业编制,强化
服务功能。力求尽快使得恭城县的农产品市场向多层次、多类型与多功能方向转变,并
辅助农产品和农业要素市场信息网的建设,提高抵抗农产品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强化
了科技服务。积极推行“科技兴县”战略,加强科技宣传,普及科技知识,加大科技培
训,稳定科技队伍,整合科技人力资源。恭城县一方面注重吸引诸如北京汇源集团这样
的以高新技术进行水果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在本地设厂投资,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推动
全县生态示范区建设 。积极实施“绿证”工程,采取广播电视、宣传标语、专栏板报
和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讲课及培训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农业科技新成
果、农产品新品种,大力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素质,做到每家至少有一个劳动力掌握一
门实用农业技术,切实提高群众的整体管护水平,全县水果生产基本实现无大年小年之
分。对边远地区农村,还采用组织科技人员进村驻户的方式进行帮扶,提供技术服务,
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以便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2)广大干部群众在发展过程中加快转变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
价值取向是人们在观念层次上对一定阶段事务发展的目标定位、评价标准和指导原
则。经济活动的价值取向,始终与其发展的特定阶段以及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紧密联系。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必然要求确立市场化的价值取向,为了尽快
适应市场经济带来的农村小城镇建设、农民增收、农业生产和销售环境的巨大变化,恭
城县人民十年来自上而下一直积极地在价值取向上从自给型观念向市场型观念转变。
从市场经济的商品意识看,产品和要素商品化是农业市场化的本质特征。由于以往
小农经济的观念和生产方式存在已久,“小富即安”的农耕意识根深蒂固,过去恭城干
部群众的商品意识比较淡薄,随着生态经济的发展,大家意识到要发展农村经济,推进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克服“为自给而产、为计划而产”的思维定
势,树立“为卖而产、为赚而卖”的意识,将农业生产定位于商品生产,在实现交换中
获取利润,他们积极克服传统农业遗留的“重生产、轻市场”的观念,逐步树立“贸易
为先、以销定产”的意识,树立“以效益为核心”的意识,现在已初步形成了把效益作
为农业生产经营根本标准的价值观,比较机会成本,细算投入产出,力求利润最大化。
从开放意识和让利观念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不仅能够
促进各地区、各产业和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相互开放,而且能使农业从相对封闭的生产体
系转变为更加开放的产业体系。这种开放的产业体系,不仅包括国内农产品市场对国外
产品的开放、国内农业开发对国外资本的开放,也包括农业产业系统对其他产业系统、
农业部门对其他部门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诸环节之间的开放。近十年来“恭城模式”的
不断发展,得益于不断开放的意识:一方面主动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升级与产业联动。摒
弃“农业即生产”的倾向,树立“一体化经营”的意识,将种植业、养殖业向加工业、
销售业延伸,积极引进水果深加工工业,努力拓展水电建设和有色金属产业,把第二、
第三产业与种、养业连接起来,实现产业化经营,克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错误思想。
另一方面借助中国—东盟贸易区广阔的农产品贸易发展前景,加快提升自身农产品特色
与知名度,以期尽快实现本土农产品打入国际化市场。
从争创品牌和竞争的意识看,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唯有掌握优势手段、
创造优势品牌,才能赢得市场空间,才能避免被淘汰的结局。恭城县域经济十年来经济
发展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表明恭城人民并不认为占有资源就是占有优势,而是将自己的特
色产品与产业品牌,如“恭城月柿”、 “恭城桃花节”等,通过占领市场,占据市场优
势才真正认为是占据现实优势,并进一步加快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的转变,树立“做强
做优”的意识,注重发展自己的优质产品与特色产业,力求将自己的一般农产品做优、
将优势农产品做强、强势农产品做大,从而赢得竞争。同时恭城人民也注重现代营销方
法与策略,重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节时高效地细分市场、主动出击,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空间,提高所占的市场份额。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6: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3)凸现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是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市场经济就是能人经济,曾几何时“一把脚犁一把刀,
一根火柴把草烧,一把小米到处撒,满山收来得一挑”这一民谣,是广西许多山区生活
的写照。恭城县西岭乡的大岭山村是喀斯特(岩溶)地貌地质构造的典型代表,石漠化
非常严重。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当地人仅靠有限的耕地种植粮食与上山砍柴
的方式维持生计,村里年人均收入不足 200 元,日子几乎走到了尽头。许多年轻劳动力
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以补贴生活,年复一年,穷乡僻壤依然没有一丝变化。“穷则
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农民中的共产党员邹存亮作为大岭山村最早一批外出打工者
中的一员,经历几年四海漂泊的外出打工生活后,意识到只有依靠本村村民自身的力量,
改造恶劣的喀斯特地质,才能最终摆脱贫困,摆脱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作为一名共产
党员,以他为首的几个年轻党员开始研究如何带领乡亲们致富。他们经过自身反复实践
与研究,在石头山上撬开石头种上桃树,自行培育出经野生桃品种改良抗旱能力极强的
小旱桃,这种小旱桃适应大岭山雨水季节短的气候特征,每年只须在 3 月份花期左右吸
收水分就足以成活供开花、结果,其果实呈鲜艳的红色,果肉甘甜,独具特色,被冠以
“红花桃”这一美丽的名字推向市场,广受欢迎。自身研制成功的邹存亮等几名党员积
极把这一方案向全村推广,鼓励大家撬山种桃,实现了“石板上栽花”这一浩大的工程。
据在大岭山的实地采访,每撬 1 亩桃林,需要 1 个强劳动力花费 4—6 个月时间,共撬
掉 300—1000 吨石头。发展至今,伫立在大岭山面前的两座荒山已经成为桃树的海洋,
大岭山 34 户人家共撬出果林 1400 亩,人均种植面积 9.5 亩,有的农户自己承包近百亩。
找到脱贫致富路子的大岭山村焕发着勃勃生机,吸引着外出打工的村民们纷纷回村,积
极投入撬山种桃这一改造恶劣生活环境,并以此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来。十年如一日,而
今的大岭山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在千亩桃林的基础上,以邹存亮为首的
大岭山人又开辟出新的发展思路:撬山种桃—规模发展—搞活流通—建设新村—办桃花
节—发展旅游。2003 年,大岭山积极响应恭城县ZF“建设富裕生态家园”的号召,
按自愿原则,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首批 17 户农民住进了自己的别墅,2004 年第二批
陆续动工。大岭山人石漠化治理的过程变成了脱贫致富、建立循环经济的生态发展之路。
他们的行动体现了民生的愿望是何等强烈,民间智慧是何等强大,民众的力量是不可低
估的。
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密不可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人对自然的掠夺日益加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恭城人民变人与自然的对立、
掠夺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用生态经济发展来克服人类生存环境的脆弱性。一方面农
民自力更生,积极改造自然环境。如西岭乡大岭山自发开创的石漠化治理方法—石头缝
里种桃树,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ZF积极
扶持农村荒山荒地的开发利用,目前广西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在白芒垒、建安村、五福村
重点扶持新开垦一万亩荒山,在 2004 年冬天到 2005 年春天种上桃树,不断扩大石漠化
治理的成果。
二是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经过对恭城县下设的平安、莲花、西岭等乡镇的实地调
研,我们发现乡(镇)、村干部呈现本土化、年轻化、知识化这一特征,更为难能可贵
的是,随着农村民主政治改革的深入,农民盼望有本事的能人掌权,带领他们走向富裕。
这些基层领导干部均通过农民按照民主程序,自发组织起来召开选举会议,由村民自己
投票民主产生。这些领导干部普遍具有“面向市场,开拓创新”的思路与发展眼光,这
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收入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保证。莲花镇红岩村的村干
部就是在这样的民主环境下产生的,他们吃得大苦,耐得大劳,意志极为坚韧与顽强,
并能够积极接收新生事物,锐意创新。他们在新村建设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经过
制定详细的制度细则,积极开展互助工作,拉动当地农民实现了集体致富,仅红岩新村
建设带来的旅游收入就使得红岩村民年收入每户增加在 50000 元以上。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6: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4)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体系的组成状态。产业结构的演
进过程,实质上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层次上各产业部门之间融合与分化相互交替并
最终走向一体化的过程。恭城县总结过去仅以维持生计的传统农业生产为支柱,致使经
济跨越式增长目的落空,甚至摆脱贫困这一基本目标也变得遥遥无期的教训,意识到现
代农业发展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打破原有的生产结构局限,结合市
场需求信息与自身优势,大范围推广“恭城模式”,历经十年新的发展历程,初步实现
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产业联动,体现了农工商一体化发展雏形,成为城乡一体
化协调发展的典范。
生态农业是基础——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
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
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可以说走生态农业道路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一个基础。十几年来,恭城狠抓以“养殖为重点,种植为龙头,沼气为纽
带”的三位一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不放松,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在短短几年内头顶全国生态示范县、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国家级生态
示范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中国月柿之乡、中国椪柑之乡等 6 顶生态农业“桂
冠”。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全县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有了相
当大的提高。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6: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图中显示,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前后,当时的“恭城模式”正进入理论和实践的
成熟阶段,成为提高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GDP 和人均 GDP 指标此时都
达到了阶段性峰值。而此后,经济发展速度则处于一个较稳定的过程。
科学技术和市场营销是加速器——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
心,以利益为纽带,以科技为支撑,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及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动而形成
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方式。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农业产业化的研究实质在于揭示农业与其关联产业间的关系以及产业化农业内部的企
业间关系。可以说,随着生态农业建设朝纵深处发展,生态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必然
要以农业产业化的形式得以表现。因此,作为实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想模式
之一的生态农业产业化便应运而生。可以说,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生态农业向生态经济过
渡的一种必然选择,而恭城人民在近十年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已经成为这种选择的自觉实
践者。将原有以三位一体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恭城模式”扩展为“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经济组织模式。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的引入
使恭城经济由仅依靠生态农业全面步入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十年前的生态农业
(“恭城模式”)使得恭城人民摆脱贫困,近十年来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实施则成为
恭城县富民强县的法宝之一。
产业联动是城乡经济连接的纽带——恭城县将农业产业链条延伸,打破了产加销各
环节的割裂和部门壁垒,注重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更为重要的是,
他们把水果种植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水果的深加工连接起来,注重对初级产品进行
多种类、多层次的精深开发,一方面注重水果的质与量的提升,积极扩大水果的种植面
积,提倡支持推进旧品种改良与新品种引进;另一方面吸引以北京汇源集团为代表的龙
头工业企业在本地扎根落户,有效地将水果生产与加工工业和市场销售各环节紧密相
扣,拉动了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使得资源在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得到了合理流动与
配置,实现了农工商各产业互动发展,并且恭城将产业联动的敏锐目光投向与农产品加
工业息息相关的信息、储运与保鲜等服务行业,以取得资源在产业之间、乡镇之间得到
合理的流动与配置。从而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三次产业联动的带动力量与关键环节。
恭城县近年来实现的产业联动发展,是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的指引下,在经
济发展内涵上形成了以量为主向质、量并重的转移;在产业结构上形成了第一产业向二、
三产业的转移(即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县域经济发展已经跳出了三位一
体的农业内部“小循环”向区位一体化的经济体系“大循环”发展。恭城县 “三产”
结构发展走势如图 2 所示:
2003 年按可比价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中,三个产业产值增长比例比去年均有大幅度的
提升(见表 1)。
单位:万元
以上年为 100 的速度
国民生产总值 2003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2 年
第一产业 84518 78155 108.1 105.7
第二产业 35876 31640 113.4 114.5
第三产业 36178 33393 108.3 111.4
表 1:恭城县统计局提供数据
2004 年,在以往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上,继续了汇源果汁工厂的续建,并将投资 3000 万
元的野木果酒的扩产与月柿系列产品的加工业发展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巩固了产业联动的
基础。实践证明,恭城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撑,因此,恭城县将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统筹谋划,重点推进,围绕主导产业,积
极发展配套企业,不断提高了农产品加工能力与加工转化率,向建立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体系
的目标踏出了一步步坚实的步伐。
产业联动是农村经济结构中三次产业的良性互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内部循环的
状况,农业内部结构必然向市场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因此,恭城县高瞻远瞩,着眼于更大
的市场空间,围绕更高的加工需求,立足资源比较优势,逐步形成粮、经、饲、林的多元结
构体系,从以增量为主的品种结构向以优质、高效的品种转变。主要表现为一是 2004 年以汇
源集团落户恭城为契机,调整改良了水果品种,如每个乡(镇)各建一个 100 亩以上的橙类
示范点,新建一个 300 亩高标准、高质量的橙类示范点,并在全县全面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标
准化生产,建立水果提纯复壮示范园,巩固了恭城县的水果品牌,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的竞争
力;二是在传统养殖业的基础上,加大家畜的品改力度,大力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三
是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加强了毛竹基地和厘竹基地建设,新种植毛竹 2 万亩,建立毛竹低改
高示范基地 2000 亩以上。充分发挥了恭城地区的比较优势,逐步向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群方
向发展,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日趋专业化与规模化。
产业联动既是产业链条的有机连接,也内含着产业组织的联系与渗透。传统农村经济发
展主要以家庭为微观基础的生产型组织,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已经突破了产业界限,活动空间已经打破了城乡限制。恭城县人民面对现实的转变,自上至下意识到了市场组织发育迟缓
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民有组织的进入企业加工和市场营销领域。应该按照“自我组织、自
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原则,在县ZF的支持与引导下,建立自己的农民产业互
助协会、销售组织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设立信息服务站、农业产业化等服务体系,辐射和
带动更多农户运用现代通讯网络,积极拓展网上订单业务,在农户与企业、市场中建起纽带
和桥梁。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6: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5)推进工业化进程,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夯实基础。
恭城县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深深意识到无工不富,要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将
工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核心。“十五”之前恭城主要是建立、推广、巩固以
“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成也是种果,败也是种果”,致使全县工业严重短缺,
工业短腿现象严重,总结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充分形成生态农业与工业的对接,而是就农业发
展农业,就工业发展工业。过去恭城的工业一直坚持以“矿、木、水”为支柱产业,走的是
高消耗、高投入、重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生产经营道路,农业方面尽管有一些加
工业,但仍然是手工式、规模小、低附加值的粗加工企业。所以,尽管恭城在 1995 年底就消
灭了村办企业的“空壳村”,全县村办企业达 246 个,但这种小而全,重复建设的低效益企业
最终并没有带来工业产量和质量的突变。一直到 2002 年,恭城的第二产业的比例仍然没有超
过 20%,造成地方财政收入难以上新台阶(见表 2),财力的不足严重制约着其它产业的发展。
“十五”以后,特别是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
极响应广西区党委、区ZF提出的“工业强省”战略,抓住三大机遇即西部大开发、南博会
及泛珠江三角洲区位优势。积极提倡全县干部要以“跳出恭城看恭城”、“跳出农业抓农业”
的战略眼光,将“工业强县”战略摆上头等位置,促进恭城工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园区经济是各种现代生产要素整合于特定空间而形成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经济形态。在发展起步阶段,将有限的资源要素向园区聚集,形成独特的园区经济,既能降低成本、提高
效益、营造环境,又能发挥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至今,恭城县内根据各乡镇具有的
优势特色农业及其它自然资源,科学规划、精心合理布局,打造出茶东、燕新、栗木、嘉
会、西岭、平安和莲花等七个新型生态工业小区。这些工业小区概括起来主要是以当地的
种植业、养殖业作为生态工业的原料产业基地,如茶东工业区主要定位在以全县水果及其
它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饮料加工基地,莲花工业区主要以厘竹、月柿加工为主,嘉会以酒
类生产为主等。尽管有些新工业区还会开展当地天然资源的加工业,但也决不以破坏生态
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发展,而是对传统工业注入高新技术,走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的集约型工业化之路。
现代工业所要求的集约经营,从根本上讲,是侧重于追加物化劳动投入的资金集约。
物化劳动的投入包括生产资料、科学技术、工业装备等内容。但是现阶段小规模经营的工
业无论是应用科技的能力,还是适应市场的能力都比较薄弱,只有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经
营实体,才能实现促进县域工业经营方式革命性变革的带动主体。恭城新型工业小区既是
生态工业的载体也是生态农业链的延伸,一旦这些生态加工企业项目建成,形成标准的“公
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机制,一方面极大解决当前大宗农产品附加值低、销售不
稳定所带来的风险问题,使农户增产增收;另一方面,满足生态加工企业的原料的要求,
推动生态农业朝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这将极大提升生态农产品的数量和
质量;另外,现代工业的管理理念、工业化的生产及组织方式、营销手段、科学技术必然
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并促使与生态农业紧密相关的生态工业步入一个良性
循环发展空间。
产业的发展,是劳动、资金、技术乃至管理等生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一定的区
域而言,具有较高技术层次产业的集中必然体现较高的集约化水平,因而加快具有高技术
起点产业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提高集约化水平的过程。恭城县在这方面树立的典型是吸
引汇源集团在恭城建立果汁饮料加工厂。汇源果汁加工项目的实施,是在整体上把握自然
资源与社会资源配置状况基础上,找准了综合比较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规模化生态农业
与产业化经营,推动工业集约化水平提高。 2003 年恭城县橙类水果种植仅 5 万亩,产量
仅 5 万吨,按汇源果汁工厂年加工 30 万吨的生产能力来计算,还有很大差距。县委、县政
府计划 2006 年实现全县橙类种植面积达到 11 万亩,总产量达到 10 万吨,可以预见,新的
橙类水果生产基地将很快建立,这将促进恭城县的生态农业规模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从工业发展的实际效应来看:一是巩固壮大了有色金属矿产支柱产业。恭城依据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优势,着重抓好所属其县的广银公司 2003 年度 8000 吨氧化锌建设项目,从
而年新增税收达 100 万元以上,并协助栗木有色金属公司重组企业恢复生产,实现产值税
收的大幅度提升;二是鼓励、支持和引导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断
增加。2004 年仅汇源果汁工厂的生产经营就实现了工业产值突破 5000 万元,全县规模企
业如野木果酒厂、PVC 合成材料厂、顶好石材厂和连发纸箱厂等已达到 23 家,其中特色企
业不断发展壮大,如微拖生产 2004 年就已突破 10000 台生产大关;三是加大了国有企业的
改革力度。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妥善安置了恭城县矿泉水厂、葡萄糖厂等企业的职
工,完成了县电扇厂的改制工作。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过程中,县委、县ZF按照
“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方针,建立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中心,优化
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积极推动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实施“一条龙”服务与“保姆式”服务,把安商、亲商、富商落实到位,创造了良好的招
商引资环境。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6: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6)在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打造旅游服务业的新优势。
随着旅游业地位的迅速提升,我国旅游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获得发展,旅游
业所展现的诱人前景也正日益广泛的为人们所重视,旅游业所带来的丰厚的经济与社会效
益越来越受到我国各个城市与地区的高度重视。桂林市因为其独具特色的自然山水与人文
底蕴而享誉海内外,然而在大桂林旅游圈的规划设计中,恭城县仅有文、武庙和民族风情
的特点,旅游资源不算丰富。市场是可以创造出来的,恭城县凭借着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
条件,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和产品,针对旅游市场中的消费者渴望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生活
的旅游环境与旅游产品的需求,以生态农业和特色各异的富裕生态小康文明新村为载体,
以市场运作的方式举办桃花节、月柿节和常年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等项目,旅游市场不断
扩大,2004 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
从经济发达的外国乡村旅游发展历史轨迹来看,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乡村传统产业的替
代产业,如日本国家和地方ZF通过制定政策以乡村旅游业来替代林业、种植业、渔业等
滑坡产业。发达国家的各级ZF也将旅游业作为乡村经济增加和创造就业的来源,芬兰赋
予乡村旅游以诸多目标与功能,如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增加投资、人口稳定等等。而我
国旅游业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才开始发展起来,乡村旅游更属于新兴产业,这对于我国高
度重视的县域经济的发展与“三农”问题的解决可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恭城瑶族自治县
将乡村旅游的开发与深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之一,适应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
要,具有广阔的市场与发展前景。以恭城县平安乡社山村的生态旅游区建设进度为例以此来证明建设速度之快。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6: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恭城县在打响生态文化旅游品牌与推动生态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得到了丰厚的
收益。2003 年,新建的红岩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与新完善的社山、大岭山生态观光旅游景区
成功的举办了月柿节与桃花节,仅这两节就吸引游客 43 万人次,并在两节期间成功签约一批
招商项目。2003 年全年恭城瑶族自治县接待游客 60 万人次,旅游收入 2800 万,旅游业的发
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剩现象减少,个别经济发展较快的农村甚至出
现本村劳动力出现季节性的缺失现象,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仅 2003 年生产的
柑橘、月柿、沙田柚等水果价格比 2002 年同期上涨 20%,农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2004 年
底,恭城又加入了“桂林南片旅游”

联合体,在进一步整合桂林各县区旅游资源的基础上,
牢牢树立了自己乡村生态旅游的特色品牌,开拓了恭城在广西甚至全国旅游市场上的发展空
间。
(7)富裕生态小康文明新村建设集群化与可持续发展。
恭城县山区地势陡峭,水资源虽然丰富,但分布很不平均,恭城地处季风气候区,4—7
月冷暖空气交汇频繁,降雨量丰富,但 7—9 月易出现旱情。针对这种情况,个个新村在建设
时,注重加大了水利方面建设项目的投资,修建管道,引水上山,在靠近河边的地方修建新
房,河面上架起特色小桥,凸显“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生活风味,笔者在平安乡社山新村
深刻体会到了沉醉于风景秀丽、群山环抱、民风淳朴之中,以至于产生“只愿身在此山中”
之感。莲花镇的红岩新村仿造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风雨桥,修建了自己的瑶寨风雨桥,并修建
了一座滚水坝,使得河水形成落差,时急时缓,河水轻漫过滚水坝面,在坝面上设计 106 个
梅花桩,村民及到访者既可趟水走过坝面,也可在梅花桩上通行,增添许多趣味来。在充分
利用水资源的情况下,恭城人深刻感受到了“依山而幸,傍水而福”的现实,实现了新村建
设实现生态的可持续性目的。
在新村建设过程中,沼气建设又有新的突破,以往单个农户自行建沼气池,以气代柴,
单纯解决农户的燃料问题,如今的新村建设通过进一步落实“五改十化”的要求,实施可再
生能源的综合配套工程。随着新“恭城模式”的大面积推广,一部分经济收入较高的农户不
再满足于仅仅建设一个沼气池,而是将沼气池建设与住宅、厨房、厕所、猪舍、自来水道路
改造等进行通盘考虑,统一规划,以工业化方式建设共用沼气池。在解决沼气代柴,提高肥
力的同时,着力改变自身的家居条件和环境。栗木镇六岭村的白芒垒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
个自然村 13 户 62 人,2003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250 元,远远高于全国农民纯收入人均水
平。该村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三大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大力发
展以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的同时,大力开展“五改十化”,依照“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改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的要求,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工投料,义务
支持全村改水、改厨、改厕、改房建设,把“文明富裕生态家园”建设与实施科教兴村、经
济强村、文明建村、民主理村、依法治村的“五村”建设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农户庭院
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家居环境清洁美化的目标。白芒垒村民在党小组的带领下,
大力改造荒山荒坡和残次林,突出种植月柿、柑橙、沙田柚、美国布朗李等名优水果,全村
共有 250 亩果园,年人均有果 2500 多斤,沼气入户率也达到了 100%。
在恭城,无论是最早建成的小康示范村—平安乡黄岭屯,还是两年前新建成的小康示范
村—莲花镇红岩新村,农户都对水果新品种的筛选、优化倾注了力量。水果种类与新村特色
交相辉映,正如黄岭屯的黄村长所说的那样,全村现在每年人均有果 3000 多公斤,人均年收
入达到 4000 多元,虽然邻县及周边地区已经开始大量种植与我村品种相似的水果,但我们仍
然具有品种和技术、栽培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从农业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村民们希望并欢
迎农业技术专家来这里检测土壤、实地考察,因地制宜指导发展更有价值、更高质量的水果
新品种。
恭城的新村建设高瞻远瞩地打破了农村封闭经济的局面,坚持以本土文化和民族风情为
底蕴,科学规划,科学设计,力求每个新村有自己的特点。以莲花镇红岩新村为例,该新村
建设一期工程于 2003 年 3 月 8 日动工兴建,10 月 19 日全部完工,一期工程规划建设了 31 户
住房,新房全部为独立别墅式小洋楼,平均每户的住宅面积达 280 平方米,大部分新房为独
立套房,全部新房(除农户自身居住需要外)均有接待旅游人口的能力。村内设大型停车场
一个,也可兼有露天广场功能,占地面积约 4200 平方米,可容纳 1 万多人,每年秋季的恭城月柿节在这里举行。村中还设有小型停车场 3 个。红岩新村的建设不仅造就了该村生态旅游
业的飞速发展,而且依托生态旅游所带来的知名效应,进一步扩大了水果的销售渠道,实现
了第一、三产业的有效结合,现在红岩新村每天接待游客约 400 人,去年仅旅游一项为每户
增加收入 50000 多元,出现了新村第三产业收入高于第一产业的可喜态势。
随着新村建设带来的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农民受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洗礼,加
速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过程,积极培育本地的资金、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
市场,将分散的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结合起来,逐步克服“重农轻商”、“重产轻销”的思想观
念,注重将二者有效结合。如平安乡的社山村、黄岭屯,莲花镇的红岩新村,恭城镇洲唐村
的牛厄屯,栗木镇六岭村的白芒垒都建成了不同规模的专业协会,如种桃协会、月柿协会、
柑橘协会等,在中介组织和新型合作组织的框架下,进一步深化农产品价格体系和农村流通
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体系和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生产销售的
信息网络化、透明化、快捷化,提高当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村的青少年是未来农村各项事业的主力军,他们将成为新时期农民队伍的主体。农村
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而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将直接决定
我国未来的农民队伍的素质。恭城在新村发展中注意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
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坚持基础教育落实到全村全体适龄青少年。笔者在恭城镇洲塘村牛厄屯
采访中发现,在村委办公条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仍腾出一间办公室作为学前班,本村及邻
近地区的学龄前儿童都集中在这里,牛厄屯领导班子从洲塘村请来老师到这里上课,无偿让
孩子们就近接受教育,这充分代表了新村居民对基础教育的重视,为农村城镇化建设积蓄了
有生力量。
恭城县在发展生态农业和水果种植产业化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训工作,
多渠道解决技术培训费用问题,组织引导农业技术专家和科技人员、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厂家
的技术人员深入村屯推广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大力发展农民技能教育,从而使新村的精神
文明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农村的现实条件与生活方式决定了新村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土地承包责任制使
得农民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在目前农业发展水平不高,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
能力较弱的情况下,收入状况不稳定,农村家庭受自身生活、生产、子女入学等问题影响,
单纯依靠自己养老非常困难,加入 WTO 对农业提出的严峻挑战迫切要求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
度,才能保证农民收入、生活、生产的稳定。笔者在栗木镇六岭村的白芒垒采访中得知,该
村居民已经全部加入社会养老保险,并设立了农村合作医疗站,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后顾之忧。莲花镇红岩新村的村干部带头主动帮助贫困户,引导村民组成互助小组,无偿教授优
质果品的种植技术,传授高效的致富经验,以实际行动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从而使得该村得
以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大踏步前进。
avatar

该用户从未签到

ico_lz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6: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桂林市 电信
三、恭城县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启示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从出名的贫困县变成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经济强县,在“恭城模式”
的基础上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通过近十年新的发展足迹,坚实地行进在生态经济发展的道
路上。发展生态经济,突出特色产业,实现了产业联动与产业升级。从生态农业到生态工业、
生态旅游业的协调发展,从石漠化治理的成功范例到生态富裕家园小康文明新村集群的建设,
恭城人民实实在在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恭城县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对
我国城市化的路径选择,提供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实践参照,同时为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和可
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了理论创造与实践案例
我国传统的城市化概念认为,城市化是指随着产业经济向城镇的集中而发生的农村人口
等生产要素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李路路认为:“所谓城市化,就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人口由农
村向城市的转移。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就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沈建国认为城市
化是:“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以及城市空
间不断扩大的过程”

,如此等等。这种偏重城市的理论指导实践,已引发我国初现过度城市
化迹象。所谓过度城市化,又称超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相应
的经济发展阶段

,主要表现为一是城市人口过度膨胀。过度城市化使流入城市的人口呈爆炸
性增长态势。二是城市失业问题严重,城市贫困化加剧。城市经济发展所创造出的就业机会
远远满足不了不断扩张的城市人口就业需求。大批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缺乏知识、
技术,很难在现代工业部门找到工作,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三是贫富差距两极分化问题日
益突出。四是城市环境由于城市规划滞后和人口的迅速膨胀而恶化。残酷的现实使我们不得
不认真重新思考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如何更好的协调二者的发展。党的十六大在可持续发展
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五个统筹理论

。此理论的产生纠正
了以往认为城乡的统筹发展就是人口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的传统界定,而是顺应当代可持
续发展与保持个体本身发展特色的需要,将城乡关系定位于两个地位平等的主体,在生产方
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彼此渗透的基础上,协调、互动的一体化发展过程。
恭城县“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的产业联动与产业升级,体现了恭城树立以
生态经济为核心的县域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带动了恭城县域经济水平的飞速提高,其现实影
响力和发展前景不应低估。“恭城模式”的新发展证明了县域经济的规划与操作必须顺应时代
与实际的需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前提,以往以高额自然
资源与环境成本为代价换取经济短时期提升已不适应我国当前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这一要
求。恭城十年来城乡协调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证明,我国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主线必须以保
护自然资源为基础,在生产要素互动中,以发展生态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为基点,提高资
源配置效率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把县城、小城镇和农民新村引入城市化、现代化的坦途。
(二)为西部地区石漠化治理和环境修复提供了成功范例
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简称,即喀斯特地形。我国西南地区的广西、贵州和云南是这种
地貌的典型代表,三省区共有石漠化土地 10059.6 亩,占三省土地总面积的 8.32%

。土质阻
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世代的贫困,而贫困又反过来制约着对石漠化的治理投入,两者形成
了一种恶性的循环。以往对石漠化进行治理的方法大致包括封山育林、坡改梯工程、种植中
草药进行植被重建等等,但这些措施往往由于耗资大、资金来源不足、技术条件限制等原因
而不能发挥作用。恭城县以西岭乡大岭山地区为代表有效治理了石漠化,并在完成石漠化治
理后及时抓住发展第三产业的机遇,建设别墅新村,发展生态旅游,将石漠化治理的成果用
到了极致,其成功经验对具有相似地貌与自然条件的地区具有可效仿操作的实际意义。
喀斯特地区的本土农民始终是石漠化治理的主体。能否认识到石漠化治理的长远利益是
他们自力更生,积极主动治理石漠化的关键。先进的技术需要巨额成本,在国家和当地ZF
财政比较弱的情况下,当地群众自力更生,迎难而上是石漠化治理的核心力量,恭城县西岭
乡大岭山人认准了撬山种桃的致富之路后,十年如一日,最终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自力更
生的智慧和力量。
石漠化治理首先是一个生态圈、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其次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社
会系统和科学系统的和谐共生过程。四类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生相克、互为因果,
从而形成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它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
能,是错综复杂的人类生态系统。石漠化治理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自然生态系统。结合农村经
济发展总体规划,石漠化治理必须走生态经济之路,以生态产业的发展为基础来发展经济,
方能同时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恭城县人民十年来实践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
工业”的发展模式,这既是石漠化治理的成果,也是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的保证。实践已经
证明,生态经济是一种农村经济发展良性循环之路,是可持续发展的典型,石漠化治理较为
成功的地区,无不坚持走生态经济之路。一个生态农业基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化(产、供、销,
贸、工、农,种、养、加一体化)、生态旅游和工业发展以及周边商品流通市场的发展,这将
成为石漠化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源泉。石漠化治理始终离不开生态经济。
石漠化治理问题从本质上看是农村喀斯特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必须与经济发展的整体
规划协调进行。许多喀斯特地区的农民世代住在山脚、山腰,治理石漠化必然涉及农民搬迁、
建房问题。不少山区的农民搬下山后建制住房并未协调规划,建房不建镇的局面非常常见,
这不利于小城镇建设。在我国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石漠化山区应该及时抓住这个
机遇,学习恭城具有土地荒漠化地形的农村进行集体规划,建设农民新村,争取一步到位,
为未来经济发展作铺垫。
(三)为我国农民就地奔小康和新村建设探索了新路子
在近十年“恭城模式”新发展的过程中,恭城人民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富裕生态家
园”工程,在短短的时间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它引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配套利用,达
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形成农户基本生活、生产单元内部
的生态良性循环,他不仅积极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广西区党委“富民兴桂”新跨越战略的
具体行动,而且是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根本目的,以实施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为具体方向,
以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为长远目标,以点连线,由线扩面的方式实行起来的。自 2001 年以来,
全县完成富裕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 11 个,2004 年新建 4 个示范点。这些新村的规划都本着在
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吸纳建筑、农业等多方面专家、学者对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方面的
意见,结合本土的自然环境与民族特色制定出来的,他彻底改变了以往新房建设单纯解决农
民的居住条件问题,而是将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农民借此增加收入、农村富余劳动力借此
本土化转移结合起来,具有独创性和前瞻性。恭城新村建设在保持赖以维系的经济农作物种
养业发展基础之上,吸收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内涵和都市文明渗透,加速产业升级与产业联动,
开发并形成独具特色并为自身带来可观收益的城镇化建设模式,这对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西
部地区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指明了一条可参考的现实发展道路。
应该看到,农民新村肩负的功能已不是单单改善农民居住条件那么简单,在设计、定位新村建设功能时,更注重新村建成所带来的提升经济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与促进人口就业等
复合性功能。尤其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已由原来的强调以城市辐射功能为主到现在的
强调以平等主体地位对待,提倡二者在生产要素、生活方式、文化内涵等方面相互融通、渗
透基础上,以空间分散的形式互动式发展。因此,在新村的土地规划、功能设计等方面应该
像恭城新村建设一样,要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经济为灵
魂。恭城富裕生态家园战略的制定,是恭城县委、县ZF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多次外出取经,
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聘请专家论证,最终得出来的。他的实践证明只有新村建设具备了战略
眼光,就会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发展档次,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将农业、
农村建设与我国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高效结合起来。
由于新村建设投资大、建设期长,从新村社区规划、住宅设计、功能设置、配套基础设
施修建等方面都需要反复论证与完善,以往由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受小农经济思维的束缚,
新村建设也主要将重点放在新房建设上,注重新村数量的扩张,对农村、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起不到支撑作用。随着加入 WTO,农民竞争意识的增强,新村建设要像恭城一样将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将提升质量、树立品牌理念扎根于新村建设中去,以达到恭
城实现的“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工程,丰富生态农业内涵,提高生态农业质量,加快农业
产业化进程,努力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化”目标。
为什么恭城最早创造了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又率先提出并实践了“富裕生态家园”工
程,根本原因在于它认清了可持续发展与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内涵。1991 年 4 月,联合国粮
农组织在著名的《登博斯宣言(Den Bosch Declaration)》中系统阐述了此概念,即“通过
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几代
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需要。这种(农业、林业和渔业部门的)持续发展能保护土地、水资源、
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而且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
所接受”。只有以此标准来衡量小康新村建设,才能实现以最低的自然与社会成本换得最高的
经济与生态效益,实现效用最大化。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残留的城市偏向问题已经凸显弊端。自 1961 年我国采取反城市化方针
开始,标志着中国区域经济政策偏向城市,相应的,我国采取的诸如严格的户籍制度、粮油
关系等一系列区别农村与城镇人口身份的措施进一步限制城镇人口,尽管在 1983 年起政策有
所松动,但偏向城市的发展意图仍很明显,一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与“三农”这两个难
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恭城县新村建设,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质疑历史难题不再难解。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新村的城镇化发展之所以由依赖城市辐射,向城市集中转向二者在互动过程中,实现以分散形式进行的新村城镇化演变,是因为这种演变方式解决了以
往城市化的高额成本问题。城市化高额成本问题主要表现在广大农村发展非农产业比在城市
中发展非农产业成本支出要低得多,一是减少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和乡村劳动力迁往城
市的社会成本在内的高昂的社会化成本,二是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具有较城市更为低廉的劳动
力、土地和环境成本。恭城新村建设的成功实践再次证明要想更好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
与“三农”问题,必须借助农村就地非农化成本低于依靠城市辐射而非农化成本的优势,大
力倡导、支持将新村建设与促动非农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三个产业之间的升级、联
动,加速农村非农化的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applogin wechat_login1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